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媒体记者工匠精神的分析

2019-09-10刘玉佳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记者媒体工匠精神

刘玉佳

摘要:记者采访是新闻出版的重要步骤之一,因此,打造工匠精神,应该引起媒体记者的关注与探索,而弘扬工匠精神的外在表现则是把新闻做好做精。基于此,本文针对媒体记者与工匠精神展开了多方面的分析。

关键词:媒体;记者;工匠精神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一词于2010年被写入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工匠精神,其实就是指个体在创作产品时,精益求精的一种精神状态。广义的工匠精神的适用范围不仅限于普通制造业,也包括了所有追求完美的创造性活动。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传统民族文化,理应被继承并发扬光大,从而继续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二)记者

普利策奖是新闻界一项高级别的荣誉。2016年,普利策奖的获得者是美联社的4名女记者。她们实地调查出了泰国海鲜工厂的黑幕,拯救了被奴役的工人,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了贡献,其系列报道更是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这就要求媒体记者端正态度,重拾工匠精神。

(一)精品意识

工匠精神首先体现在创作作品中,它要求对每一件作品的每一阶段都要把握好。记者作为精神产品的素材提供者,需要保持好工匠精神,切实树立精品意识,提高采访及其成稿的标准,对自己也严格要求,聚焦社会动态和民生热点问题,关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把采访落在实地,并且要对自己的采访内容负责。不盲目从众,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把打造精品作为记者工作的原则。

(二)敢于创新

媒体记者对工匠精神的传承主要体现在对以往热点事件的持续关注和跟踪报道,力求引起全民讨论热潮,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止步于发现问题。同时,记者也应该不断学习,紧跟时代的步伐,学习更全面的专业知识,巩固基础理论。也要用批判性的眼光看问题,对过去已发布的报道中一些不正确的地方要勇于纠正。积极寻找新的规律,探索开展采访工作时的新型方法,把追求完美作为办事宗旨,以此激励自己前行。

(一)融入真情实感

首先,作为一名记者,要有足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有对新闻事业贡献自己精力和热血的决心。其次,优秀的记者总是能以自己切身的体验和感受,引起受众的共鸣。

(二)保持理性

融入真情实感并不是指记者应该感性地看待问题,相反,记者必须时刻保持理性,才能守住客观原则。身为媒体人,应该避免在工作中因涉及到个人利益而情绪失控。虽然可以上岗的记者大多数都是接受过良好的基础教育与专业培训,但是也难免会有犯糊涂的时候。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追名逐利之风盛行,很容易迷失自我,做出反常的判断。但是,记者是舆论界的代言人,其言行会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所以保持平和、理性的心态,是顺利开展采访工作的前提。这也要求记者在对事件进行报道时,务必实事求是,不能为了炒热度而夸夸其谈,无中生有。要做事件真相的“搬运”者,而不是“伪真相”的制造者,否则将会彻底丢失自己的职业操守。

(三)精通专业,勤于实践

明代大儒王守仁曾经说过:“知行合一。”那么,在传媒领域,“知”是指专业知识,“行”是指进行采访实践活动。媒体记者的工作在专业知识方面对人有着高标准的要求。没有“知”的“行”注定是无力的,记者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不停止学习专业知识的脚步。

当然,仅有专业知识还不够,还需要坚决服从共产党的领导,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坚定理想信念,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无所畏惧。而在有了牢固的知识基础之后,就应该在实践中展示媒体人的风采,亲身体验,不怕吃苦受累,不惧外界压力,勇往直前,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这样才能听到中国民众的心声。

(四)学习借鉴新媒体模式

面对新媒体的挑战,传统的媒体记者应该在内容上更贴近读者,增强表现形式的样趣味性,运营好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工具,更加注重时效性。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和传統媒体相融合的大背景下,媒体记者应当把工匠精神当作重要的职业信念,不断学习借鉴新媒体的优势,既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又要坚守媒体岗位的真实性与严肃性。在采访前精心准备,在实践中把握细节,努力做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猜你喜欢

记者媒体工匠精神
电视编导与记者的区别
多媒体时代行业报纸编辑记者的素质分析和探究
电视新闻记者的编辑意识分析及阐述
全媒体背景下的党报记者职业道德建设
当实时信息反馈成为一种网络艺术
大学生在新型社交媒体上的行为习惯及引导策略研究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如何通过媒体提高英语听力水平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