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一个诗意的文化记忆
2019-09-10陈且
陈且
1
说到烟雨,你脑海会不会浮现一些画面,或想到一两句古诗词,还是会联想到某种特别的气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烟雨是佛禅气质下的深邃朦胧;“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烟雨是屋顶瓦砾上的淅淅沥沥;“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寂寥又悠长的小巷”,烟雨是藏在小巷深处躲在油纸伞下的忧伤的脸庞。
烟雨,是指像烟雾一样的细雨,如梦如画,它本身就是个神秘的意象,蕴含饱满的诗意。黄国钦老师的《烟雨潮州》,既有江南小巷的诗情画意,又有属于本土的文化特色,读罢令人回味无穷。
2
荀子云:“居楚而楚,居越而越。”人的性情、气质与其居住的地理、气候等外在事物是有一定联系的。潮州女子便是在那水灵灵的地气中,天然拾得一手精巧的绣工和一份恬淡的心性。纤纤素手的温柔细腻,倒也符合烟雨的品性。且看一段《烟雨潮州》中对潮州绣女的描写:
昔时潮州女俗,百金之家不昼出,千金之家不步行,日勤女红;小小女儿,五、七岁年纪,就要倚着花规,开蒙教习。千百年民风滋润,潮州女子,便个个能绣,徜徉在潮州阡陌纵横的大街小巷,常常能看到半开半合的门楼里,总有三二个绣女聚在一起,一张方凳,二个沙包,压着几框圆圆的花规,十指纤纤的绣女,便在厝前廊下,捏一根小小针儿,一边飞针走线,一边轻轻絮语。
烟雨,似乎总有些关于那湿漉漉的记忆,这雨水本似雾非雾,似线非线,却总能渗透皮肤浸入你的心里面。
初春三月,时雨霏霏,那池那水,便漾起一圈圈涟漪,青翠了小城的天气。那时城西城南一带,古城墙下,排列着一眼眼波光粼粼的池塘:南濠池、书院池、邹厝池、陈厝池。我在城南小学读书的时节,下课铃后,便常常要到书院池的假山捉迷藏,到邹厝池的塘畔打水上漂。书斋门口的这两口池塘,无论岁月如何沧桑,都会永远荡漾在我的心上。
烟雨似有一种魔力,给人以一种细腻、道不明的些许惆怅却又将这几分情绪隐没在斜风细雨之中,也许烟雨承载了某些记忆吧,才能引起众多文人骚客的共鸣。
3
散文的特点在于“形散神聚”。《烟雨潮州》这篇散文的“形”介绍了潮州的雨、潮剧、潮女绣花、潮水、旧时读书的习俗、韩愈入潮、湘子桥、潮井、潮州学子,可以说内容非常丰富全面,但是“神”就在于它始终都在诉说着潮州的丰富人文历史和民俗民风。这样一来,看似一篇杂乱的文章便有了一个凝聚点将其牢牢地拴住,如众星拱月一般。
千六年历史,三十六街,百廿四巷,绵绵烟雨中,潮州,有多少历朝历代的大宅,掩映在你斜斜的雨帘里,有多少把绸伞布伞,踏着你浅浅的雨水和浅浅的绿意,在宽不盈丈的深深小巷,寻找宋许驸马府,明黄尚书府……
烟雨中这样带着一份闲适和恬淡,我漫游潮州的民居。麻石板换成水门汀的窄窄小巷,一个门儿串着一个门儿。
烟雨,又会让人联想到江南。从地理上来说,潮州并不属于江南一带,却为何《烟雨潮州》中的“烟雨”的意象和气质与江南有一脉相承之感呢?从《烟雨潮州》字里行间,你可以感受到细腻的文笔和一种淡雅的气质,烟雨的诗意也将潮州渲染得更加梦幻。虽然文学存在南北论一说,但是早在一千多年前北方出生的白居易、温庭筠也对江南的诗意不吝笔墨的描写,足以证明江南的诗意并不只局限于江南人。所以,烟雨的诗意并不仅停留在地理范畴,而是停留在了每一个人的心里。烟雨三月的潮州便是一个如梦如画,洒落着诗意的城市。
4
本文有两条线索贯穿全文,一条是横向的,介绍现实潮州的景色;一条是纵向的,在于对历史的追溯。写潮女时追溯惜时潮州女俗,写书院池追溯韩愈刺潮,写古井时追溯宋帝的逃难。不管横线还是纵线,我们都能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那种身为潮州人的自豪,对潮州文化的自信和对家园故土的无限热爱。有证据吗?有!且不说作者动情的笔墨,字里行间的真情,但看以下几句,自豪之情,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广东著名老作家黄庆云的女儿,一趟潮州,便被这应接不暇的潮中文化迷住,刚抵羊城,便缠住妈妈:潮州那个地方,该不是另一种民族。
书斋门口的这两口池塘,无论岁月如何沧桑,都会永远荡漾在我的心上。
据说,月夕花朝、鬓影留香的这些疍昼家女子,她们的芳名,在当时“不亚秦淮、珠江”。
从这里,到下市,三华里大街,一路是铺号,一路是牌楼,“天下一绝是潮州。”
哦,难怪潮州的学子,年年月月,总是读书不辍。学风绵延,以至今日,潮州的高考,常常粤中第一。
这种自豪感和自信心,正是来自作者对潮州的熟稔和对故土的热爱,才让我们认识到了一个如此有人文涵养和自然风景的城市。
5
《烟雨潮州》一个简单的标题,却包含了两层丰富的内涵。
从“烟雨”一词来看,是关于雨的文化记忆和书写,而历史上关于雨的优美散文数不胜数,《烟雨潮州》是如何独树一帜的呢?
我们拿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进行比较,便可一探究竟。《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先生散文的代表作,写于1974年,那时台湾和大陆还是分隔的状态。所以余光中先生是站在历史的角度来写的,并不是局限于雨的意境美,而是透过对雨的描写,表达浓浓的乡愁。文章的视角是非常宽博的,也具有非常浓厚的古典诗词的意境,不妨也欣赏一段。
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更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烟雨潮州》也是充满诗意,作者立意的视角很明确,就是诉说家鄉的人文风俗和一种自信,也很全面,几乎是把潮州整个地介绍了一遍,面面俱到。
从“潮州”一词来看,这是整篇文章的中心,对潮州一个城市的书写可以说是相当的传神,令人心驰神往。但是写地域文化的散文也很多,《烟雨潮州》又独特在哪里呢?
杨干华先生的《珠江水记》也是广东散文名作,大家可以参考对比一下。同样是表达对地域的热爱和自豪,但是两者选取的角度不一样。杨干华先生因为写的是珠江流域,所以看重了“水”对广东、对广东人的特别意义,由水联想到各地风俗、有条不紊地介绍过来。黄国钦先生对潮州的烟雨情有独钟,选取烟雨三月的潮州,描绘了一幅诗意的画面。其次,杨干华先生把珠江的发展历史介绍过来,更多的是对进步发展和今日生活的赞美;黄国钦先生虽然也有介绍历史故事,但更多的是在挖掘介绍它的底蕴内涵。
无论是从诗意符号还是地域文化来看,《烟雨潮州》都有它独特的一面,都称得上是广东散文的佳作。
黄国钦先生的这篇作品,无论是内容手法还是语言风格抑或思想情感,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如果你读完这篇《烟雨潮州》有什么感受,欢迎来稿与大家分享。
黄国钦简介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广东省文联委员、广东省作家协会理事、广东省作协散文创作委员会委员、编辑委员会委员、潮州市作家协会主席、《韩江》文学杂志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