APP下载

“生本”理念下小学班本课程开发初探

2019-09-10李华吴孟琪

安徽教育科研 2019年3期
关键词:班本课程小学

李华 吴孟琪

摘要:班本课程是深化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创生性的课程,将课程开发的基点聚焦在特定班级内的每一位学生身上,深入贯彻了“生本”的教育理念。目前,课改的不断推进使得教师群体的课程文化自觉意识逐渐增强,多样化的班本课程实践在不断丰富与完善,与此同时,也为我们思考班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提供了一定的思考空间。本文系以“巧巧手”班本课程为例,从课程开发的源泉和课程开发模式两个方面,对“巧巧手”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进行实践性总结。同时,围绕“生本”理念,对其过程进行理论性反思,由此得出如下结论:校长的课程领导是课程的铺路石;持续化和民主化是课程开发的有效保证;课程取向兼顾群体与个体。通过班本课程的初步实践探索,以期为小学班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提供有益的启发和经验。

关键词:生本  小学  班本课程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主要是由国家、地方和学校统筹建立的三级课程管理体系,自上而下的改革使得课程的本质在逐渐接近学生,即在逐级落实“生本”的教育理念。“生本”简言之是以学生为本,以此为视角审视课程的本质,要求当今的课程改革应该向着“儿童”的方向发展,即“将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一切措施都围绕着他们转动”。在教育中,无论课程设置、教育内容还是教学活动,都应该充分尊重儿童的能力、兴趣和经验,把儿童当作教育的出发点。由此,班本课程的开设使得“生本”理念切实落地,这是顺应时代发展和学生需要的创生路径。笔者系以济南市历城区洪家楼第三小学的“巧巧手”班本课程开发为例,总结班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和经验,并谈一下自己的认识与反思。

一、“巧巧手”班本课程开发的源泉

围绕“生本”的教育理念,班本课程开发最关键的环节是课程的出发点,即特定班级内学生的需要。其中,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什么,学生的需要是什么,怎么获取学生的基本情况,为什么开发等系列问题是班本课程必须关注的问题,这将决定班本课程的开发方向,同时又是班本课程是否立足“生本”的重要标志。“巧巧手”班本课程发展的思路是在班主任教师的长久细心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确定的,这有利于为后续课程开发奠定坚实基础。

(一)学校提出特色班级创建是适时而来的东风

2014年初,洪家楼第三小学提出了创建特色班级的课程愿景,学校围绕核心素养以及“为聪慧而优雅的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创建了一套人本化、开放化和综合化的雅行课程体系。学校课程由三大课程板块组成,其中第一大板块是基础课程,主要包括语、数、外等国家课程;第二大板块是拓展课程,主要是围绕雅行教育开展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第三大板块是特色课程,主要是指由班级特色项目组成的班本课程。班级特色文化的创建是适时而来的东风,为班本课程提供了可开发的平台和条件。

洪家楼第三小学开发班本课程主要针对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中发现的学生潜质,对其进行定向的培养,使之成为有利于终身受益的个性特长或关键能力,真正为学生获得聪慧而优雅的个性人生奠定基础。课程以“动手操作、实践活动、联系生活、全员参与”为行动纲要,以“家校共育”为发展路径,倡导教师唤醒学生潜质,开发特色班级文化。2013级6班借适时而来的平台和路径,积极投入到班本课程的积极创建中,“巧巧手”成为班级文化型班本课程的一种,并且五年来一直坚持在路上。

(二)基于学生专注与耐心等习惯的培养

“巧巧手”班本课程是洪家楼第三小学2013级6班在小学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实施的课程,课程开发的原因一方面来自学校创建特色班级的号召,另一方面来源于本班级内学生发展的需要。面对刚刚步入小学一年级不久的小学生们,班主任教师通过课堂观察和班级事务的处理情况发现班级学生存在两种问题。其一,2013级6班的孩子性格都较为活泼,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专注度相对较低,同时,学生对学习和班级事务的处理缺乏一定的耐心,做事较为急躁。其二,2013级6班中有一位特殊的学生(甲),该同学性格有点自闭,学校和班级组织的系列活动从来不主动參与,导致其学科成绩差,与同学的关系处理得也不好,但是,班主任发现,甲同学对手工作品很感兴趣,而且做手工时特别专注和仔细,作品也非常的美观和精致,这不仅让班主任看到了甲同学的闪光点,同时也为班级学生发展的需要找到了突破点。

(三)特殊的教师节礼物是启发课程创建的灵感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选择“巧巧手”作为2013级6班班本课程的主题内容来源于一份特殊的教师节礼物。班主任在一次教师节的时候收到班内学生送的一张教师节贺卡,是用一本废旧台历制成的,外观精美而雅致,这份意外的惊喜给了班主任选择课程内容的灵感。班主任意识到,学生智慧的凸显和提升可以通过动手实践来实现,而教育工作者就应该引领孩子通过自己的手和自己的心来创造美好的世界。班主任基于班级学生耐心习惯的培养和特殊学生的成长需要,与学生和家长多次沟通,最终确定了“巧巧手”班级文化型班级课程,其主要载体是折纸、剪纸和刻纸,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可以逐渐养成专注仔细与耐心的习惯,这有利于促进班级团结,发散学生思维,不仅适应本班学生发展的需要,更有利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扬。

二、“巧巧手”班本课程的开发模式

(一)班级育人理念下课程目标的确立

在学校创建的雅行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洪家楼第三小学2013级6班最终确定了自己的班级育人理念:塑造美好心灵,成就尚雅人格。班主任围绕班级育人理念,结合本班级学生的需要以及剪纸的基本内容,确立了“巧巧手”班本课程总目标,具体内容如下:

1.了解剪纸文化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价值。

2.学会基本的折纸、剪纸、刻纸的方法。

3.能用折纸、剪纸、刻纸作品装饰生活。

4.在动手操作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审美情趣;提高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在动手实践中学会创造,学会合作。

6.通过了解剪纸文化,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2013级6班是在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开发并实施“巧巧手”班本课程的,经过五年的探索和实践,班主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课程实施情况,将“巧巧手”主题下的整体目标按照年级进行了分层设置,具体内容如下:

“巧巧手”班本课程分目标:

一年级:认识了解纸艺和基本的折纸符号;

掌握简单的折纸方法;

培养兴趣和合作意识。

二年级:掌握植物、动物的折纸步骤与技巧;

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和仔细耐心的习惯。

三年级:认识与了解剪纸文化;

掌握看图剪纸、对折剪纸、孪生剪纸的基本知识与技巧;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提升民族自豪感。

四年级:学会欣赏剪纸作品,了解节日里的剪纸文化;

掌握花朵剪纸和民俗剪纸的技巧;

培养简约、概括的剪纸情趣。

五年级:了解简单的刻纸工具和技艺;

掌握民俗系列刻纸,并能在传统艺术中融进现代元素;

学会合作,用刻纸描绘生活,表达心声。

六年级: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新的刻纸技术;

学会用刻纸进行自主创作;

学会创新,设计剪纸讲故事、话毕业方案。

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变化是比较明显的。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观察的目的性和精确性相对较差,注意力的集中性也较不稳定,尤其是一、二年级的学生,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比较差,因此,教师应设定较为简单的课程目标。在小学中高阶段,学生的身心协调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感知能力也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的方向过渡,教师应将课程目标设置得复杂些,但应保持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范围之内,让学生掌握动手能力的同时开始学会创新。总体来看,从认识感知到动手操作和创新,课程目标的设置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顺序性和阶段性贯穿始终。

(二)“巧巧手”班本课程的内容设置

在“巧巧手”班本课程总体目标的引领下,班主任将课程的整体建设内容分为文化和课程两大部分。

文化建设的内容主要是班徽、班旗、班歌的设计以及墙壁文化,班徽由绿色和白色填充,预示着孩子的人生将是澄澈的、明亮的和充满希望的;班徽中有一只手托起一株嫩芽的图案,象征着家庭和社会引领孩子起航,周围的小圆与大圆组成一个小脚印,预示着孩子们脚踏实地,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梦想;班歌采用勇敢向上的《蓝精灵》的曲调,融入学校的校训,创作了属于自己班级的歌词。另外,墙壁文化是班级特色课程的一大亮点,从一年级开始,班内的墙壁文化就坚持手工创造,孩子每次乐于参加并乐在其中,他们逐渐学会用心去思考,用手去创造。

在课程建设方面,班主任老师根据年级的分层目标选取了不同的课程內容,

“巧巧手”课程内容主要以折纸、剪纸和刻纸为体裁,将各体裁分配到不同的年级段,一、二年级进行折纸的学习,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三、四年级走进剪纸文化,五年级开始研究刻纸,六年级在剪纸和刻纸方面进行自主创作。整体课程内容呈现出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模仿到创新的规律。这不仅承接了课程目标的顺序性和阶段性,而且适切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三)“巧巧手”班本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课程实施是“巧巧手”班本课程建设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不仅是课程目标的达成途径,更是课程内容落地的关键。首先,关于课程经费问题的解决,“巧巧手”班本课程是面向班级全体学生的全员参与的课程,学生动手操作所需要的材料经费是不可忽视的问题,班主任教师主要通过家委会的形式与学生及家长进行协商和讨论,最终达成一致,共同解决。其次,课时安排也是课程实施的一大难题,面对学习紧凑的现实,班主任应灵活安排课时,将因特殊情况不能上的体育课、美术课以及班会课等安排成班本课程,一个学期9~10个课时。最后,课程的授受主要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前期教师查阅相关资料,做好准备,课堂上教学生动手操作;后期教师则将课程的决策权逐渐下放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内容,自主学习,课程让学生们共同合作完成。

“巧巧手”班本课程是一种展示型的班本文化类课程,其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虽然可直观和量化的成果主要是学生的作品,但课程给学生带来的隐形的发展和变化是不可估量的。另外,过于量化的评价方式容易使此类课程失去原有的意义,由此,班主任教师制定了较为灵活和简易的课程评价方式,其评价的方式同样是根据年级进行设置,分类整理的相关内容如下所示:

课程评价:

前期:①小组合作探究,汇报交流;

②实践操作,作品展示;

③期末汇报。

中期:①评选折纸小能手并颁奖;

②评选剪纸知识小能手并颁奖;

③评选剪纸小能手并颁奖。

后期:①参加学校特色展示;

②参加艺术节校园展示。

“巧巧手”班本课程简单的评价方式的背后有学生不可估量的发展和变化。其一,在班本课程的创建中,2013级6班的同学更加团结、奋进,班级更加和谐,学生更加踏实,做事情也更加沉稳,班级的学习气氛也更加浓厚。其二,班内学生在研究设计中学会了静心思考,在交流互动中学会了协作创新,在实践操作中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在汇报展示中获得了自信与喜悦,在巧手制作中学会了美化生活,在欣赏与赞美中提高了审美情趣,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增强了民族幸福感,在成长中收获了幸福感和满足感。其三,在大型刻纸作品的制作中,展区的设计与布置让学生们有了大局意识,体会到了整体美与和谐美,也明白了合作才能进步。五年的时间过去,2013级6班被评为济南市优秀班集体,同时,班级内出现了越来越多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获得了许多荣誉:济南市十佳美德少年、济南市优秀少先队员、济南市优秀班干部、济南市环保小卫士、济南市好少年、山东省优秀少先队员候选人、科技发明创造一等奖等。学生的不断进步和全面成长离不开班级,同样,班本课程也成为推动班级和学生成长的强大助力。

三、“巧巧手”班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反思

(一)得力的校长课程领导是班本课程前进的铺路石

校长是学校深化课改的学习者、引导者和组织者,是学校建设和课程改革的领头军。校长先进的教育思想与理念、开阔的教育视野、高远的办学理想与目标等深刻影响着、引领着该校发展的方向。就班本课程而言,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更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课程领导力不仅包括校长自身的课程知识修养和关于教育价值及取向的思想力,还包括带动和组织教师投身于课程建设的引领力。

洪家楼第三小学创建了基于核心素养的雅行教育课程体系,这离不开校长对课程建设的得力领导。首先,学校基于“为聪慧而優雅的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确立了“读雅书、生雅趣、促雅思,讲雅言、行雅仪、做雅事”的培养目标。围绕目标,校长带领教师和专家队伍,确立了整个学校课程体系,在雅行课程体系中,校长为做亮特色课程,根据课程实施主体将课程分为群定制和个性定制两种,班本课程则属于根据班级内学生需要定向开发的个性定制课程。其次,校长在建构课程体系的同时,重视班级的积极作用,多次召开班主任会议,号召老师围绕班级特色建设个性化班本课程,营造了民主、合作和开放的课程氛围;在课程建设中,校长制定相应的制度和规则对在课程建设中获得突出成绩的教师及班级进行奖励,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促进了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最后,校长统筹和运用校内外课程资源,根据学校及班级需要密切联系家长、企业和社会,积极利用游泳馆、体育馆、博物馆等社会资源,为班本课程、拓展课程和特色课程的实施起到助力作用。

(二)持续化和民主化是班本课程有效进行的保证

洪家楼第三小学从2014年初开始创建特色班级课程,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学校课程体系逐渐趋于成熟。就班本课程而言,其较为突出的特点是课程开发的持续化和民主化。关于持续化,“巧巧手”班本课程是以班级为单位开发和实施的课程,相对于学校的自选课程而言,教师可以对课程进行持续、灵活的把控。其一,在课程时间的安排上,教师不拘泥于特定的时间,可以在体育课、美术课、班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等课堂上找空闲时间,时间的灵活化保证了课程实施的顺利进行。关于民主化,“巧巧手”班本课程在开发和实施过程中保障了班级管理和课程选择的民主性。其二,班本课程的创建不是教师一人完成,而是教师和学生及家长共同合作完成,在课程开发和实践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问题或困难,而学生和家长则以相对民主的方式参与进来,实现民主决策。其三,在班本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教师从开始的“决策者”,逐渐引导学生自由地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内容,真正实现了师生关系中“平等的首席”的愿景。正是有了对班本课程持续、灵活的把控和学生民主化的参与,学生才会更加积极向上,学校才会更加绚丽多彩,形成了“一班一特色,人人有特长”的班级文化。

(三)课程取向兼顾群体与个体

课程的一个基本职能就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课程开发者要时刻关注有关学生的各种研究,尤其是有关学生的兴趣与需要、认知发展与情感形成、社会化过程与个性养成方面的研究。班本课程亦如此,在课程目标确立之初需要对班级全体学生的需要进行评估。所谓需要,多指学生实际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距,通过差距发现不足,从而确定特定的需要。一般而言,课程目标反映的应该是多数学生的需要,以促进多数学生的身心发展。除此之外,课程开发者还需要了解作为课程对象的特定学生的特定情况。“巧巧手”班本课程的班主任教师在关注到班级内自闭症学生的成长需求的同时,发现班级学生还存在专注度待提高的问题,在群体与个体之间找到了“剪纸”这一切合点,将个体与群体的需要完美结合,保证了班本课程的实效性。

个体与群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学领域的一对基本范畴。每个人既是一个有个性的个体,同时又是在群体中生存和交往的个体,个体在群体中实现自身的发展,群体在个体的带动下也会更加积极与和谐。关于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教育学领域将其多用来研究班级的组织与管理,在班级中,个体与群体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关系。首先,每一位学生都学习和生活在一定的班级中,他需要在与班级以及班级中的其他个体的交往中,获得群体的鼓励与支持,从而促进自身的成长。其次,在班级中,每位学生的观念、思想和行为,也会在其他成员身上产生一定的正效应和负效应,进而使整个班级产生一定的变化。同样,在课程领域来审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也需要用一种辩证的思维来认识和处理这对范畴。在课程目标的定位上,课程开发者既要了解班级学生的需要,又要关注到个体学生的需要,单纯地照顾班级可能会遏制个体的个性发展,只关注个体则可能会影响群体的发展。由此,班本课程在目标定位上,主目标可以考虑群体定制,而次目标则来源于个性定制,这样,在课程目标定位上,兼顾群体与个体,以期实现最大化的“生本”教育。

参考文献:

[1]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1:3132.

[2]陈妍,任强.从“儿童中心”到“学生为本”——略论杜威“儿童中心论”对中国教育的影响[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7,33(11):2528.

[3]丁锐,吕立杰.深化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课程领导力的提升——第二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论坛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2012,32(12):102106.

[4]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99.

[5]周福:个体与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5):2326.

责任编辑:丁 蔚

猜你喜欢

班本课程小学
小学班本课程,让教室更具“魔力”
挖掘绘本资源,构建低年段班本课程
基于儿童语言表达力培育的班本课程实践
特色龙城,润养课程
新课程背景下歌唱教学方法的探讨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