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培养“三策略”
2019-09-10邢海兵
邢海兵
随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生数学教育的侧重点越发倾向于数学应用方面。具体要求就是要让小学生将自身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借此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以及其在创新能力方面的提高。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对有关数学应用能力的具体要求以及概念做出了更为精准的阐述,将数学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再一次提及。在数学应用能力方面的判定主要包括以下两点:第一点是熟练地使用数学思维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第二点将生活问题提取为数学问题,将其用抽象的数学概念表达出来。其实,有关数学应用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以下三大策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运用生活实物,激活应用意识
玻金斯曾经在《为未来而教,为未来而学》一书中提到,我们可以选择让学生在“第三类接触”中学习和了解数学,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数学学科的价值。
比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时,老师可以用如下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生活中的杯子和机场的一次性杯子为什么他们的图形样式是不一样的?借此让学生产生找出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指引学生选择采用测量圆柱和圆锥水杯中水的容纳量和比例,他们可以得出如下一个结论:假使圆柱和圆锥同底等高时,圆锥比圆柱所能收纳的水含量竟高达3倍之多。到了探究结束之时,就可以让学生们自主思考圆柱水杯和圆锥水杯他们分别的用途,最后老师应当为学生解惑:“生活中水杯选择圆柱的水杯是因为它与人的嘴巴完全切合,可以让人感到舒适;而机场中的水杯设计成圆锥形的原因是因为,一方面能够节省水杯的制作材料;一方面是圆锥水杯占据的空间较小。”
以上案例中,将生活中有关圆柱和圆锥的数学知识提取出来,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对于数学应用有了“第三类接触”,通过生活经验的实际对比,加强学生对圆柱圆锥理解。
关注数学体验,培养探究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开展“做数学”,而且要在做活动的过程中锻炼学生探索、发现、创新的能力,将动态开放的学习方法与过程构建起来,让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分析探究中得到增强。数学应用能力不应当仅仅只来源于课堂教学的告诉式传播,而是要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知识的来源,从而完成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其实,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做数学”的场景是十分重要的。
在“做数学”中理解数学概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做数学”中理解数学概念,以此培养学生数学探究能力。
例如,在《认识长方体》一课的教学,可以让学生自行准备活动材料:有关连接器20个,三、四种不同长度的小棒各20根(学生分为五人的小组,相互协调合作,搭建长方体)。在制作过程中让学生思考:①搭建长方体应如何选择材料?②依据本次制作我们可以得出厂房器怎样的特点?最后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报告与分析,并将自身所搭建的长方体做以展示。这样做一方面能增强学生有關长方体特征的理解,一方面又使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加强,让学生在活动中自然而然地掌握数学概念。
在“做数学”中开展数学思辨 将课堂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与辩论,提升其数学思维与数学思辨能力。要让语言与思维相互合作起来,敢想敢说,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说”什么呢?可以是阐述实验活动的进行过程与探究结果、在实验中的设计思路、本次实验可以作何改进等。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在引导学生了解了梨的 后,提问:同学们能够表示出圆纸片的 吗?然后可以引导学生选择采用折叠涂抹这两种方法进行获;让学生用数学独有的语言模式来解释自己对于此次折叠涂抹的思考与创作过程;并且去思考:我们选用的涂色纸各不相同,为什么他们都能够表示其所代表的长方形纸的 。通过这样的课堂设计与指导,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分数的概念。
开展课后实践,提升应用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不能将数学学习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因此,在数学的课堂设计时,老师需要将学生课后有关数学实践的自我活动的开展引导和设计起来,并对课堂知识加以生活化的扩展,从而提升数学应用能力。其实,我们对于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的设计还应当将拓展数学知识这一方面包含进去。在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设计中,老师要帮助学生使用已经学习过的数学知识设计与生活相关的方案,也就是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回归到生活。
比如,在《统计》一课的教学时,可以帮助学生设计如下生活情景:“某一文具店计划购买100盒水彩笔,那么,他们订购不同颜色的水笔各自应当是多少根呢?”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学生要完成此次活动任务就需要在生活中做调查统计。在思考和策划的过程中,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从生活中感触数学的价值,创造适宜的课堂氛围,让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连,让数学不再局限于课堂,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东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