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孔门师生关系

2019-09-10黄蓉

新生代·上半月 2019年3期
关键词:颜渊弟子论语

《论语》作为我国儒家经典之一,流传百世,经久不衰。书中仅一万余字,字字珠玑,发人深省。朱熹这样评价孔子: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孔子作为一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给我们留下的不仅是一本《论语》,其中所体现出来的师生关系更是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通过孔子和他的学生的相处,我们能更加深刻地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师生之道,对我们现在的教育也能有所启迪。

孔门的师生关系,主要由两个主体人群构成。一个是师,即孔子;另一个是生,即孔子的三千弟子,包括七十二贤士。

孔子为师的关键在于他自己的博学。同代里巷之人赞云:“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此“博”指其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皆精通,不能以“一艺”美其名,且特指实践技艺。孔子作为一名老师,传授的不只是书面上的知识,还包括各种实践知识。孔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孔子周游列国,真正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位博学的人。他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识万物。这样一位博而专的老师,可以解决学生们各式各样的疑惑,自然可以得到学生的敬重。正是他的博学,使得他名声大振,许多学子慕名而来拜倒在他的门下,其中不乏名门贵族之后,比如鲁国大夫孟僖子的两个儿子和南宫敬叔等。

孔子以身作则,为弟子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彰显了大家的风范。孔子坚信“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在生活中,他也做到了这一点。他的人格魅力让所有弟子深深折服。孔子尊师,直接带动了学生尊师。孔子一生追求学问,师从多位名家。孔子曾经在学生南宫敬叔的陪同下,千里迢迢到洛阳向老子请教。还带上了一只大雁作为礼物。当时孔子已经是一位非常有名望的人了,但是他依旧谦虚好学,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求教的学生。他教育弟子“刚、毅、木、讷近仁”,论语中这样描述:“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温和而又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严且又安详,孔子为人谦逊仁义,这就是孔子的人格魅力,言传身教,他是个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大师。孔子一生重视礼法,不仅向君主宣扬克己复礼的重要性,自己更是在生活细节中对礼一丝不苟,《论语》乡党一章中记载,“开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就是坐车这样一件小事,孔子都循规蹈矩地按照礼法来,可见他对礼的重视。他不是一味侃侃而谈,而是在生活中实行,他是真的把礼刻进骨里。孔子的弟子们在孔子的行为的熏陶下,耳濡目染地成为一位崇尚礼乐,心怀家国的君子。

师生之间开明和谐的学术氛围是孔门师生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周天子的权威下降,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学术景象。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孔门的学术氛围适合激发学生的思维。孔子作为一个德高望重的教育家,思想家,知识渊博,但是他没有把自己的意识强加在别人身上,不搞“一言堂”,注重培养开明开放的学习氛围。孔子经常和学生“问孝”“问政”“问仁”,一起探讨这些问题的答案。而且从每次的问答过程中,我们都可以看出来,孔子都是先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最后自己进行总结或者升华内涵的。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得到了锻炼,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他随时随地耐心指导学生进德修业,循循善诱和学生共同切磋问题,让弟子在讨论中明白事理,增长见识和才干。孔子在对待自己的学问方面主张实事求是,对待弟子们也是如此。他对子路说我教给你求知的正确态度吧“知之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才是聪明的做法。孔子并不采取灌输式的方法,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老师只是有提出不同观点的权力,接不接受老师的观点,主要是看学生的主观意愿,这是不能强迫的。这种教学方法从宰我认为三年的丧期太长了,并陈述了理由。孔子并没有直接回答宰我三年的丧期到底长不长,而是反问:“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就算孔子心中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他也不会直接说出来,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悟,这样才能在根本上增强学生的情操和品质,下次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可以自主地做出合乎礼仪的判断。正是孔门私学自由开明的学术氛围,学生的思想个性得到极大的舒展与张扬。孔门私学的意义不仅在于文化的传播,更在于促成了文化的独立。孔门私学为刚刚起步的儒家注入了新的内涵,带来了新的气象。儒学的生长和发芽需要开明的空气和土壤。《论语》中的名言警句不只是孔子一个人的,还是孔子的弟子的,甚至包括孔子的徒孙的。正是由于孔子重视学生的思维的培养,才能让儒家在时代变迁中不断发展壮大。其中尤以孟子、荀子为盛。

孔门的师生关系,还离不开孔子的学生们。作为一位教育家,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观念,弟子三千,桃李满天下。他无疑是一位成功的老师,被称为“万世师表”。孔子的学生来自于社会上各个阶层,绝大多数是出身草根的下层庶民,最具代表性的是“穷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的颜回;“三年不举火,十年不置衣”的曾参;“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的原宪等。孔子收徒弟,主要就是看诚意,有没有学习的心。孔子的学生尊重孔子,不只是把他当成一位老师,更是当成一位父亲来尊重。颜渊英年早逝,孔子其他弟子由于对颜渊的敬重希望厚葬他。孔子认为“因与贫寒之家不相称”,想以子之礼葬颜渊,但是弟子们还是以厚礼厚葬了颜渊。孔子感叹道:不能以子之礼待之。从中可见孔子的弟子肯定是把孔子当成父亲一样来尊敬的,孔子才会有把弟子当成儿子的想法。在孔门中,孔子与弟子们之间亲如父子,而弟子们之间亲如兄弟。

孔门在“学术官守”、“学在官府”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情况下,孔子首开私人办学之潮流,首倡“有教无类”之主张。孔门的意义不仅在于开始,还在于在中国思想史上,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孔门师生关系也可以运用到现在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来,尊重学生,有教无类。

作者简介:黄蓉(1997—) 女 汉族  浙江台州  本科  湖州师范学院 学生 历史学

猜你喜欢

颜渊弟子论语
弟子规
弟子规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
是谁害了颜渊
是谁害了颜渊
扫净心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