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时代,报纸新闻报道内容选择的“加减法”

2019-09-10周小平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纸媒加减法互联网

周小平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广泛使用和快速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信息交流和传播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从广播式到交互式、 从时序延迟到现场直播、从精选少量到无穷海量、从官方主导到全民参与等一系列发展,深刻改变了媒体的格局。在这场变革中,纸媒受到了巨大冲击。纸媒的传统读者流失,编辑记者转行,发行量急剧萎缩,广告经营陷入困境,陆续有纸媒选择休刊,转战新媒体。

关键词:纸媒;互联网;加减法

在过去,媒体有强大的渠道传播优势,吸引着多数人的注意力。随地可见的报刊亭,家家户户订阅,热线爆料,读者的互动性、参与性较强。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即便是上年纪的老年人,也用上了智能机,机不离手已成不争的事实,手机各种应用的开发,吸引了众多的注意力。不仅好玩的APP分散了既有读者注意力,各大平台自媒体夸张、煽情、噱头式的传播,也将注意力吸走,甚至不少读者将自媒体在公众号发表的要素不全、未经核实的事件当做“新闻报道”,真假难辨。与此同时,报纸版面骤减,广告下滑,读者群丢失,报纸生存岌岌可危。

在这样的背景下,纸媒人首先要稳住阵脚,认清现实,理清思绪。无论纸媒如何发展,报纸有它自身的优势。首先是真实性,这也是新闻的生命。报纸在新闻报道真实性上,从信源到遣词造句,内容挑选,旁证求实等方面有严格要求,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报纸的公信力、权威性。其次,在纸媒中,有大量业务过硬、坚守新闻操守的媒体记者编辑,在内容生产上严格把关,有质量保障。再者,由于纸媒发展历史悠久,集聚了大量资源,这些都是纸媒自身的优势。在新形势下,重点在于抓住优势,勇于取舍,迎接行业之变。

在移动互联网还未崛起,智能手机还未大量普及,自媒体还未迅速发展的时候,报纸是一个城市居民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它们是主要的内容生产商。一张报纸由各个板块的新闻内容组合而成。见报后,读者按需寻找自己想要的新闻内容板块。那时候的报纸还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尽管有自己不太关注,想要忽视的版面内容,在翻阅浏览的过程中,难免余光会瞟一眼。传播的内容,或多或少也能“曲线”到达。如今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渠道传播技术上有了支撑,传播由大众传播时代走向窄众传播时代,读者屏蔽掉无效信息,只接受自己想要了解的细分领域。

那么,报纸内容,留什么?弃什么?各个纸媒应根据自身多年的积淀,保留最擅长的版面内容,舍弃过往的面面俱到。

融媒体概念提了也有多年,全国各地的报业集团在守住传统媒体阵营的同时也发展了“两微一端”。不过,融合并没有实现真正的深度融合。

有些纸媒简单地把融合发展理解为纸媒内容的上网,报纸端放不下的内容海量融入新媒体,在这样的状态下,仅仅把互联网作为内容载体。如果按照这样的思路,海量信息更会让受众陷入链接深渊,同时埋没了大量有价值的新闻内容。纸媒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何深度融合?

首先应该主动适应并求变,探索自己的特色化之路。优化版面设计,让读者拿到报纸能赏心悦目,有很好的视觉体验感和阅读体验感。其次,做好特色栏目的深阅读。在报纸端,保留最特色、深阅读,比如《重庆晚报》适应新形势,大胆做好“加减法”,报纸端保留慢新闻系列,如今形成慢新闻人物、慢新闻调查、慢生活老重庆、慢生活看见等特色内容,无论从版面设计优化还是内容追求下,在同城市乃至全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版面符号和内容特色。

守住纸媒特色的同时,在新媒体上抓住细分领域的读者群。传统媒体有多年积淀的资源,在各个领域,无论记者编辑都算是半个行业专家。报纸上不再大而全地内容呈现,在新媒体端,需要分领域的窄众细分传播,“粉丝”的粘度很重要,新媒体栏目化、频道化、互动化,吸引以往报纸端媒体的固有粉丝,发展新粉丝,在行业领域成为“意见领袖”,不仅做好传统的新闻报道,同时在新媒體端增加互动、做好服务,将行业细分的粉丝引流进来。通过新闻报道做新闻、做行业讯息咨询服务,甚至开展线下活动,很好地服务各领域读者。

猜你喜欢

纸媒加减法互联网
怎样巧算小数的加减法
做好课改“加减法” 提高课改实效
加减法的由来
“放管服”的加减法
保持开放心态,探索新媒体营销新形式
我国报纸在数字时代的出版转型
我国纸媒转型突破方案
纸媒微信平台建设现状及未来发展分析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