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心理学知识在中小学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2019-09-10杨暘

大东方 2019年6期
关键词:中小学生声乐教学

杨暘

摘 要:声乐教学中合理运用心理学知识,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实际学习状况,培养和提升学生音高感、节奏感与旋律感等。教师利用心理学知识可以有效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心理变化,及时调整学生心理状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营造健康、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同时运用专业指导方法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认知音乐基本内涵,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关键词:心理学知识;中小学生;声乐教学

一、心理学知识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声乐教学中教师通过合理运用相关心理学知识,可以有效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变化和思想动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会声乐学习中歌唱的内在与外在的艺术规律,增强艺术创造思维和音乐审美思维能力,提高声乐教学的科学性和教学效果。

(一)培养学生对声乐的兴趣。中小学生大都比较活泼好动、情感丰富,教师可以利用音乐节奏律动来激发学生对于发声练习的兴趣,运用丰富的情感体验来培养学生对声乐作品的感悟,从而提高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不但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还要加强声乐教学的策略选择,对声乐教学过程进行科学合理设计,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

(二)更好集中学生上课注意力。心理学实验证实,人的注意力很难持久,尤其是对于青少年儿童,他們的注意力随时都可能转移。有时因为教师授课或教学内容非常枯燥,学生们的注意力很难集中起来,纵使是强打着精神去集中精力,也很难取得很好的效果。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课程设计、教学设备、互动活动、把握个体差异等方式提高学生注意力。

(三)有效锻炼学生思维方式。中小学生学习声乐的目的不仅是在于学习声乐本身,同时还需要通过声乐作品的赏析、演唱等一系类的应用,学习发展其记忆、协调及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发展成为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人,为以后的学习、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声乐教学中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同时还能使其利用丰富的想象力提升乐感、节律感等音乐素质。

二、心理学知识对学生主体的积极影响

在声乐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心理调节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体验能力、形象思维、创造性思维,让学生从“填鸭式”的学技术跳跃到“体验式”的情感体验达到技术与艺术的平衡。

(一)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心理学知识去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其加以指导或者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可以了解到学生学习声乐的目的。对于不同的学习目的要“因材施教”,对于不太明确学习目的的同学,教师要加以关怀与引导,帮他们找到方向。对于具有坚定不移目标的学生,教师要多加鼓励,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使他们能从自身出发去了解自己认清自己,建立自信,提高学习的效率与学习质量。

(二)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学生演唱实践的过程中,需要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对学生个体差异,就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因材施教。对于胆怯的学生,运营放松训练有关心理学知识,及时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充分发挥应有的水平。经常性的开展演唱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基本功练习,同时有梯度的提升学生练习曲目的难度,通过多场次、高频率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对舞台形成一种“条件反射”的适应感和自信心,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训练,来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在发声技术与内在修养上进行教导学生,还要注重对于学生意志力的培养。从心理学上说,一个人的意志力与他的情绪本身是分不开的,他们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积极的情绪能够更好的让学生坚持到底,而消极的情绪则会导致学生从事任何活动时半途而废。在进行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在消极情绪出现时能够及时的进行调节,用坚定的意志来抵抗负面情绪。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融入心理学知识,利用心理学的规律来增强学生的意志力。

三、心理学知识在声乐教学中运用对策

心理学在声乐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把心理学知识运用于音乐理论教学中,研究声乐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心理因素,包括心理基础因素、心理动力因素、心理状态因素和心理成果等,把握共同规律,注重实践应用,不但有利于锻造音乐教师的心理品质,提升自身修养,更有利于音乐教学效果的提高。

(一)音乐教师全面掌握音乐心理学知识。要想在声乐教学中合理运用心理学相关知识提升声乐教学效果,音乐教师首先要掌握相关心理学知识。在目前的声乐教学中,音乐心理学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对于音乐教师的心理同样也是一种考验。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变化对于音乐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教学方案进行完善,所以教师对于音乐心理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对于音乐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有着重要的作用。只有音乐实践课程的教师通过音乐心理学不断锻炼,才可以提高自身的心理学知识水平,保证音乐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

(二)把握学生心理特征实行声乐教学。在基础教育阶段,声乐教学中不仅要了解学生们的心理状态,同时还要引导学生的心理过程,也就是说要引导学生从感性一直到理性的认知过程,从而引导学生们不断丰富其情感,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教授和引导学生理解、掌握音乐内涵,有效把握不同年龄学生们的心理特征,并注意对教学的各项程序及相关方法进行合理安排。因此,音乐教师不仅要具备对应的音乐素质,同时还要掌握有关音乐教育教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不仅要掌握与音乐教学相关的规律,同时还要努力学习青少年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并注意将其与教育教学工作融合到一起,这样音乐教学的各项工作才能更加科学化。

(三)在声乐教学中合理应用心理学知识。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搞好教学工作,同时还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当前的教育体制之下,学生们面临的任务始终非常重,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应该在课堂上为学生多创造点欢乐与轻松,尽量不要在课堂上露出教师个人的情绪,利用其健康的情感感染、带动学生,使学生们在健康、快乐的氛围下成长。尤其是声乐课的教学,一首声乐作品的表达成功与否与歌唱者的情绪是息息相关的,要想上好声乐课,不仅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基本教学技能,同时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应在教学中深入了解学生,多为学生设想,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并将其适时适境地运用到声乐教学当中去。

(四)声乐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心理个体差异。在声乐教学中,教师们经常会遇到这类现象:一些学生的学习比较快,学习效率高,而另一些学生却很难教会。每个学生对音乐的认知、感受与心理体验都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必须深入分析学生的心理个体差异,有效结合学生音乐才能差异、基础差异和性格差异等个体因素,探索出适应这些特点的教学对策,这样才能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崔娅楠.心理学规律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对策 [J].艺术品鉴.

[2]王  丹.音乐心理学与音乐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J].当代音乐,2018(7):35.

[3]霍嘉宁.音乐教育中如何完善与音乐心理学的融合[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6):63.

[4]李杰.音乐教育心理学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研究 教育评论,2018(5)

[5]李 婷.美声教学心理学的运用研究[J].体育教育,2016(3):162.期

(作者单位:汕头市濠江区三河中学 )

猜你喜欢

中小学生声乐教学
上海市金山区朱泾镇中小学生视力状况分析
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要素库及权重分析
陪读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高职音乐专业声乐教学中纳入流行唱法之可行性评价
舞台艺术实践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凉山彝区中小学“学困生”的转化
论流行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