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村教画”带给习作教学的启示
2019-09-10朱秀玲
朱秀玲
近期,在书橱中翻到一本2006年第22期《读者》杂志。看到王小音的一篇文章《野村教画》。读完后,深有感触。
野村,日本著名画家。从20世纪80年代起,她几乎年年参加日本东京油画大展,得过很多奖项。文中她教作者的侄女朵朵画画的一些做法,给我们教师的教学,尤其是习作教学提供了很多借鉴,值得学习。
一、不教而教的智慧
这样一位大师级的老太太,如何教孩子画画呢?作者每次问侄女这个问题时,朵朵总是认真地思考后回答:“不教的。”
教师的天职不就是“教书”吗?既然你教学生画画,又怎么能不教呢?文中的一个细节告诉了我们野村是怎么教的:春暖花开,野村老师会把孩子们带到屋后的小花园里,画各种各样的花草和树木,同样她不会说:“先画这个,再画那个。”只说:“花儿开了,真美丽,画吧。”一句平平常常的话语,折射出野村的智慧——她把孩子们带入到画画的美丽世界,让他们感受到美,激起对美的向往。而后仅用一句朴实的话,唤醒审美期待,就放手让学生去观察,去欣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
对照我们的习作教学,过多的条分缕析,过分的指导,造成了学生程序化的表达。反观我们的老师,是怎样教学生习作的呢?拿到教材上规定写的一个题目后,教师就会不厌其烦地“教”学生习作。什么地方该详写,什么地方该略写;如何抓住特点,如何描写具体,都会事无巨细地“指导”。比如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教师大都会教学生怎样抓住外形凸显特点,怎样做到有序观察,生活习性写哪些方面,最后还要表达自己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详细讲解完后,再指导学生编写一个习作提纲:开头写小动物的来历,中间写它的外形和生活习性,最后通过一件事情,抒发情感等。在整个“完美”的教学中,单单就缺少观察、反思的机会。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提问、讨论,还要将本次作文该注意的地方,全盘告知。唯恐某个环节没有讲到,学生就写不出来。而我们的学生呢,似乎也真能理解老师。只要老师的问题一出来,学生就习惯地“讨好”老师,专拣好听的内容来描述、汇报。真正给时间让他们写的时候,却出现了眉头紧锁、不知如何下笔的现象。即使写出来,呈现出的又大多是千篇一律的习作。
究其原因,是老师“指导”得太细了,“帮扶”得太多了,很少给学生外出参观、观察的机会。如同教练员教学生游泳,却不让学员下水。而野村的做法就很高明:“至于萝卜青菜怎么画,长短方圆,比例色彩,她还是不教的。”她不去指导,就在旁边看着你画。我们能不能也像野村那样,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等待,多给学生观察、实践、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当然,野村也有“指导”。她是这么做的:“有时也会走到你身边,看着你画,然后告诉你这个颜色可以怎么上,但绝不会改在你的画上。”由此可见,她的指导是个性化的,是有针对性的,没有包办,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改。我们教师也要学会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善习作,创作出属于自己的更好的文章。
二、无为而为的理念
野村老师常常去隔壁蔬菜店买茄子、白菜、南瓜等,放在桌上让学生自由“写生”。学生可选择自主画画,如有不愿意,可以画自己想画的事物。她还经常组织学生和家长去参观画展。她会在画前向学生及家长,讲讲色彩,聊聊画家。这些做法充分体现了野村的无为而为的理念。她没有强调如何画好画,只是放手给学生自主写生的机会;没有要求学生从名家作品中借鉴哪些绘画技巧,只是参观和聊天。这给了学生自由的空间。就在自由聊天中,学生学会了绘画的技巧,提高了绘画的能力。这样的做法,不值得我们借鉴吗?
最上乘的功夫是,手中无劍而心中有剑;习作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作。我们有些老师,也会带学生走出教室,到景点旅游,到野外采风,到校园观察,到基地实践。学生也自会知晓,老师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让自己积累素材,回去能把习作写好。这些带有明显目的性的活动,学生是很不乐意的。我们是不是也要像野村那样,适当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会用语言文字“表达”和“交流”?还有不少教师,常会向学生推荐一些发表在报刊上的优秀习作。读完后,教师会指导学生仿照这个样子,也写写同类的习作。学生依葫芦画瓢,写出的习作也像模像样,可就缺少灵气,多为虚假的作品。所以,野村老师的做法给语文老师的启示,就是重在引导学生留心观察,丰富学生的见闻,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而不是闭门造车。
三、真“批”而评的方法
野村在孩子们画完后,总会在画纸的背面或邻页的一张纸上,用十分漂亮的日本书法写上批语。文中写道:“这是一个十岁的美女小孩,却画出这样气定神闲,又有点忧伤的《咖啡杯》来。老师在画的反面写道:在朋友的陶艺展上买了一个咖啡杯,安琪(朵朵的大名)小朋友画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她写的批语全是表扬——各式各样的表扬,各种角度的表扬。
关于习作批改,很多学校都会提倡精批细改。不少人认为,习作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五个眉批,一个总批”从错别字到遣词造句,到谋篇布局,生怕“手术”不够大,似乎只有面目全非,才能彰显出教师的用心。所以,语文教师特别害怕改习作。一次学生写的习作,精批细改至少需要一周时间,甚至更长。当教师用心批改完的习作回到学生手中时,效果却不大。一方面学生对自己的习作大都忘得差不多了,只关注本次习作的等第和教师后面写的批语;另一方面自己精心创作的习作被改得千疮百孔,学生的兴趣、思维都会受到很大影响。
野村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写批语,可以启示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少用一些虚假的、廉价的赞赏。表扬一定要真诚,有温度,富有启发性。当读到学生好的习作时,应该根据他们当时的创作思想,给予充满激励的“批”语。而不是那种可有可无、以一套十的评语。
四、随性而作的行动
野村教学生画画,喜欢就地取材。隔壁家蔬菜店里的萝卜青菜、南瓜茄子,常是学生写生的物品;蔬菜店关门了,邻家鲜鱼店、自家的小花园,就是孩子们画画的活教材。即便是朵朵将自行车画得安安静静,小杯小碟画得安安静静,她也没有大叫:“构图不行”“不合常理”啊!所有的一切,皆因孩子性情而定,就是放手让孩子们按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创作。
从目前习作教学现状来看,存在多方面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厌写、教师厌教。学生写出的习作,不少作品存在“虚假、僵硬、机械”等倾向。究其原因,与老师们反复强调“要写有意义的文章”不无关系。习作要求学生写出乐于助人、拾金不昧等积极向上而有意义的作品,无可厚非。但要让学生感到习作“有意思”,他们才有兴趣去写。如果在习作教学中,我们也能像野村老师那样,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先让学生随性随意、情动而辞发地写出来;而后再慢慢进行适时适度的引导规范,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这不是更有意义吗?
再次读整篇文章,我对文中野村老师的敬意油然而生。我虽未教过绘画,不懂绘画技巧,但她带给语文老师的启示是很大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可以学习她“不教而教”的方法,褒奖她“无为而为”的智慧,鼓励学生“随性而为”地创作,并用一颗关爱学生的心去尊重他们的创作,为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而共勉!
(作者单位:江苏宿迁市宿豫区文昌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