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如何学好初中语文的几点思考
2019-09-10彭丽华
摘要:想要学好语文在于多积累勤运用。语文学习主要侧重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培养。这四种能力的形成相辅相承,互相促进。语文学习的低级阶段是积累与运用,而运用语言才是高级阶段。本文为笔者关于学好初中语文的一些思考,希望帮助学生打好语文基础,进而努力达到学会运用语言的高级阶段。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习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对语文学习感到兴趣,那就为你的语文学习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个人的学习态度,最重要的是学习习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你学习质量的好坏。说学习方法,其实与学习习惯有许多交叉之处,语文学习重要的就是积累与运用。其实学的目的就是用,这是纲,大家要谨记学习能力是渐渐培养和积累的。
一、培养思维提高现代文阅读
关于现代文阅读,这个事情还是有点看天赋的。有的人就是天生感性,她能够一下就能读懂作者想表达的。学生如果没有这种感知能力就需要加强训练,这种训练不是指机械无意义重复的刷阅读题,本人不支持这种事倍功半的方法,适当做题最好。教师可以推荐学生相关阅读辅导用书,学生坚持每天看一两篇文章,不用做题目(如果时间充裕可以),而是去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如果是小说,那么主人公身上有什么品质值得你去学习或摒弃,如果学生了解作者,那么还要去想,这篇文章和当时社会的关系,是否有反应当时社会的什么状况。学生深度思考知识点整合后,然后去翻看答案,一般阅读最后一问都会问主旨,如果没有学生多想想总是好的。还有一点要强调,学生们通过观摩答案确实能够形成一定思维,但一定是要自己深刻思考想出的,无论对错都是有益的。学生不要死扣答题格式这种东西,尽管它在赏析题和环境作用题有一定作用,但是阅读这种东西,不就是要考我们的理解深度,学生不要去纠结答题格式,尽量按自己的话来说你的想法,把想到的观点详细都写上去,但是要注意观点陈列逻辑清晰,字面整洁不能是密密麻麻的会影响观感。
二、学会方法加强古文学习
古文学习,部分地区考试有课外古文和课内古文之分,所以这个时候就很考验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和对一些字词的掌握程度了。学生一定要将古文学习知识基础弄扎实,该背的古诗文,该记的生字词一个也不能少。学生们最好准备一个小本子,专门记自己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像古诗文中有很多通假字,学生在第一遍看的时候就可以把通假字标记出来,然后理解背诵记忆下来,尽量不要在古诗文默写方面上丢分。另外,将课内字词好好学,学生先把一词多义自己整理起来,不要等到初三总汇的书下来再背,因为这种书不是很可靠,有时候会和书上不一样,这时候就要以书本为准,如果学生不熟练老师有可能繁忙无法抽身负责,学生可能就这样记住了一个错误的解释。此外,学生然后没事可以听听古风歌,比如软件APP网易云和喜马拉雅听书等,听歌不要只顾着好听,看看诗文歌曲下的评论还能涨知识。老师自己对诗词本身就比较感兴趣,同时建议学生、如果有兴趣可以去随机看几首诗以备不时之需,推荐千家诗,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APP古诗文词典或古诗文网。还有《百家讲坛》和《中国诗词大会》都是好的可以学习古文的栏目。
三、日常知识积累促进作文写作
朱熹在《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写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读书,知识积累的多了,方能下笔如有神。学生要从现在开始积累好的词句,有的学生阅读其实都理解了,但是作答使紧张焦急下没有合适的词导致失分,学生需要一个好的心理建设。所以,学生还是要注意累积平时老师上课和讲评试卷时提到的词。句子积累,学生们都有手机,印象笔记和句读app等,句读里有很多句子都很适合套到作文里,印象笔记保存信息很清晰。如果学生平时没法用手机的话,老师个人建议在周末摘抄一部分,然后周一到周五去背记下来,只有不仅帮助学生作文进步,启发思维醍醐灌顶,还可以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比如央视节目的《朗读者》和《中国诗词大会》的开场白和结束语就非常好,学生可以背诵积累更改套用。还有学生一定要勤修改作文,最好每个星期都修改1-2篇作文拿给语文老师看,记得多找几个老师评同一篇作文。学生在修改过程中也会感到很自豪的。此外,该看的名著盡量看完。像学生有时考试就怕遇到自己没看过的名著的细节,以免自己焦急慌张,名著所以能看还是尽量去看,如果时间来不及翻阅,就去记最重要的人物及情节,学生可以自己整理个思维导图,以便日后观看记忆。
总之,学无定法。其实学习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人也要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我写这篇文章也只是想把笔者的制定学习方法的方法告诉大家。这样才能真正使那些读过此文的人受益。学习别人的方法切忌照搬。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通过实践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有收获。
参考文献
[1]顾悦梅.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D 刊(学术刊),2012(1).
[2]朱静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互动课堂的构建 [J]. 新课程 ( 小学 ),2018(9).
作者简介:彭丽华,1982年6月出生,女,江苏亭湖人,现就职于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汇文实验初中汇文校区,中学一级语文教师,主要研究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在课堂中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