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学走动式课堂管理的几点思考
2019-09-10张会来
张会来
亚当斯(Adams)和比德尔(Biddle)曾对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均等性做过调查。他们发现,在教室前排和从前排到教师中间地带的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他们将这个区域称为“行动区”。在“行动区”之外的区域则是教师视觉上的“盲区”,处在“盲区”的学生很难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学习动机得不到激发,学生成绩较差。这样,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处在“行动区”的学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学习机会不均等,造成了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而著名的管理学大师汤姆·彼得斯(Tom Peters)认为:头号的管理效率问题实际上是管理人已经和自己的员工以及自己的客户失去了联系,即失去了真诚的和发自内心的交流和沟通。“走动式管理”则是组织实施的一种加强机构主管、员工与顾客三方沟通的管理体系,其本质是追求一种和谐的沟通氛围。
走动式课堂管理改变课堂压力分布
讲台是课堂的压力源,按离讲台的远近可以把教室分为高压区、中压区、散压区。教师能够有效监控处在高压区的学生,他们能较好地约束自己,认真听讲,积极反应,受益较多;处在散压区的学生由于教师监控不力,容易分心,对课堂教学采取退缩、旁观和冷漠的态度,容易出现不良行为。教师走动能够改变课堂压力分布,特别是可以让中后排学生能够与前排学生一样享受到同等的教育机会。教师走动,可以更近距离地监督学生,和他们更平等地交流。当然,教师不宜长时间在某个学生附近走动,这样会使得该生长时间处在高压下,情绪紧张,影响正常思维,而其他学生也可能会由于教师的监控减弱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改变课堂压力布局,我在教学中常会将坐在后面的、学习自制力较好的同学,放上一位班中的学困生,让他鞭策自己的听讲行为,同时,在练习环节中还能发挥好孩子的作用,采用一帮一的方式,提高被帮助者的学习效果。
走动式课堂管理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有人曾经分析了教师管理学生和形成学生理想行为的各种策略和手法,并从中发现,促使学生产生良好反应和保持学习动机的最好策略,就是以积极的态度肯定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走动式管理,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当学生大胆回答问题后,教师真诚的一颦一笑,学生及时看到,他们的自信心也就随之而加强了。我教过的一位学生在毕业典礼上送给我一封信,信中表达了他之所以能够在五年级后积极主动学好英语的原因。信中写到:“老师,非常感谢您在我英语学习中给予我的帮助,是你改變了我英语学习的态度。记得你在第一节课中叫我时,我的心情是忐忑不安的,我真怕自己朗读时发音不准,被您耻笑或责怪。然而,您的行为让我大吃一惊,您不断没有责怪,反而,微笑着走近我,用你温暖的手,轻轻地抚摸了我的头,还来了一个大拥抱。我当时真的很不好意思。但是,就是您的这个拥抱,鼓起了我学习英语的信心。之后的每次课,当您走到我身边时,我就能感觉到您给我的勇气,谢谢您,老师!”正是教师的走动,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持久形成,从而改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走动式课堂管理强调教师的不同角色
走动式课堂管理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尤为重要,它直接影响了走动式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果,即:朋友、教师、导演、演员。
“朋友”角色定位 ;每一位学生都是具有独立型人格的、会思考、有思想的个体,他们不是教师的产品。对待学生要像对待自己的朋友一样,尊重、理解,与他们真诚地交流,这是引导学生爱上学习的前提。
“教师”角色的定位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最基本的职责所在,教师还负有引导学生的义务。“引导”不是“命令”,真正的“引导”应该是通过问答的形式使对方发现、改进、纠正或放弃原有的观念,形成新的思想。这种改进或放弃不是强迫性的,而是让学生自己发现并努力实现,这样不仅不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排斥,并能使学生长久坚持。
“导演”角色定位 英语教学中,会话教学占主导地位。“会话”即交流。创设较为真实的英语会话情景,让学生尝试表演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活动。学生的表演,需要教师这位“导演”,因此教师更多地充当“导演”的角色。“导演”就是在讲清剧情的情况下,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演,发现其中不正确和不完美的行为,加以点拨和指导,使其表演得更好。
“演员”角色定位 由于学科特点,有些教学环节中,教师需要充当“演员”的角色。当引导学生“上演”比较有难度的角色时,教师就是“演员”。要示范给学生如何演、怎样演好……有些时候,教师在会话中还要扮演必要的角色,通过与学生共同表演的方式,在参与中洞察学生的变化,从而加以引导。
走动式课堂管理落实环节监控
课堂教学过程是由一个个具有明确目的的教学环节组成的。教师应关注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监控,只有一个个的环节监控到位了,课堂的监控力度才有可能更有效。走动是发现问题的有效途径,只有发现问题,教师才有可能监控。因此,科学有效的课堂走动是必需的,更是必要的。
(作者单位:北京市朝阳区王四营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