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活动中译员“有我”品质的重要性
2019-09-10李洋
摘要:口译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形式,将所理解的信息准且而又快速地由一种语言形式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形式,进而达到及时传递与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际行为。换而言之,促进顺畅快速的交流是口译的第一要务。本文通过笔者的亲身实践经验,探讨了译员如何在口译过程中充分發挥“有我”技巧,如何能通过这一技巧来推动高效交流的进行以及这一技巧对未来口译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口译技巧;有我;无我
口译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述到人类社会的早期。在漫长的人类原始社会,原始部落群里的经济和文化活动属于种各自为阵的区域性活动。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自我封闭的社会形态显然阻碍了人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进一步发展,于是各部落群体便产生了跨越疆域、向外发展的愿望,产生了同操不同语言的民族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需要。语言不同显然成了影响这种跨民族交流的最大障碍,而口译作为中介语言媒介可以使人们与外界进行经济和文化交往的愿望得以成为现实。于是,构筑人类文化、跨民族的交际活动的桥梁——双语种活多语种口译便应运而生。
在口译发展的早期阶段,“无我”的口译模式得到推崇。因为当时普遍认为译员的工作方式是“传人之言”,而只有当译员在口译过程当中做到“无我”,才算真正意义上完成口译工作。譬如,当讲话人的用词华丽文雅时,译文用词也需得优雅多彩;当讲话人的用词粗豪坦率,那么译员也需得使用相对干净利落的语言。从准确的角度上来说,这一模式无可厚非。然而口译并不是一种被动、单一、机械性的语言传达活动。相反,口译是一种积极地、复杂的、具有一定创造性的意义再现活动。尤其是随着口译的日趋发展与完善,我们发现在某些口译场合,当译员进行字对字、句对句的“无我”口译时,有些观众却感到“太慢”、“不解渴”,甚至当场要求译员不必全译,亦或是在一些严肃的外交场合,譬如在中日关于钓鱼岛问题的交涉过程中,译员必须充分发挥“有我”技巧,由此可见,口译所再现的话语意义不仅仅是简单的言内意义,而且还涉及信息内容所包含的言外含义、情感色彩、文化特征、言者精神。
释意理论是由巴黎高等翻译学校达妮卡·塞莱丝柯维奇教授及玛丽亚娜·勒代雷教授提出,主要观点是,翻译即释意,故名“释意理论”。释意理论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顶峰,为指导口译实践和口译教学具有重大意义。释意理论强调意义的传达,强调口译的交际目的而非之前口译研究所关注的语言,词,句子,结构或语法等问题。在第三阶段,即再表达阶段,主张采取“意义对等”的原则:“释意翻译是意义对等翻译,语言翻译是字词对应翻译”。除了释意派提出的意义对等的原则以外,奈达的等效论也同样具有特殊指导意义。奈达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提出了形式对等、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对翻译实践作出解释;但与结构主义语言学不同的是,他更加注重读者与听者的反应和实际效果。奈达提出的“动态对等”,简单说来,就是要使译语听众得到与源语听众相同的效果。“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和原文接受者之间的关系基本上相同”。所谓翻译,是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要达到这种相同的效果,就要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重重障碍,根据译入语的表达特点和文化差异,使用自然流畅和接受性强的语言,让人听得懂,听得舒服。
两种理论都不约而同将目光锁定在口译交流的作用及意义上,这也为当今口译“有我”模式的诞生及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勒代雷曾在其介绍释义理论著作中介绍了国际会议译员如何把自己的工作经验用于教学,他告诉学生:“不要着意翻译,应表达你们理解了的内容。随着时代的进步,以信息高效顺畅交流为目的口译正不断发展。为了更好的服务这一目的,口译过程中也就在所难免的要用到“有我”技巧,即口译人员当时当刻主动选择适当的口译技巧,以确保交流的准确及时的进行。
口译中不管选择“有我”模式或是“无我”模式,不管使用何种口译技巧,目的只有一个,促进双方顺畅及时的交流,信息有效的传递。通过上面的事例,不难发现,时代的进步也推动着口译事业不断地发展以及不可避免的改变。如何能在口译过程中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将译员的“有我”主动性发挥得恰到好处,是值得每一个从事口译人员去认真思考的问题。因此,从“有我”的角度出发,在口译时使用正确的口译技巧在当下环境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巴黎释意派的理论从口译者的角度出发,把口译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理解;(2)脱离原语语言外壳;(3)再表达。脱离原语外壳落脚于口译过程中的两个阶段:理解以及输出。基于对原语句子字词短语的理解之上,译员审慎地抛开原语的组织形式,在适当的范围内进行语篇分析,解析原语所包含的信息与内容,最后选择能达到最好的传达信息效果的目标语语言形式来进行输出。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原语原意扮演的角色远比语言形式更为重要,译文所翻译的不是语言而是思想内容。
参考文献:
[1]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8.
[2]徐亚男,李建英.外事翻译:口译与笔译技巧.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3]何群,李春怡.外交口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李洋(1982.5)男,汉族,吉林白城人。学历:硕士。职称:讲师,从事英语教育、英语翻译、口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