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休闲时代下的文化和旅游空间规划与产品转型研究

2019-09-10金云峰万亿杨丹

中国城市林业 2019年3期
关键词:空间规划长白山全域旅游

金云峰 万亿 杨丹

摘要:当今我国已跨入關注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国民休闲时代,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然而当前旅游业面临着多方面的转型以适应时代发展和深化空间治理。文章以长白山文化和旅游规划为例,从文化和旅游规划中的旅游发展模式、空间布局思路和旅游产品类型3方面展开讨论,剖析当前旅游业发展和文化和旅游规划中出现的传统旅游模式与生态保护的冲突、布局分散类型趋同、内部竞争缺乏整合、季节流量影响突出等一系列问题,并提出发展模式转型、空间结构转型、产品类别转型3方面对策,以期对休闲时代的文化和旅游空间规划和产品转型提供有效借鉴。

关键词:文化和旅游规划,专项规划,空间规划,全域旅游,长白山

DOI:10.3969/j.issn.1672-4925.2019.03.002

Transform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Spatial Planning and Tourism Product in the Leisure Era:

A Case Study of Culture and Tourism Spatial Planning for Changbai Mountain

Jin Yunfeng

Wan Yi Yang Dan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92.China)

Abstract:Nowadays,China has stepped into the national leisure era in which lifestyle and life quality are the focus,and tourism has become a strategic pillar industry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However.the tourism industry now needsthe transformation of many aspects,so as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meet the national policy.WithChangbai Mountain culture and tourism planning as a case,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culture and tourism planning interms of development model, spatial layout ideas and tourism product types, and analyzes a series of problems risingi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tourism planning, including the conflict between traditional tourism model andecological protection, similar in the layout types, lack in integration of internal competitiveness and the outstandingseasonal increase of tourist number. The authors put forward the strategies for model transformation, structuraltransformation and product transf'ormation to promote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through planning, in order to provideeffective reference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spatial planning and tourism product in theleisure era.

Key words: culture and tourism planning, special planning, spatial planning, whole domain tourism, ChangbaiMountain

1研究背景

1.1当前旅游发展的瓶颈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为地方特别是贫困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发展旅游成为各地促进经济增长、带动居民就业和增收的重要渠道。然而许多依托优势自然条件发展起来的旅游地却纷纷遭遇瓶颈——游客量增多,旅游收入却增加有限,景区承载接近饱和导致游览感受差,更是影响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这类地区的文化和旅游规划亟需顺应时代发展,根据地方旅游发展阶段,转变规划思路,转型旅游模式,探索旅游升级路径。

1.2休闲时代文化和旅游规划发展特点

在当前国民休闲时代下,关注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1-2]。文化和旅游规划不仅需要承担旅游业发展的基本职能,还要与土地、环境、文物保护等规划相衔接,指明空间发展方向,甚至肩负着决定城镇经济发展前途命运的使命。本文所探讨的“文化和旅游空间规划”是对应2019年5月新发布的《文化和旅游规划管理办法》中的“专项规划”,是以文化和旅游发展的空间落地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相关。目前,文化和旅游规划方向呈现出面向休闲转型的特点。

1)旅游模式体验化。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都不断提升,单一的观光游览方式已不能满足当前许多人追求更加丰富的、能够融入当地的参与式度假需求,旅游业发展模式已向个性化、差异化的体验方式转变[3]。这一转变不仅对旅游产品的质量提出了要求,也是对旅游目的地人居环境品质的一种考验[4-5]。

2)空间布局协同化。在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中,区域协同发展是实现产业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必然选择[6-9];因此,加强旅游空间与有关区域空间的协同是协调旅游产品的差异化开发、促进区域旅游业服务水平提升的必然趋势。

3)产品类型全季化。大众旅游时代的来临,一方面促进了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旅游目的地之间的激烈竞争。许多地区因季节性旅游产品的局限性,旅游业受到了严重的制约,从而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解决淡季问题,实现旅游产品的全季化是迎接旅游业新形势,突破旅游发展瓶颈的一项重要目标。

2休闲时代下长白山面临的旅游发展问题

长白山是兼具丰富的人文和自然资源的旅游目的地,其壮观的山地森林景观、火山地貌、奇特的冰雪风光和垂直气候变化使长白山成为世人瞩目的神奇之地,被评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时还是联合国“人与生态圈”自然保留地和国际A级自然保护区,具有世界级自然资源的核心竞争力。但在当前国民休闲时代下,长白山的旅游发展面临以下3个问题亟需解决。

2.1传统旅游模式与生态保护的冲突

过去几十年传统观光式旅游模式的兴起不仅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过度的干预和不良影响,而且这种对资源过度依赖的发展模式也引发了旅游业的不可持续发展[8]。长白山以天池景点为核心资源,其生态接待容量已接近极限,只以“看天池”为旅游吸引点已限制了旅游的发展,并且目前的旅游分布基本集中在长白山三坡中最早开发的北坡,西坡游人很少,分布不均,无法完全展示长白山的风景魅力。另外,因自然保护区内的开发受限,游客活动范围较小,旅游经济收入依赖于门票,受限于自然资源,所以需要采取措施将游客转移至保护区外侧进行旅游活动[10]。

2.2布局分散类型趋同.内部竞争缺乏整合

区域旅游发展合力不足,周边小型化、碎片化、同质化、低档化的旅游稀释了“长白山”的旅游品牌,例如有的县城号称“长白山第一县”,还有的提出要打造“长白山第一门户”,旅游线路被称为“长白山之路”等等。因此,无论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城镇风貌,或是旅游类型等都处于“低水平均质”状态,多个行政单元虽然看似站在不同角度围绕旅游品牌共享发展,但其旅游活動过于类似,导致彼此成为旅游市场中的竞争主体,而未能成为区域内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共赢伙伴[11-12]。

即便早在2012年,“大长白山旅游经济圈”的概念就被提出,长白山作为全省旅游产业龙头辐射带动周边地区,但由于周围城镇均地处郊区和林场区,位置偏远,布局分散,且发展环境位于区域末梢,所以各自为政地借助长白山品牌力量打造旅游产品,未能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大长白山旅游经济圈尚需完善其协调发展机制,明确各旅游主体要素的定位和相互关系,旅游联盟的合作范畴和层次更需深化。

2.3季节流量影响突出,旅游产品主题单一

长白山的传统旅游旺季为夏季,主要为游客提供避暑游览、观光“天池”的旅游产品。经过多年的发展,随着冬季旅游资源开发和市场宣传力度的持续加大,长白山已形成冬夏两个旅游旺季,但目前来看,旅游淡旺季差异仍然较为明显。夏季人满为患,日游客量高峰期超过2万人,旅游舒适度大打折扣;冬季的游客多集中在滑雪场和温泉等景点,其他季节景区内游客量很少。由于游客量的季节性变动,景区车辆、接待地酒店等设施在旅游淡季时多为空置状态,而在旺季时游客量却超负荷,客房“一床难求”,这一问题严重制约着长白山的旅游发展。

另外,游览时间短也极大地影响着长白山的旅游品质。北坡游览时间淡季约1.6小时,旺季约1.5小时,旅游资源利用效率低,优质的自然资源未得到充分展示,旅游开发单纯依赖以自然生态环境为载体的观光景点,从而导致游客逗留时间短,旅游发展水平低。

3顺应休闲时代的长白山文化与旅游空间规划转型

3.1发展模式转型:从初级观光旅游转为休闲度假旅游

转变长白山的观光型旅游发展模式,既是当前长白山旅游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生态保护的客观要求。规划要求长白山严格按照“开发服从保护,以合理开发促进有效保护”的原则,整合区域内旅游资源。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在旅游活动策划中充分重视对长白山生态系统、珍稀动植物资源,以及历史人文遗迹的保护,针对不同生态功能的片区实行差异化空间管控策略,管控中刚性与弹性相结合[13],从而实现空间总体布局的引导(图1)。

与此同时,根据规划上空间的管控,在保护区外侧的重点发展区建立混合游憩区,特别是在当前人流较低的西坡,可依托旅游度假区进行提升,提供完善的度假型社区或度假型小城镇服务,包括生活服务、运动教育服务、亲子教育服务和主题游乐服务等,以实现旅居融合。这种度假型小城镇既能满足城镇本身的生活需求,又能为游客提供完善的休闲旅游度假服务,共享并高效利用生活服务资源。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有效疏解自然保护区内部的游人量,引导游客在外部进行旅游活动,同时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全面提升旅游消费水平,提高旅游收入。

项目采取低强度的旅游开发模式,对其规模进行控制,将低碳交通系统及绿色建筑运用于开发建设中,并对废弃物进行“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在满足旅游者旅游需求的基础上,维护生态体验、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等综合效益的均衡,促进实现生态旅游所带来的最小社会成本和最大经济效益。

3.2空间结构转型:从单打独斗转为全域协同

为解决区域协调发展问题,规划从全域旅游的理念出发,构建由“3个主题旅游组团(北部绿色人文休闲旅游组团、西部国际健康运动旅游组团和南部特色生态体验旅游组团)、多条主题游线(环长白山主游线、3条沿江主游线、林海生态主游线和串联各主游线及相关旅游节点的6条区域次游线)、十镇两口岸旅游经济带、十六个中心(特色)旅游城镇”共同形成的全域旅游空间体系(表1)。由传统的以观光旅游为核心的内向型旅游空间格局转为以地域人文、生态资源等资源要素为依托的开放型全域旅游空间格局,突出区域协调的战略发展思路,突出优势资源,明确城镇旅游定位及未来发展方向,相互促进,共赢发展[14]。

针对长白山池北、池西、池南3个旅游组团,分别从优美的生态环境、宜居的生活节奏和独特的东北魅力景观方面塑造3种各具特色的旅游城镇形象。池北以美人松自然保护公园为生态绿心、二道白河和碱水河为生态绿轴的城镇空间,力争建设成为宜游、宜居、显文化、显生态的长白山脚下环境优美的森林小镇和具有长白山文化内涵的文旅慢城;池西利用区位交通优势,拓展山地体育运动旅游项目,推动山地户外与健康服务融合发展,打造池西区优质户外旅游目的地,打造长白山最美城市客厅;池南突出温泉、河谷特色,以沿漫江景观带为城镇主要景观轴线,打造东北东部具有独特魅力和雪乡形象的温泉小镇,建设东北乃至全国的养生养老福地。

3.3产品类型转型:从优势季节产品转为优势本土产品

根据调研统计结果,长白山的重要景点共62个,存在重大产品集群缺失,产品综合组合度不足的问题。因此规划结合“旅游+”的产业概念,将旅游产品板块化、集群化,引导长白山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多元深度融合,促进长白山区域四季旅游,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扩大旅游空间,丰富旅游活动内容。在空间上强调立体化、捆绑化、全景化;在时间上强调全时化体验,统筹旅游资源、避免旅游的同质化竞争,在四季可游的基础上,扩充夜间休闲旅游产业,变“8小时经济”为“24小时经济”。规划主要从旅居融合、文旅融合、旅医融合和旅体融合4个方向进行旅游产品差异化的拓展。依托旅游度假区,建设功能完善的度假型小城镇;结合长白山丰富的历史文化及自然资源,传承发扬长白山文化,培育新兴文化产业;融合中医药文化精髓构建长白山健康养生旅游产业体系;依托长白山优质资源环境条件,拓展体育产业的上下游领域于一体的产业链,打造国际级冰雪旅游度假目的地。

规划强调旅游产品的本土化特色,并追求精细化的运营原则。本土化特色的具体做法如下:融入当地朝鲜族的民族特色、习俗文化和相关元素,深挖城市人文地理内涵;强化地域节会效应,突出文化品牌建设:加强城镇品牌营销,探索“特色小镇+电商、生态旅游”等发展模式,打造精品小镇。大力发展多元一体、融合开放、具有长白山特色的旅游产品,使旅游业不仅仅限于门票收入,而是以度假体验为主导,全范围、全产业的深化形成全域旅游发展层次。

4结论与讨论

面对长白山亟需转型的旅游发展现状,规划从旅游资源特征和空间管控出发,首先,转型休闲度假模式,在全面保护长白山生態系统的前提下,拓展旅游的深度和广度;其次,实行长白山区域空间协调发展战略,提升区域整体旅游接待能力,突出各城镇优势资源,互相促进,共享发展成果:最后,整合和升级旅游产品,促进旅游资源进一步转化为旅游产业,以产业带动旅游发展。

休闲时代下,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文化和旅游规划涉及发展规划和空间规划。然而在这一背景下,许多旅游地正处于成熟期过后走向衰退期的境况,在这关键的转折点,亟需采取措施对旅游地进行升级复兴[15]。这些旅游地不仅存在转型的共性特征,还有其自身的个性需求,因此,规划需具有敏感的前瞻眼光,顺应时代积极处理好一系列转型问题,使相应的政策通过规划得以真正落实。

参考文献

[l]金云峰,梁骏,彭灼.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技术:旅游业发展与旅游口标的规划研究[J].中国城市林业,2016,14(4):41-45.

[2]金云峰,卢喆,吴钰宾.休闲游憩导向下社区公共开放空间营造策略研究[J].广东园林,2019,41(2):59-63.

[3]楼嘉军,徐爱萍.试论休闲时代发展阶段及特点[J].旅游科学,2009,23(1):61-66.

[4]李志飞.全域旅游时代的变与不变[J].旅游学刊,2016,31(9):26-28.

[5]马唯为,金云峰.城市休闲空间发展理念下公同绿地设计方法研究[J].中国城市林业,2016,14(1):70-73.

[6]沙洲,金云峰.基于土地利用的荷兰风景规划及体系研究[J].广东园林,2017(1):28-31.

[7]沙洲,金云峰.基于土地利用的德国风景规划及体系研究[J].广东园林,2017,39(3):60-63.

[8]陈栋菲,金云峰,沙洲.基于土地利用的英国风景规划及体系研究[J].广东园林,2018,40(1):50-54.

[9]金云峰,王俊祺,吴钰宾,等.基于土地利用的法国风景规划及体系研究[J].中国城市林业,2019,17(2):54-59.

[10]金云峰,汪妍,刘悦来.基于环境政策的德国景观规划[J].国际城市规划,2014,29(3):123-126.

[11]金云峰,朱蔚云,黄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风景游赏专项规划方法研究[J].中国城市林业,2015,13(4):41-44.

[12]金云峰,马唯为,周晓霞.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以西樵山为例基于土地利用协调专项规划研究[J].广东园林,2015,37(6):4-8.

[13]蒋祎,金云峰,林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绿地协调区的构建与控制[J].住宅科技,2015,35(9):12-15.

[14]金云峰,蒋祎,汪翼飞.基于海绵城市实施途径:多规合一背景下市域层面绿地类型探讨[J].广东园林,2016,38(4):4-8.

[15]BUTLER RW.The conCept of a tourist area cycle of evolution:implicantions for management of evolution:implications for man-agement of resourCes[J].Canadian Geographer,1980,24(1):5-12.

收稿日期:2018-05-13

*基金项目:2018年度同济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与改革项目(0100106057/0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478105)

第一作者:金云峰(1961-),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副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法与技术、景观有机更新与开放空间公园绿地、自然资源管控与风景旅游空间规划、中外园林与现代景观。E-mail: jinyf79@163.com

通信作者:杨丹(1986-)女,硕士,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设计。L-mail:83963942@qq.com

猜你喜欢

空间规划长白山全域旅游
信息化背景下的智慧国土空间规划思路探索
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分析
浅析当下国土空间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长白山下雾松美——吉林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基于全域旅游产业集群背景下的旅游专业群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