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理念引导下的初中数学教学研究
2019-09-10王振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教育观念也在不断的更新,而应试教育观念作为一种落后的教育观念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本文简要论述了以生为本这一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
关键词:以生为本;初中数学
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师是完完全全的主宰,学生很少有发言的机会。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我们逐渐意识到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都要围绕学生来展开,教师要退居次席,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再是主宰者。以生为本理念其实就是一种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而以以生为本理念开展初中数学教学就必须要认真分析初中生的身心特点、知识结构,从学生出发构建初中数学课堂。笔者任初中数学教师多年,深知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的种种弊病,希望借助先进的教学理念,使初中数学课堂焕发勃勃的生机,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問题导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生为本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应该是充满师生互动的课堂,而不是教师一个人说单口相声。笔者认为,教师采用互动教学法,多向学生提问,多引导学生思考,这才是以生为本理念下的课堂应有的样子。在向学生提问的时候,当学生一时之间回答不上来的时候,不能着急,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实在不行也要通过间接的引导,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关键,而不是直接将正确答案和盘托出。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比如,在教学“图形的旋转”时,笔者通过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了知识的学习,提出的问题有“何为图形的旋转?”“图形旋转的方式有哪几种?”,根据多媒体上给出的图片,指出旋转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位置关系”,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的问题的答案,要比教师直接传授给的要记忆深刻的多。除此之外,在新授课的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充分的预习,然后在课堂上通过问题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通过这样的方式,对学生课前预习这一自主行为实现了有效的监督,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贯彻落实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实行小组合作学习,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相较于传统课堂的另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其更重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那么,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增加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呢?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学习,这样做一来可以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二来小组合作的形式增加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淡化了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以生为本的理念。而且,小学合作学习创设了一种更为开放、更为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之前可以平等的进行交流、交换各自的想法,有力的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思维的发展。初中学生虽然尚处在青春期,但已经渐趋成熟,因而其身心特点适配小组合作这一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发挥最大的功效。要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要做好以下几点:
1.改革课堂空间形式
传统课堂的空间形式是点对面的,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这样的空间形式就完全行不通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空间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最常用的有蜂窝型、马蹄形。这就完全打破了传统课堂固有的秧田式的排列方式,使得课堂成为了一个更为自由的空间。
2.优化分组,注重差异
小组成员的构成对于合作学习的开展影响重大。一般来讲,我们要遵循“组内异议,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小组人员的优化配置。在人数上,不宜过多,一般为4人,最多不超过6人。
三、借助任务驱动,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欲望
以生为本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应该让学生进行更多的自主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都将得到巨大的提升。为此,我们可以听过任务驱动教学法,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所谓任务驱动法,即是在课堂中,教师根据教学任务,人为的设置一些探究任务,在不加引导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比如,在教学“平行”时,我们可以先就平行线、相交线的知识进行讲授,然后设置任务,让学生列举几个“生活中的相交线和平行线”,经过一番思考和讨论之后,每个人都想出了几个,像斑马线、停车位、栏杆。接着,给学生发放一些小木棍,让学生自由发挥,摆出各种相交的形状,指出图形中其中一个角的邻补角与对顶角等。通过设置合理的任务,并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和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总而言之,以生为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应该是一个能够培养学生思维、充满师生互动、充满趣味的课堂,教师要想法设法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实现这些目标。当然,以上笔者提到的几点肯定无法勾勒出整个以生为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的面貌,希望广大教师能够用心钻研、悉心探索,使初中数学课堂越来越好,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上数学这门学科。
参考文献
[1]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学策略探究[J].张正华.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年05期
[2]苏锦绣.基于“核心素养”的高效教学模式——“导学研讨,训练拓展”教学实践探究[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11)
作者简介:王振(1980.10)贵州省安龙县,贵州省安龙县万峰湖镇初级中学,中小学一级教师,教育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