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定文化自信 弘扬传统文化

2019-09-10杨青山

求学·教育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研习语文课程中华

杨青山

2017年底,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它在2003年发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基础上,针对全球信息传播与人才培养的新形势,面对党和国家对语文教学改革的更高要求,凝练和明确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精选了语文学科内容,创造性地提出了新的语文课程组织形式——学习任务群。“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这必将掀起全国范围内的新课程教与学的改革风暴。课程标准将高中语文课程组织为18个学习任务群,并将其视为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的顶层设计。面对即将在全国各省份全面铺开的新课程新教材,本文将以“中华传统文化經典研习”学习任务群为例,谈谈如何认识并有效开展任务群教学。

一、在民族的根魂上理解课程性质,定位课程目标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属于选择性必修课程,是18个学习任务群中的第8个,共2个学分,包括36个学时。在选择性必修课程中,所占学分、学时最多;在必修课程中,仅略低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在选修课程中,还设计了与其一脉相连、但学习目标进一步提高的“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在“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等学习任务群中,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研习研讨也是无处不在。这次课程标准的附录1中,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数量由2003版课程标准所附录的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增加数量之多,甚至一度引发社会对此举与学业减负精神相悖的质疑与讨论。附录2中还列出了建议在课内外诵读的古代文化经典作品的示例篇目。与此同时,2017年秋全国中小学统一采用的“部编本”语文教材,与此前人教版相比,小学语文教材精选古代优秀诗文124篇(首),增加55篇(首),约占所有选文的30%;初中语文教材精选古代优秀诗文124篇(首),约占所有选文的52%,平均每学年学习约40篇(首)。

在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中,大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精神家园,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风云激荡的世界文化竞争中站稳脚跟、增强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更可为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养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量融入国家课程教材体系,在高中语文课程中设计“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并用更多的学分、学时予以强化,以切实有效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正是基于这样的文化战略考虑。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从根本上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有效开展该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更好更自觉地理解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二、在浩瀚的史籍中选择文化经典,开展专题学习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悠悠五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孕育了灿若星辰的古代史籍,如清代乾隆年间编修的《钦定四库全书》(文津阁藏本),就收录了3462种共79338卷图书。从古代传承下来的史籍数量巨大,内容上也有难易深浅、精华糟粕之别。对于高中生来说,只有选择那些最富有当代价值,最具有代表性,与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契合的文化经典作品,才是适当的、有效的、符合实际的。

《论语》是认识孔子、了解儒家思想最重要的资料,尽管“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略显夸张,但《论语》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不可不读。《孟子》记录了孟子关于仁政、民本、王道、德治等思想主张,文章说理畅达,论辩严密,气势浩然,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孟子》不可不读。《老子》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其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深刻影响了人类对自身、对社会、对自然的认识,《老子》不可不读。其他先秦诸子作品、《史记》、《诗经》、《楚辞》、汉魏诗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都可酌情选读研习。选择经典作品应考虑不同时期、流派、体裁、风格、区域,如针对以上文化经典,可以设计成诸子散文、史事传记、诗词散曲、序跋碑志、志怪传奇等专题进行研习。一旦选定经典文本,就应做到精读深研,体会其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三、在真实的情境中梳理文言知识,积累阅读经验

古代汉语是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言语形式,而这种言语形式在一百年前胡适首倡的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文学革命中被渐渐抛弃,身处一百年后的现代汉语语境中,研习中华传统文化经典,首先要过的就是语言关。而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其着力点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因此,高中教育不必要也不应该去完成大学教育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高中生学习古代汉语,绝无必要像大学中文系那样去开设一门古代汉语课程,全面讲解古代汉语词法句法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语言经验,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

这次课程标准修订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创造性地提出了学习任务群这一课程组织形式,其设计理念就是为了革除以往抽象的语言知识、单纯的技能训练、孤立的文本教学等局限,把学生的语文学习从单纯的知识、技能、文本中抽离出来,导向真实的语言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教师要通过组织教学资源,创设语言情境,设计学习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地开展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近年来中央电视台开发出的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的文化综艺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深受好评,取得了极其巨大的社会文化效益。研习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完全可以借鉴这些节目形式,让学生置身于这样有趣而鲜活的语言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去。

四、在精深的研习中体会民族精神,坚定文化自信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宝藏,能使我们真切地触摸到中国的气质。认真研习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就是要透过文本深入作品内部,去感受中华文化的脉动,去把握中华民族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下为公、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以民为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经世致用、知行合一、博施众利、讲信修睦、俭约自守、和而不同、居安思危等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研习,必须扎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必须触摸到学生的灵魂高度,如果流于普通的文言文工具性教学,只会辜负课程设计的初衷,难以实现既定的课程目标。当然,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中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识需要梳理,其表达的技巧艺术也需要学习借鉴,并用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但决不能仅仅止于此,它必须落实到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度认同上。对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研习,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文化心理是如何形成的,中华民族从何而来、又将去往何处,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浸润里,在伟大民族精神的感召下,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猜你喜欢

研习语文课程中华
师生共生研习 点燃课堂活力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司法改革背景下民法实例研习课程设置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