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军事文学在中国解放战场
2019-09-10夏明星
夏明星
《日日夜夜》描述了苏联红军两个典型的军事干部
苏联中篇小说《日日夜夜》,是苏联著名作家康斯坦丁·西蒙诺夫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创作的,是一部反映苏军抗击法西斯德军、英勇保卫斯大林格勒的作品,写作时间是1943年夏天。斯大林格勒大会战不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作品讲述了苏军炮兵大尉沙布洛夫率领一营指战员奉命渡过伏尔加河,进入被敌军围困的斯大林格勒,成功保卫了三座大楼的历程。作品塑造了一系列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表现了苏联军民浴血奋战、英勇不屈的战斗精神。《日日夜夜》是苏联文学中最早反映斯大林格勒战役的优秀文学作品,1946年获斯大林奖金。1946年3月,这本书由许磊然翻译成中文,由民国时代出版社出版。对于《日日夜夜》的创作过程,中国读者非常感兴趣。1950年7月下旬,西蒙诺夫接受中国作家刘白羽访问时,曾谈了自己创作《日日夜夜》的经历。
1942年夏天,西蒙诺夫来到斯大林格勒,“我那时担任军事报纸《红星报》的工作,当我们到达斯大林格勒时,我从那里写了一些通讯,这些通信中有一篇叫做《日日夜夜》。
“1943年春天来临了,当时前线进入了最沉寂的阶段,这是战争中最长时间的沉寂,战事很少,这是在1943年五六月左右,是在库尔斯克弧形阵地会战之前。我得到两个月休假,我就决定了写一本关于斯大林格勒的小说。小说的第一次稿本我是口述给速记员记的。
“那时,我们已经明白,斯大林格勒是我们未来的胜利的象征。并且,假如我们会继续这样作战,像在斯大林格勒作战一样,那么,我们一定会胜利。因此,和别的作家们一样,我觉得宣传斯大林格勒的经验对于未来的战斗是很重要的,这就是我的任务。但是除任务之外,还有作家的感觉,对斯大林格勒所发生的事情的感觉。我在那里的感觉是很确实的。当我在离斯大林格勒100公里的地方走下飞机时,我觉得很可怕……但当我到了伏尔加河岸边,并且看到人们冒着炮火不断地渡到那边去,我已经觉得恐怖减少些了。而当我渡过了河,已经到达斯大林格勒时,我觉得比在100公里以外恐怖减少得多了。为什么呢?——我问自己。因为我是这样勇敢的人吗?不,不是因为这个,我总还是感到可怕的。但是,我看到,人们之所以不感到恐怖,是因为他们在从事一种事业,因为他们时时刻刻在工作。……人们的美就在这里,我想表现这种美,并且我有意识地在整部小说中做到这一点。”
据人民日报(1947年3月13日)报道,“徐向前将军在所属部队的训教会议上,曾号召全体指战员好好学习《日日夜夜》,他说《日日夜夜》上描述了苏联红军两个典型的军事干部:一个是营长沙布洛夫,那是智勇双全的典型军人;一个是团长巴甫琴科,那是狭隘经验论者有勇无谋的典型。沙布洛夫成了战胜敌人的英雄,而巴甫琴科却做了无谓的牺牲者,我们从这中间应得到很好的教训”。
1947年11月,在解放石家庄的攻坚战准备阶段,聂荣臻、杨得志等指挥的晋察冀参战部队专门研究了《日日夜夜》中描述沙布洛夫指挥保卫斯大林格勒保卫一座楼房战斗的一章;1948年秋,徐向前指挥部队进攻山西省城太原时,同样将这一章的摘要印成战场传单,发给担任巷战的部队——因为其中以具体的形象提供了市街战斗的战术要领,对指挥员们是极有价值的参考。
《恐惧与无畏》,可以看作一本活的“战斗条令”
军事小说《恐惧与无畏》,由苏联作家亚历山大·别克著,描述了潘菲洛夫师团可歌可泣的战斗历程。1945年6月,该书被翻译成中文,作为我军指挥员必读文件被广泛传播,有的部队为了适合战士的文化水平,还编写了通俗本。時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副政委张际春十分推崇这本小说,把它作为一本优秀的干部读物,责成宣传部门早日出版。1946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以《介绍一本苏联治军小说“恐惧与无畏”》为题报道了这本小说的主要内容及现实价值:
以保卫莫斯科而出名的潘菲洛夫师团,从它的编成、训练到投入战斗,一共才只有不到3个月的时间。那么,为什么这一支部队会有这样高度的战斗力呢?这本小说,以潘菲洛夫及其部下的一个营作典型来叙写,清楚地解答了这个问题,说明了苏联红军之不可战胜的原因。
“英勇精神,不是天生的,也非供给机关发下来的。”潘菲洛夫非常重视思想教育,他指示巴武尔章营长,带兵打仗“不是要死,而是活着”。在初次打仗前,“恐惧”心理严重存在着,战士们甚至于听到“德国兵”就往后跑……巴武尔章针对战士们的思想问题,他说:“祖国,这就是你!打死要来杀你的人!……这是为你,为你的老婆,为你的父母,为你的儿女!”他叫大家确信:“战争的无情真理,不在于‘去死’这句话中,而在于‘杀敌’这句话中。”这句话被刘伯承等认为是《恐惧与无畏》的主题思想,并被命名为“巴武尔章精神”。这种积极的求生思想战胜了消极的“去死”的思想后,士气便会提高起来了,为了“要活”,巴武尔章鼓励战士们学习投弹、打枪、筑工事……并从实际中摸索出一个真理:“我只知道一件事:如果我不坚决,如果我不实行严厉的军纪,那就会葬送这一营人,就会葬送潘菲洛夫托给我的这700人。”
“如果战士们训练得不好,那最好的最聪明的命令,就成为空想。”潘菲洛夫的练兵方法,就是一切要适合于战斗需要。因此,在行军中,巴武尔章有计划地发下粮食菜蔬,不发柴火,叫部队学习如何在困难条件下做饭吃,还有意识地叫部队不走公路,走石子路,以锻炼行军力。用俄国伟大的战略家苏沃洛夫的话来说,这叫做:“学时多吃苦,战时就不难。”
当然,具有顽强的求生意志、严格的纪律性、准确的工作作风、良好的官兵关系和切实的军事训练的部队,是一定会打胜仗的。巴武尔章的营,第一次夜袭中,100人的一支队伍,在歼灭了200德寇之后安然返防。经过实战的考验,士气更旺盛了,巴武尔章营产生了“无畏”的精神:“你来同我们杀杀试试看!”
《恐惧与无畏》是一本文艺书籍,所以它比一般军事教科书读起来更能引人入胜,收效更大,不单军队工作同志可以从中学得治军建军的方法,其他工作岗位的同志,也可以从中了解为什么红军是举世无敌的,什么是好的工作作风。
1947年3月16日,人民日报又以《要用智慧作战——介绍〈恐惧与无畏〉第二部》为题报道了这本小说的第二部主要内容及其现实价值:
……第二部,则是描写潘菲洛夫部队在保卫莫斯科战争中怎样打仗,地生动地说明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这就是“要用智慧作战”。
……“要用智慧作战”是潘菲洛夫喜欢说的话,他教导他的干部:“指挥官的主要责任,主要事情就是再三思索。”……用什么思想作战呢?潘菲洛夫反对被动的单纯防御的挨打战术,主张采用积极、主动、灵活的进攻战术。
在战时又该怎样爱护兵士呢?潘菲洛夫说:“决不能叫步兵挺胸作战,要爱护兵士,不是空话来爱护,而是用动作,用火力爱护。”……
《恐惧与无畏》,可以看作一本活的“战斗条令”,但从它具有丰满的思想内容和活泼的艺术手法来看,又是一部优秀的写实的军事小说。它对我们前线部队的教育意义极大。我们已经从第一部中学到了如何教育部队,如何训练部队,这些方法并且在实际战斗中已证实了它的力量。它的第二部将要帮助我们指挥艺术的更加提高。
像《恐惧与无畏》和《日日夜夜》这样的好书,总是在简单的行军囊中占有着位置,跟着我们跋山涉水,成为战斗中的良好伴侣
《恐惧与无畏》中“要用智慧作战”“指挥官的主要责任,主要事情就是再三思索”等质朴的语言,深深感染了人民军队的官兵。当时,“人民解放军刘伯承与聂荣臻将军所部的机关报——《人民战士报》《子弟兵报》《战友报》《前线报》和许许多多的战地报纸都专门发表论文介绍并号召全军指挥员认真攻读。许多部队并规定以此为课本,具体排定课程,进行讲授”。“由于这本书思想的深刻,描写的简明,词锋的刚健,更使我们部队广大指挥员百读不厌,从高级将领直至下级指挥员几乎是毫无例外的读它,有的甚至精读了四五遍,我们不仅把它看成极有价值的文艺读物,而且把它当为宝贵的军事教科书,当作马列主义的军事学说来认真钻研”。
对于小说揭示的“巴武尔章精神”,人民军队指挥员都非常重视。
1946年夏天,刘邓大军一连取得陇海、定陶两个战役的胜利,刘邓首长根据作战经验与当时部队新成分增多的实际,深感不提高技术战术,就不能战胜现代化装备的敌人,因而提出了勇敢与技术结合的问题。为此,他们指示晋冀鲁豫野战军的《战友报》及时宣传“战争的无情真理,不在于‘去死’这句话中,而在于‘杀敌’这句话中”的思想——巴武尔章精神”。于是,《战友报》发表了社论《胜利要靠战前准备》。通过宣传,部队中讲究技术的空气浓厚起来了,提出了“工事修得牢,不怕飞机和大炮”“战斗前多流汗,战斗中少流血”等口号,掀起了一个苦练技术战术的热潮。
1947年9月,在华北战场歼灭国民党军第三军的清风店战役中,当解放军参战部队以两天一夜走140公里的急行军赶到攻击地点时,战士们已经十分疲惫。有些部队因为考虑战士的疲劳,没有严格要求他们把野战工事切实地构筑好(土层太薄,枪眼太高)。发现这一严重问题的高级指挥员立即引用“巴武尔章精神”来纠正此种倾向,他郑重地说:“战争的无情真理,不在于‘去死’这句话中,而在于‘杀敌’这句话中。”“同志们,咱们作战是为了死?为了活?”战士们说:“为了活!”“为了活就必须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咱们工事做不好,能打死敌人吗?土层这样薄,能经得住敌人的炮弹吗?我们要活,就必须再盖上五尺土,把枪眼重新改造!同志们,你们连长让你们在这种时候去睡觉,这不是爱护你们,是让你们去死!懂得吗?”在这振聋发聩的鼓动下,已经十分疲惫的战士们立刻振作起来了,迅速地完成了改造工事的任务。
1947年12月26日,在晋冀鲁豫军区训练教育会议的总结报告中,军区副司令员滕代远曾指示:《恐惧与无畏》《日日夜夜》赫然与《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中国土地法大纲》《古田會议决议案》《谭政同志关于军队政治工作的报告》《论联合政府》《论解放区战场》《合同战术》等一起,为团以上军政干部必读文件;《恐惧与无畏》与《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中国土地法大纲》《战术概则》等一起,为营、连军政干部的必读文件。当时,解放军的战地记者这样写道:“我们解放军在高度野战化的作战与行军中,部队达到了最高度的轻装,人们甚至把自己最可贵的纪念品都割爱了,但像《恐惧与无畏》和《日日夜夜》这样的好书,总是在简单的行军囊中占有着位置,跟着我们跋山涉水,成为战斗中的良好伴侣。”
在人民军队的高级指挥员中,开国中将曾思玉是热爱苏联军事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1950年2月4日,人民日报记者载文《曾思玉军长的学习》,这样报道过:
曾军长是一个军事指挥员,除了军事方面的学习以外,他非常重视政治学习和文化学习。他的阅读范围很广阔,军事的、政治的、文艺的各方面的东西他都看。我在翻阅军长的学习笔记本时,发现他把“恐惧与无畏”那本小说里营长巴武尔章和潘菲洛夫师长关于练兵和指挥上的一些警句,都用心地摘记在笔记本上。他说他很喜欢读苏联小说,这几年中他已看了20多种这方面的东西。
军队新闻工作者姚远方曾在1950年初的《文艺报》上写下过这样一段总结性的文字:“伟大的苏维埃作家……高涅楚克……西蒙诺夫、别克……在我们人民解放军中,成为非常熟悉而敬爱的名字,他们作品中的主人翁:欧格涅夫、沙布洛夫、潘菲洛夫、巴武尔章……已经成为部队中景仰而熟悉的人物。”“伟大的苏维埃人民作家和诗人们,通过文学、戏剧和电影所精心创造的苏联红军的伟大艺术形象,在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具有极为广泛与深刻的影响。伟大的苏维埃作家不仅以他们对敌人的无比憎恨,以他们贯透字里行间的火一样的爱国主义,鼓舞了我们,振奋了我们,他们不仅创造了伟大的苏联英雄形象,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并且通过艺术形象在军事思想上,建军治军的观点方法上,战术创造和政治教育上给了我们以重大而实际的启示。从这些作品的广泛影响和实际效果来看,毫不夸张地说,它已成为我们人民解放军在战胜蒋介石匪帮的战争中的无形的军事力量。”
1952年春天,中国著名文学家曹靖华在苏共中央机关报《真理报》上撰文指出:“苏联文学,对中国广大群众的影响,简直是无比的。数十年来,它武装了中国人民,在毛泽东旗帜下,驱逐了盘踞中国百余年的帝国主义,摧毁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获得了解放。它还在武装着中国人民,在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帝国主义侵略战争及新中国的建设上,将获得更辉煌的胜利!”
(党史纵览 2019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