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大学教师文化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展望

2019-09-10唐宽晓李虎林

教育文化论坛 2019年3期
关键词:大学教师回顾展望

唐宽晓 李虎林

摘 要: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我国大学教师文化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内容包括大学教师文化的内涵、特征、类型、存在问题及产生原因、重构策略等。但相关研究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实证研究缺乏,研究视角狭隘,研究内容不全面,缺乏本土化探索等。今后需要在反思的基础上,从多视角多学科出发,更加重视实证研究,关注作用、功能及关系研究,加强本土化探索,不断提高大学教师文化研究质量,建构更具新时代特色的大学教师文化。

关键词:大学教师;教师文化;回顾;展望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19)03-0099-07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9.03.018

Abstract:From the early 1990s to the present, som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the researches on the culture of university teachers in China, including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types, problems, causes and reconstruction strategies,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he researches, such as lacking of empirical researches, narrow research perspective, incomprehensive research contents and no localization exploration. The future researches should be based on reflection, start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and disciplines, pay more attention to empirical researches, focus  on researches of functions, functions and relationships, strengthen localization exploration, so as to constant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ultural research on university teachers and construct a university teacher culture with mo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Era.

Key words:university teachers; teacher culture; retrospect; prospect

文化是大学的根基和灵魂,一所大学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文化,尤其是作为大学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师文化。梅贻琦先生在出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演讲中提到:“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强调了大学教师的大师形象对大学的重要作用。大学教师文化作为大学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不仅对大学教师自身及其专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对学生文化的养成、大学文化的发展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也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有关大学教师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笔者通过中国知网(CNKI),共检索出与大学教师文化研究相关的文献75篇,其中包括期刊论文66篇、硕士论文7篇、国内外会议论文2篇。回顾我国大学教师文化已有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作出反思和展望,将有助于该领域研究的深化。

一、大学教师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

我国关于大学教师文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李昉于1992年在《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的冲击与共振》一文中对大学教师文化进行了初步探索。他指出:仅仅研究大学生文化是不够的,还需要关注大学校园里的教师文化[1]。但在此后的十余年,大学教师文化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相关文献较少。直到2004年以后,关于大学教师文化的研究才逐渐增多,研究内容渐趋丰富化、多样化。大学教师文化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大学教师文化的内涵、特征、类型、存在问题及产生原因、重构策略等六个方面。

(一)大学教师文化的内涵

大学教师文化的内涵是探讨大学教师文化的基础,是不可或缺的逻辑前提。综观近三十年我国有关大学教师文化的研究,对其内涵已经有了较为全面与清晰的认识。

目前,学界关于大学教师文化内涵的阐释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从内容层面入手的。如毛连军、成容容认为:“大学教师文化是指处于一定的大学文化氛围中的大学教师在长期的职业行为过程中不断汲取社会道德和其他文化因素的营养,经过积淀、整合和提炼而形成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2]此外,郑海霞在借鉴上述定义的基础上,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加以区分。较之以前的研究,虽然探寻出一个不同的角度,但还是未能走出大学教师文化的内容層面。另一类是从内容和形式定义的,但目前采用这一类定义的学者仅有肖尚军。他借鉴哈格里夫斯对教师文化的界定,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对大学教师文化作了如下界定:“大学教师文化是指教师群体在教学、学习、生活等活动中所共有的语言、态度、信仰、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以及教师间的相互关系。”[3]从上述定义来看,前半部分是从内容来探讨,包括大学教师集体共享的态度、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等;后半部分从形式上来探讨,包括大学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模式和联系方式。

(二)大学教师文化的特征

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整理和总结,大学教师文化主要表现为以下五种特征:

1.学术性

大学教师文化的本质在于其学术性,即尊奉真理至上的价值[4]。学术性的形成与大学教师自身所从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息息相关。郑铁、刘健指出:学术性主要表现为学术信念、学术自由、学术忠诚、学术责任四种价值理念,它融于教师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乃至个人生活[5]。总体来说,学术性是大学教师文化区别于中小学教师文化、管理文化、学生文化及其他社会组织文化最鲜明的特征。

2.多元性

有学者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解读大学教师文化的多元性,指出生物多样性体现为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命,与此相类似,大学教师文化的多元性体现为教师组成中个体的不同以及在组成上性别和种族等方面具有的多样性[6]。多元性的形成归纳为三方面因素:一是大学教师所处的外部环境;二是大学教师群体内部的差异[7];三是学校自身的规模和类型,学校的规模越大,内部存在的关系越复杂,往往更容易形成多元的教师文化[8]。

3.自主性

大学教师文化自主性的形成与以下两个方面密切相关:一方面,大学教师的自由工作方式使其养成了独立工作的习惯;另一方面,大学教师在某一学科领域的专业化程度非常高,促成其在专业领域内决策的自由[9]。此外,耿益群从生态平衡的角度指出: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之间的相对平衡会对大学教师文化自主性的形成产生决定性的作用[6]。

4.导向性

大学教师文化的导向性主要体现在对大学教师自身、学生以及其他社会成员的导向作用:大学教师文化影响大学教师的价值观、教育教学态度、行为方式以及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大学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大学教师往往被当作社会中道德的楷模和典范,对其他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也具有导向作用。[5,9]

5. 育人性

育人性,也称为教育性。“教书育人”一直是教师的天职,离开了育人,教师也就不能称其为教师[10]。孙根华认为:育人性是大学教师文化的根本属性,不仅体现在知识的传授、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引导,还体现在对社会文化的示范、引领、提升作用中[11]。虽然大学的职能在不断拓展,但培养社会所需人才仍然是大学教师的首要任务。

除上述特征,大学教师文化还具有个体性、可塑性特征。有学者提出,大学教师文化还具有服务性。综上所述,大学教师文化总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但任何一种特征都不可能脱离其他特征而独立存在,这些特征只有相互融合,完全渗透在大学教师群体中时,大学教师文化才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大学教师文化的类型

要想真正地理解大学教师文化,还必须对大学教师文化的类型有清晰认识。学者们按照不同的标准和需要,从不同视角划分大学教师文化的类型。

1.根据教师文化的形态划分

我国学者傅定涛借鉴加拿大教育学家哈格里夫斯对教师文化的分类,把大学教师文化划分为个人主义文化、派别主义文化、人为合作文化和自然合作文化四种类型。个人主义文化的明显特征就是个人主义,表现为教师之间彼此独立地从事教育教学和研究;派别主义文化主要表现为大学教师群体围绕某一学科而形成某一派别,派别内部的教师与其他教师互不来往;人为合作文化是一种接受性文化,通过上级领导规定,教师之间得以合作交流;自然合作文化是指教师之间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自然生成的互相信任、合作的同事关系[9]。在此类型划分的基础上,刘玉在《论高校教师文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一文中探讨了以上四种类型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个人主义文化、派别主义文化均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而人为合作文化和自然合作文化则会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12]。

2.根据教师文化的表现形式划分

郑金洲在《教育文化学》一书中,把大学教师文化划分为三种类型:以学术为本的文化、以学校为本的文化、以学科为本的文化。具体来说,以学术为本的文化主要表现为三种价值,即学术追求和传播知识、职业上的自主性以及自我管理所表现出的学院性;以学校为本的文化是指学校的规模和类型影响教师文化的形成;以学科为本的教师文化是指教师由于从事相同的学科而构成的一种亚文化,包括专业化的语言、认知风格以及学科具体化了的民俗[8]。

3.根据教师承担的角色划分

朱浩在《我国大学教师文化的冲突与和谐》一文中,把大学教师文化划分为六种类型:教学型文化、科研型文化、管理型文化、思政型文化、经济型文化以及混合型文化。具体来说,教学型文化指教师专注于教学而衍生出的一种亚文化;科研型文化指教师专注于科研、忽视教学而形成的一种大学教师文化;管理型文化强调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运作,尊重和维护行政权威;思政型文化是指在党委领导的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内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内容而形成的教师文化;经济型文化以功利为表征,教学、科研与经济利益紧密联系。上述文化类型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相组合,则形成混合型大学教师文化[13]。

综上所述,有学者借鉴哈格里夫斯对教师文化的分类对大学教师文化进行划分,也有学者是按照自己的标准和研究需要划分的。总体来说,大学教师文化的类型各式各样,表现出多元的价值观念体系和行为方式,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四)大学教师文化存在的问题

人们在认识大学教师文化时,往往从“应然”的状态加以描述,但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教师文化的“实然”状态似乎远不尽如人意。随着大学教师文化研究的深入,诸多学者对大学教师文化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主要表现为学术价值取向功利化、育人意识淡薄、个人主義化盛行、专业知识的强化和普遍意义上文化知识的缺乏。

1.学术价值取向功利化

对高深学问的追求始终是大学教师文化的营养和动力,但相关研究表明,大学教师倾向于把学术价值与经济利益相等同。一般情况下,学术价值的追求与功利获得并不矛盾,但如果不能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就会造成学术价值取向的功利化现象。张文雪认为:部分大学教师过于看重个人利益,从而对自身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产生了不良影响[14]。邓媛媛指出:大学教师学术价值观、学术操守以及学术理想的改变,使学术披上了功利追求的外衣[15]。张瑞芳认为:学术价值取向的功利化表现为大学教师更看重科研的工具价值,更倾向于选择从政为官[16]。

2.育人意识淡薄

彭艺玲、陈梦稀指出:很多大学教师在其专业生活中,注重表层的专业知识,而忽视了专业知识背后育人价值的挖掘[17]。张瑞芳认为大学教师育人意识淡薄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待教学工作过于敷衍;二是对学生缺少应有的责任感和爱心[16]。除此之外,部分学者还提到大学教师过分专注于论文的发表、课题的申报,而使其育人意识逐渐淡薄。

3.个人主义化盛行

有学者指出:由于大学教师职业的自由性,导致其工作方式的个人化和孤立化[18]。另外,有学者指出个人主义文化在大学教师中普遍存在,表现为独立自主地决策,缺乏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与合作,习惯依靠个人力量来解决教学和科研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由此导致了个人主义化的盛行[16,19]。

4.专业知识的强化和普遍意义上文化知识的缺乏

随着大学专业的不断分化,大学教师专注于某一领域的研究,使其职业的专业化程度不断增强,但同时也导致了大学教师普遍意义上文化知识的缺乏。郝玉梅、徐全忠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教师文化及其塑造》一文中指出:虽然大学教师专业知识在不断强化,但缺乏文学、历史、地理、天文和民俗风情等普遍意义上的文化知识,显示出大学教师知识面的狭窄[20]。

(五)大学教师文化存在问题的原因

通过已有研究可知,大学教师文化问题的产生受多方面原因所致,既有外部成因,也有内部成因。外部成因主要从市场经济和绩效评价体系两个方面展开讨论,而内部成因则从大学教师队伍自身进行分析。

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导致大学教师文化问题产生的外部成因之一。具体来说,由于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以及社会上的错误观念、不良风气,使得教师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变化,更加倾向于以市场的标准来衡量教育劳动的价值,使价值取向呈现出功利化、实用化的特征[15]。另外,伴随市场经济的到来,大学的思想变革与管理体制变革出现了偏差,教师的聘任晋升与科研成果相联系,大学教师在追名逐利中迷失了学术的方向,忽视育人价值的追求[21]。

2.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

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也是造成大学教师文化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当前大学实行的是科层制管理体系,大学教师的教育劳动价值主要以市场的标准来衡量,衡量的方式是教学和科研的量化考核和评估,考核和评估的结果影响到大学教师的聘任和晋升。由于教学成果难以量化且存在一定滞后性,科研成果容易量化,导致教师重科研轻教学,在科研中重数量轻质量,由此也导致了大学教师价值取向的功利化、教书育人精神的没落[22-23]。

3.大学教师队伍的自身因素

大学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是办好一所大学的关键,也是大学教师文化生生不息的源泉。大学教师文化问题的产生,不仅要考虑外部成因,更关键的是要看到教师队伍自身出现的问题。有学者指出:个别大学教师思想认识的偏差、价值目标和行为选择偏离主流价值观及普遍意义上文化知识的缺乏等,都对大学教师文化产生了不良影响[14,16]。还有学者指出:部分青年教师的道德修养和理论学习不足,缺乏对学生的责任感和关爱,导致大学課堂上育人价值的没落[22]。

综上所述,我国学者将大学教师文化所存在的问题主要归结于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理论知识等方面,同时也认识到大学教师文化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都要考虑在内,而不能只考虑其中某一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也为我们重构大学教师文化指明了方向。

(六)大学教师文化的重构策略

优秀的大学教师文化孕育着大学教师的正确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对优秀学生文化的形成以及大学精神家园的建设都会产生积极影响。通过前文总结,我们已经知道大学教师文化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构建优秀的大学教师文化,已经成为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使命、新任务。通过对现有研究的梳理,重构大学教师文化主要从学校层面和教师层面来进行。

1.学校层面

学者们主要从大学教师所处的学校环境出发来探讨大学教师文化的重构,具体包括两方面:

(1)建立人文管理的绩效评价体系

重构大学教师文化,须构建以人文管理的理念为内核的绩效评价体系,真正激发大学教师群体的内聚力。具体包括两方面:一是建立以发展性评估为主导、以奖惩性评估为辅助的新的教职工绩效评价体系,更加注重发展性评价,体现“以人为本”;二是改进教师的评聘考核方式,构建突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兼顾科研学术的综合性教师评聘考核方式,逐步提高教学在教师考核中的分量[5,16]。

(2)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宽松的学术环境

在学校的布局上,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教学基层组织的完善上,增强人文关怀,为大学教师创设舒适而美丽的物质环境;培育平等和谐、尊重人性的人文精神土壤,保持清净纯洁、自由探索的学术文化环境[22];从教师自组织的建设、教师交流平台的兴建以及优秀教师的培养和宣传等方面,为大学教师提供良好的合作文化氛围[24];良好文化氛围的营造还要关注具体的教育活动,在教育活动中要崇尚自由、个性化的教育方式[25-26]。

2.教师层面

学者们主要从大学教师自身的角度来探讨大学教师文化的重构,包括以下三方面:

(1)回归教师之本

大学教师文化重构的根本路径是回到大学教师“教书育人”的本分上。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是大学教师回归教师之本的前提,但更重要的是大学教师自身应该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和“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治学态度,认识到“教书育人”仍是自己的使命所在[21-22]。

(2)坚守为师之道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大学教师要以身作则,坚守为师之道。具体来说,大学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言传身教,向学生传授为学之道,为人之道;同时要秉持高尚的职业信念和职业操守,提升内在的品行修养,以内在的文化道德力量来提升、完善自己[14,21]。

(3)守望学术之魂

学术性是大学教师文化区别于其他组织文化最鲜明的特征。因此,守望学术之魂是重建大学教师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环。有学者指出:大学教师要树立崇高的学术理想,秉持学术自由、学术自治、学术中立与学术责任四种价值理念,以高度自觉状态投入科学研究,使学术之风回归自然,务本求真[15]。

综上所述,大学教师文化的重构策略比较全面,既有从外部环境来探讨的,也有从教师自身的角度来阐释的。重构大学教师文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发展过程,需要各方共同付诸行动。优秀大学教师文化的形成,有助于推动大学教师自身的发展以及大学未来的建设。

二、大学教师文化研究的展望

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我国有关大学教师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对于大学教师文化的研究还未成熟,仍处于探索阶段,存在一些不足。我们需要在深入反思的基础上,展望大学教师文化未来研究的方向。

(一)重视大学教师文化实证研究

纵观我國学者对大学教师文化的研究,大部分学者更侧重理论思辨的研究方法。相比之下,实证研究非常薄弱,仅占文献总量的4%。在这些文献中,问卷数量的局限,加之研究内容的狭窄,使其对大学教师文化的探索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因此,今后的研究要更加重视实证研究。一方面,要加强量化研究,通过对客观真实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获得精确的结果,来检验理论思辨正确与否,使研究结论更具指导性、可靠性和说服力。如后续的研究在探讨大学教师文化的特征、类型等内容时,可以把某一内容转换成若干具体的小问题,通过调查来验证已有研究是否与现实情况相符。另一方面,要重视质性研究,研究者要走近大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切身感受大学教师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入了解大学教师行为背后蕴含的文化。因此,今后的研究要注重采用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同时努力做到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有效结合,使研究方法呈现多样化发展,才能使大学教师文化研究更具科学性。

(二)拓展大学教师文化研究对象、范围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分析,大学教师文化的研究范围不够广泛,如现有研究仅涉及河南及粤东地区各五所高校,调查结果仅能反映地区的局部状况,而不能代表中部或东部的总体状况;另外还缺乏对我国西部地区的研究,研究结论更加不能代表我国大学教师文化的总体状况。除此之外,研究对象不够全面,调查主要针对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对于综合性大学、高等专科学校、成人高等学校等院校的教师并未涉及。因此,研究结论并不能代表我国大学教师的整体意愿。今后的研究需拓展研究对象和范围,抽取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层次高校的教师作为样本,进行普遍而又全面的调查,以此来展现我国大学教师文化的总体状况。

(三)拓宽大学教师文化研究视角

从已有的文献来看,97.3%的国内学者都是从教育学、文化学的视角对大学教师文化进行分析和探讨,只有2.7%的学者从心理学和生态学的视角对大学教师文化进行研究,而且只关注到大学教师文化的某一方面。例如,在心理学视角下,我国学者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来探讨大学教师文化的建构策略;在生态学视角下,我国学者利用生态学的相关原理对大学教师文化的特征进行解读。虽然大学教师文化确实需要从教育学和文化学的视角来解读,但仅仅在这两个学科视角下解读大学教师文化未免有些狭隘,限制了我们对大学教师文化的认识,这就需要借助社会学、人类学等其他学科的视角来解读大学教师文化,以此帮助我们从更广阔的视野认识大学教师文化。因此,今后大学教师文化研究应该拓展研究视角,从多种学科视角出发,这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更全面、更系统地理解大学教师文化。

(四)关注大学教师文化作用与功能研究

综观我国大学教师文化的研究历程,梳理研究的主要内容,不难发现,国内学者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对大学教师文化的概念、特征、问题及原因、重构策略等方面的分析和探讨,而对大学教师文化作用与功能研究的关注不多,研究文献只有为数不多的几篇。这也为研究者们提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今后要更加关注大学教师文化作用与功能研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大学教师文化对社会、学校、学生群体、大学教师群体自身会产生怎样的作用和影响,作用和影响的具体机制是怎样的。因此,今后的研究应更加关注已有研究很少涉及到的大学教师文化的作用与功能方面,使大学教师文化的研究更全面、更完整。

(五)加强大学教师文化关系研究

目前,我国学者多是对大学教师文化的单独研究,仍处于点的研究,还没有拓展到面的研究,即缺乏大学教师文化与其他方面文化的关系研究。首先,已有研究探讨了大学校长与大学教师文化的关系,重点在于大学校长如何以自身高尚的人格品质来影响大学教师文化的形成,并没有涉及到大学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学校管理文化之间的关系。对于大学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之间的关系研究,我们可以探讨大学教师文化会对学生文化产生怎样的影响,反过来学生文化又会对大学教师文化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大学教师文化与管理文化之间的关系研究亦是如此;其次,不同学科之间也会形成不同的大学教师文化,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教师文化存在何种不同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都可以作为今后研究的落脚点;再次,已有研究虽有关注大学教师文化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但与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关系尚未提及。优秀大学教师文化形成的过程中,大学校长、学生、管理层等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后续的研究需更多地分析大学教师文化与其他方面的关系,这有助于优秀大学教师文化的形成。

(六)加强大学教师文化本土化探索

本土化是一种使外来文化与本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文化的过程。我国学者对国外大学教师文化进行了一定探索,如对美国大学教师文化内涵及其特征的解读以及借鉴西方以人为本的教师文化理念探讨对我国教师管理发展带来的影响等,并且在探索的基础上有所引进,但是缺乏本土化的探索。例如,对于大学教师文化的类型,多是借鉴哈格里夫斯的观点,把我国大学教师文化也划分为个人主义文化、派别主义文化、人为合作文化以及自然合作文化四种类型,没有在对我国的本土情况调查的基础上做出符合现实情况的划分,而且对于每一种具体的类型更多的是进行内涵层面的解读,缺乏更加深入的研究。因此,今后的研究在引进国外大学教师文化理论时,应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的探索。

(七)提高大学教师文化研究质量

目前,我国关于大学教师文化确实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其研究质量仍需提高。首先,随着时代发展,大学教师文化也应具有新时代的特征,但部分研究仍在重复或者套用其他学者的观点,可谓老生常谈,缺乏创新性和时代特色;其次,在探讨大学教师文化的类型划分时,有学者划分太过于随意,导致划分上出现偏差,研究可信度大打折扣;再次,研究中还出现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不相符的情况,如有学者指出大学教师“重科研轻教学”,但调查结果表明大学教师更看重教学,产生此分歧的原因是理论层面出现偏差还是实证层面研究对象、研究方法选取不同所致,仍需后续的研究给予判断。因此,今后的研究要在对已有研究反思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创新性和严谨性,不断提高研究質量,从而建构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大学教师文化。

参考文献:

[1] 李昉.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的冲击与共振[J].青年研究,1992(5):45-46+41.

[2] 毛连军,成容容.大学教师文化构建与高校师德建设[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121-123.

[3] 肖尚军.多元文化的挑战与大学教师文化的构建[J].教育学术月刊,2008(10):59-61.

[4] 王洪才.大学教师文化:特色·困惑·趋势[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2):52-59.

[5] 郑铁,刘健.大学教师文化的本质特征及其重塑[J].文化学刊,2010(3):31-34.

[6] 耿益群. 生态学视域下的美国研究型大学教师文化特点分析[J].大学(学术版),2009(12):84-91+76.

[7] 傅定涛.大学教师文化的基本特征及教育学意义[J].当代教育论坛,2006(21):67-68.

[8] 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70-271.

[9] 邓涛,鲍传友.教师文化的重新理解与建构——哈格里夫斯的教师文化观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5,32(8):6-10.

[10]沈楚.关于高校教师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4):87-89.

[11]孙根华.高校教师文化的价值观困境[J].学术界,2015(4):121-127.

[12]刘玉.论高校教师文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8):34-35.

[13]朱浩.我国大学教师文化的冲突与和谐[J].中国大学教学,2006(8):17-19+31.

[14]张文雪.试论大学教师文化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27(6):26-29.

[15]邓媛媛.沉沦与奋起:中国大学教师文化的审视[J].中国电力教育,2010(24):26-28.

[16]张瑞芳.大学不良教师文化的现状与重塑[J].学理论,2014(29):235-237.

[17]彭玲艺,陈梦稀.高师院校教师文化的病理表现[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2):82-85.

[18]田丰,张典兵.高校教师文化的困境与对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26(7):1-2+5.

[19]姚裕萍.高校优秀教师文化的培育和创新[J].高等农业教育,2008(11):29-32.

[20]郝玉梅,徐全忠.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教师文化及其塑造[J].社会科学论坛,2007(7):129-132.

[21]高桂娟,邓媛媛.角色认同与职业操守——我国大学教师文化的反思与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1):32-34.

[22]郑海霞.大学教师文化危机与重构策略[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3(5):116-118.

[23]胡金平.大学教师与知识分子[J].高等教育研究,2005(10):22-26.

[24]李金林.我国大学教师文化建设的现状及改进[J].大学(研究版),2016(4):21-25+14.

[25]袁翠松,张明.高校教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江西社会科学,2007(6):229-232.

[26]邓媛媛.大学教师文化:解析与建构[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责任编辑:杨 波)

猜你喜欢

大学教师回顾展望
学生视角的大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分析
“一次消化者”与“二次消化者”
试论当代大学教师文化素养及路径提升
城市可持续交通行为研究述评
贴近实践贴近学生创新方法
开放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评估框架研究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国内延续性护理现状及展望
“展望” ——阿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