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网络育人特殊性的理论与实践
2019-09-10邓祖波
邓祖波
引言
近十五年来,在国家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以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新型教育模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个基本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等教育体系初步形成。然而,由于对培养目标的认识性差异、对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发展中地位与作用缺乏前瞻性的领悟与探究,我们不难发现由于高职教育发展历史太短、发展速度过快,在重“制器”而非“制人”的思维导向影响下,为数众多的高职院校在发展、跨越式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重视“量”的突进,而忽视“质”的架构与塑造,一味追求人才的技能培养与提高,而忽视人才内在的潜力塑造,人文素质教育弱化的现状,致使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2014年6月23日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为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以就业为导向”全力保障就业率的高压之下,如何才能在高职教育中做到既培养技能,又培育素质,真正意义上为国家培养“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综合发展的人才,“让每个人都有出彩机会”。这是高职教育必须切实解决的,能使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力图重新审视与反思近十五年的探索与实践,寻找适应新形势高技能人才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1 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经验与反思
1.1 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历程与经验
1999 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为实现素质的提高,“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教育部也专门制定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 年)》以及一系列相关规定。世纪之交,通过、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在素质教育中,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具有特殊的作用。在国家的首推和引导下,数以千计的高校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启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一股探究、实践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潮流风起云涌席卷全国,其中,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新军的高职院校也高调举旗和展露风姿,一批如《工科类高职院校文化素质的研究与实践》国家级课题及学校级《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性探索》课题研究纷纷立项、启动,以构建“人文素质教育工程”为载体的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列入教学计划,进入课程体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积极探索具有特色的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体系,一时间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可谓“百花齐放”。历经近十五年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出了一些具有实效、操作性强的经验,如:第二课堂的建设与功效、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参与与评价、人文选修课课程教师队伍的建设、校园文化环境打造与人文素质的塑造等等,取得了积极的成绩,可以说在为国家在跨世纪人才培养中功不可抹。
1.2 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反思
就高职院校而言,随着对高职院校发展与定位问题的认识的日渐清晰,针对仍然存在的重“制器”而非“制人”的思维导向影响和推动下,高职院校,特别是行业特征明显的院校普遍存在人文素质教育弱化,忽视人才内在的潜力塑造的现状,致使大学生人文素质不高;过窄的专业技术教育,学缘结构单一,致使大学生学业视野不宽、学业基础不牢;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大学生个性发展、综合发展缺乏平台;一味以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式追求“大而全”的学校建设格局,忽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特色教育等,致使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结合建设高标准的高职院校,努力办出高职特色的实际,培养国家急需的能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上手快”的21 世纪高素质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发放问卷调查与分析、走访、座谈等形式,对经历了近十五年建设与努力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进行重新的考察和审视,结果让人喜忧参半:喜的是经过多年的努力与实践,人文素质教育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提升,培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体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礎,学生中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逐年增加、对国家的方针、政策的拥护者、认同者倍增趋势势不可挡;青年志愿者的社会作用日益彰显;学生心理素质日益成熟,学生中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如雨后春笋……。忧的是由于“功利主义”、“工具主义”、“拜金主义”的思潮影响、教学活动中的急功近利,片面强调技能优先,教学安排上的重专业知识,轻人文素养教育的偏颇;甚至认为对人文教育“挤占”专业教育的畸形心态等,在人文素质的现实教育过程中却越来越受到排挤或打压。特别是近几年一些高职院校将精力过多地集中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技能教育的专门化、技能化、工具化成为了一种时尚。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是制器?还是制人?”的矛盾日愈突出,由于培养出来的人才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缺乏整体性的认识,尽管可能专业知识不错,但视野狭窄、理想与信念的缺乏、价值观偏差、人格的不健全——“有才无德”,“做人”的标准模糊,“做事”的价值取向缺失,这样势必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带来的危害,最终将成为跨越发展、持续发展的高职教育的败笔。
2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与定位
在 2014 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指出,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李克强总理也强调,职业教育大有可为,也应当大有作为。要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不仅要围绕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社会公共服务要求和扶贫攻坚需要,培养大批怀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而且要让受教育者牢固树立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让千千万万拥有较强动手和服务能力的人才进入劳动大军,使“中国制造”更多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使中国服务塑造新优势、迈上新台阶。我国著名人文素质教育家杨叔子说:“科学技术越进步,社会物质文明越高速发展,就越要重视人文教育,重视社会精神文明建设,重视具有良好的全面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反之,单纯的片面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不但不能通过科技本身来解决,而且将使人类失去精神支柱,将使人类文明陷入严重的危机,……”。站在培养面向 21 世纪新型人才的高度,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由专业型、技能型向复合型、素质型的根本转变,推进科教兴国战略,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中,必须立足国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立足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际、立足学校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客观实际,结合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体系,重新审视人文素质教育在构建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重提“制器与制人”的问题,真正意义上饯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大计。更加重视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把学做事与学做人紧密相连,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实现其个人价值和社会需要的统一。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坚持“做人教育”与“做事教育”相统一、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教育理念,才能健康、持续的发展。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社会知识、文化、文明素质整体水平较高的群体,是一个国家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主要承载者,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是否具有较高的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对于我们 2020年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蓝图的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如何培养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大学生成为摆在我们每一个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问题。
3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新方法探析
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教授认为:“人文文化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关系到民族的存亡,关系到国家的强弱,关系到社会的进退,关系到人格的高低,关系到涵养的深浅,关系到思维的智愚,关系到事业的成败”,“把科学与人文结合起来,就是一个人成功的全部,这是因为,把科学与人文结合起来,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追求,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完备的知识基础,有利于大学生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谐的内外关系”,“科学技术是立世之基,人文素质是为人之本”。在總结以往经验的前提上,我们拟以提出“1231”的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方法与途径,即:“围绕一条主线”、“夯实两个基础”、“搭建三个平台”、最终达到“一个目标”的整体思路。
3.1 “围绕一条主线”
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融入高职教育的全过程,真正意义上饯行“教书育人”的教育理念。将素质教育的思想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不是一种单纯的教育模式或分类,所以教育者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不能把学校仅仅看作是一种单纯传授知识的场所,也不能把教学活动简单地理解为一种传授知识的活动,要自始至终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英国教育家埃里克爵士说:“文化之路应贯穿于,而不是绕过一个人的专业,一个人能够把自己学到的技术融会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学生可以说是受到了人文主义教育,而做不到这一点的学生,甚至连一个好的技术专家也配不上。”
3.2 夯实两个基础”
一是:构建、开设好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选修课,“道之以道”、“传之以本”,理论是行动的先导,为搭建好学校人文教育的平台,首先要做的就是人文素质选修课的课程体系构建,从实际中考量其是否科学、合理、有用,既要体现高职院校的特点,又要反映学校文化历史的积淀,真正意义达到实施教育的目的。二是:抓好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赋予人文精神的各类人文活动,这是一个隐性的“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教育渠道,好的校园文化话会让花草含情、墙壁说话、教室增辉,让人时刻感受到人文魅力的熏陶与滋养,以激发文化的品质,提升人文的素质,“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
3.3 “搭建三个平台”
一是:充分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渠道功能、业余党校、团校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载体培养大学生政治素质;二是:充分利用职业技能教育培养大学生职业道德与科学精神。专业技术课本身承载着丰厚的人文价值,以人文精神传递专业技术,改变传统专业课“见物不见人”的现状,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三是:充分发挥人文素质独特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奠定坚实的知识、能力的提升基础,进一步拓展深层素质教育,塑造有特质的人格魅力。进一步促进文化素质教育由知识传授向知识内化的转化,“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3.4 达到“一个目标”
按照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在国家和社会需求的框架下,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有创新精神,身心健康,朝气蓬勃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
4 结语
“没有科学进步,人类将永远愚昧落后,没有人文教育,人类将坠入科技进步带来的文化黑暗及社会灭亡的深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科学技术,就是落后,一打就垮;然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人文精神,就会异化,不打自垮。”
参考文献
[1]何锐连.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J].教育研究,2006(5):82-85.
[2]陈智.以人为本,探索通专结合的高职教育模式[J].教育研,2005(5):34-35.
[3]张庆威,章立源.加强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J].群言,1997(4):17-20.
[4]雅斯贝尔.什么是教育[M].上海三联书店,1991.
[5]教育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于文露.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探析[J].职教通讯,2013(17):12-13.
[7]高美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途径探析[J].考试周刊,2014(26):1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