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基于终身成长开展中职体育教学探究
2019-09-10许皖俪
许皖俪
摘要:体育是中职教育中一门推动学生身体素质成长的学科,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生终身学习和生活的保障,因此,中职体育教学的有效与否对于学生的终身成长十分重要,教师在进行中职体育教学时,应重视并正视体育教学的作用,以更具生命力和实效性的体育教学策略来展开教学,从而为学生身体的发育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中职; 体育教学; 终身成长
终身成长方向下的中职体育教学的展开,应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眼光下进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爱好,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及生活中积极自主地进行体育锻炼,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持之以恒地锻炼中形成良好的体魄。而教师在教学时,应积极探究能够推动学生终身身体素质成长的教学策略,并使学生能够在中职体育锻炼中充分地压榨自身身体的潜质,从而推动学生身体素质的高效成长。那么,教师应如何基于终身成长开展中职体育教学呢?下文,笔者便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来对此进行一番探究。
一、结合游戏教学,培养运动兴趣
在体育锻炼中,学生的积极性是影响学生体能锻炼效果的重要因素,如果学生不具备对体能锻炼的高度运动兴趣,那么其很容易会出现半途而废、知难而退的情况,对于学生体育锻炼的效果十分不利,因此,教师在初中体能教学中应首先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体能锻炼,从而推动学生体能锻炼效果的有效提升。而笔者在展开教学时,往往会通过体育游戏来对学生的运动兴趣进行培养,利用丰富多彩的游戏来调动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例如,在一次教学中,笔者便将“喊号追人”的游戏和“两人三足”的游戏相结合来进行教学,笔者让学生两个人为一组,并将一组学生各自的一条腿绑在一起,随后将每组学生编号,并以“喊号追人”的方式进行游戏。在游戏进行的过程中,学生都激情高涨地进行奔跑、跳跃、追逐,进而能够达到一个最大程度的锻炼量,以促进其身体素质的有效提升,而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到了体育游戏的乐趣,便自然的对于下节课的体育游戏充满兴趣,这也就推动了学生运动兴趣的形成和发育。
二、举行体育比赛,培养竞技精神
竞争是体育的灵魂,自古以来,只有竞争才能够使人积极地突破自身身体的极限,勇攀自身身体素质的高峰,奥运便是体育竞争的重要体现,可见,竞争对于体育运动的重要性。教师在让学生进行体育运动时,可以为学生创设比赛模式,提升运动的竞争性,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比赛,努力地冲刺自己的极限,体会纯粹的体育运动所带来的身体的愉悦感和神经的淋漓感,进而能够获得更好地锻炼效果。
例如,在一次教学中,笔者举行了体育比赛,并将学生依据其特长来划分小组,如田径小组、跳远小组等,还包括一些兴趣小组,如乒乓球小组、羽毛球小组等,而比赛成绩,是以小组成绩为主,这便能够使学生在团体荣誉感的作用下积极地进行比赛。笔者也会为学生制定奖励制度,通过奖励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并且,笔者在不同的比赛中,会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从而使学生不会因为比赛而产生敌视心理,使学生能够在比赛中良性竞争,这便能够使学生在竞争中形成良好的竞技精神。
三、制定运动计划,培养终身意识
终身方向下的体育锻炼是持之以恒、日积月累的,而中职教师在展开教学时,应为学生制定体育运动计划,从而使学生能够养成体育习惯,在日常生活中也积极地锻炼自身的身体素质,而教师在为学生制定运动计划时,不能千篇一律地来对学生进行规划,而是应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不同身体素质的同学制定不同的计划,进而使学生的身体素质都能够平稳提升,使学生能够充分地感受到体育运动对身体所带来的好处,使学生了解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从而推动学生体育终身意识的形成。
例如,笔者在教学中为学生制定体育锻炼计划时,会依据学生的身体情况来制定,如体脂率较高的学生则可以通过每天的晨跑、夜跑以及卷腹来降低体脂率,而体脂率正常的学生則可以通过每天的几组俯卧撑、单杠来增肌,体脂率偏低的同学则需要食用高热的食物并配合适当的针对锻炼来进行增肌增脂等。这样清晰明了的体育运动规划,能够使学生轻而易举的形成运动习惯,而学生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随着身体素质提升而变得良好的精神状态,进而能够对体育运动和锻炼的重要性产生更进一步地体会和认知,进而能够形成体育锻炼终身意识。
综上所述,终身成长方向下的高中体育教学的展开,应采用多样化的体育教学方式来让学生感受到体能锻炼及运动的丰富多彩,从而使学生能够积极地配合教师的教学来进行体能锻炼,促进学生体能锻炼效果的高效提升,并使学生能够在体育运动中形成运动兴趣、竞技精神以及终身意识,继而使学生能够在体育运动中保持长久的激情和热情,充分挖掘学生本身的身体潜能,推动学生长远的身体素质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加仁.浅谈中职体育教学拓展训练的渗透和实施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8.
[2]张伟健.拓展游戏在中职体育教学的开发和利用探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