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管理优化路径分析:组织分化与多元整合
2019-09-10张亚军
张亚军
摘 要:社会转型和教育发展助推高校学生管理逐步改进,组织资源整合为学生管理新路径提供一定条件和基础。文章从管理制度、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三方面进行研究,论述学生管理基本概况,剖析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而探寻其优化路径。研究表明:高校学生管理存在制度规范与管理理念难以衔接、学生优先与管理意识难以协调、自主规范与管理方式难以糅合等主要问题。为优化高校学生管理,需构建扁平化组织结构,进行组织分化;进行制度改革,建立合理化激励制度;整合自组织与情感性资源。
关键词:学生管理;组织分化;多元整合;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19)03-0057-05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9.03.010
Abstract:Along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 management (USM) by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the integration of organizational resources has provided certain conditions and foundations for the new path of US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system, notion and methods of the management, discusse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student management and the problems of USM and then explores the path of optimization US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in problems of USM include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institutional norms and management concepts, in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student priority and management awareness and in mergence between self-regulation and management methods. In order to optimize the USM,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a flat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for the separation of organizations, reform the institutional system, set up a rationalized incentive system, and integrate self-organization and emotional resources.
Key words:university student management; the separation of organizations; the integration of diversity; optimization
黨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和管理,一再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旨在培养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问题提出工作要求。学校应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在培养教育上下功夫,做好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伴随着就业压力的持续上升,高校招生及就业压力随之高涨,高校也在不断改进管理方式以适应变化万千的社会需求,因而实施高效的管理显得尤为必要。学生生源不一、学校管理方式差异以及各学院教育方式不一致等现象的存在,造成高校在学生管理上存在许多问题。为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教育的号召,高校在管理制度、管理理念及管理方式改进上刻不容缓。
高校作为教育重地,不仅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教育方针,还要依据自身情况探索学生管理的实用路径。现阶段,高校学生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在践行科学教育理念的同时,还应结合实际分析高校学生管理路径所在。在高校管理中,学生管理是重中之重,国内外学者对高校学生管理的研究颇为丰富,主要集中于思想政治教育和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学生管理等方面,但对路径优化的研究较少。鉴于此,本文从组织分化与多元整合视角,通过分析高校学生管理的基本概况,总结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困境,进而提出其优化路径。
一、高校学生管理的基本概况
(一) 学生管理工作制度
1. 辅导员制度
国内大多数高校实行辅导员制度,学校层面招聘辅导员(以具有硕士学历的老师为主),学院为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基地,由学院安排辅导员的各项工作。辅导员工作以上传下达和下情上达为主:上传下达是指辅导员作为学生与学院领导间沟通的桥梁,应积极回应学院领导安排的工作,将学院通知等及时告知学生,并做好具体实施工作;下情上达是指辅导员既要及时将工作实施情况向上汇报,还要将学生的真实诉求反映至上级。
2.导师负责制
以研究生为服务对象的导师负责制,效果极好,很多高校开始推行本科导师负责制。本科导师筛选过程包括老师自主申请、学院成立委员会进行审核并公示,公示后组织学生参与导师遴选,实行导师与学生间双向选择制。导师遴选时间节点为大二,大学生进入高校,经过一年学习后,对自身兴趣及学习方向等较为清楚,同时对教师也有较深了解,此时进行双向选择,对学生学习及管理较为有效。
3.学生科管理制度
在绝大多数国内高校,校学生处主管学院学生科,各学院学生科主管各自学院学生工作。学院学生管理主要工作任务有:在学校规章制度的约束和指导下,结合学院特色,制定适合本学院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主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负责与学生有关的评优、违纪及学生会管理等工作。
(二)学生管理工作理念
1.学生为本理念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地方,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嵌入管理过程中,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尚未以学生为主,更多地融入成绩优先原则[1]。当前,学生管理普遍理念是:学生大一入校后按学科大专业学习,大二根据自身成绩和志愿选择小专业进行深层次学习。从大环境来看,这种由浅入深的专业学习方式优大于劣。该管理理念是注重学生自身兴趣及取向,结合不同学科教育教学方式,是以学生为本的。但在实施过程中,成绩较优者选择专业主要以就业为衡量指标;成绩一般者紧随其后;成绩落后者便只能听学院安排专业学习[2]。学校管理人员尚未完全以学生为主,尚未从学生具体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为本理念的贯彻落实较差。
2.学生权益理念
高校管理者对学生服务意识的把握可体现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以贵州大学为例,管理者将服务意识理念践行至工作中可分为三方面:一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管理者在分配各班级教学任务时,将班级特色及学科特点结合,以做好教师教学工作;二是后勤服务工作,无论是食堂还是宿舍,都归属学校后勤管理工作;三是情感沟通交流中,高校多数以班主任或辅导员管理学生,与学生积极沟通[3]。
(三)学生管理方式
1. 外界强制规范方式
外界强制规范方式是指学校管理者通过政策方针及规章制度等外界约束强制规范学生的行为方式,管理者将学生作为管理对象,以学校规章制度作为管理工具,制定适用的制度措施以达到管理学生的目的。就管理层次而言,该方式管理层次较多,由学校和学院领导讨论制定规章制度,院领导通过会议向学生科和学院教师传达规章制度,最后学生科和辅导员向学生讲授规章制度,并用其规范学生行为,以使其适应社会和学校的发展需要。就管理幅度而言,该方式管理幅度较宽广,规章制度作为学校层面普遍使用的规则,对每位学生都具备约束作用,通过外在的规则约束学生行为以达到学生管理的目标。
2.学生自主管理方式
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具备自我管理、自我规范的能力与条件,学生自主管理主要是通过自律、知识及情感表达等方式,达到自我完善、自我管理及自我规范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管理者及学生科等学生管理部门通过指导社团和学生会的成立、建设及完善来达到学生自我管理的目的。在社团或学生会运行中,学生干部作为管理引导者,在学生自我管理过程中起到引领作用,引导学生自主管理及自主规范。
二、高校学生管理存在困境
(一) 制度规范与管理理念衔接困难
大部分高校实行校学生處领导、学院学生科分管、学院领导负责、学科主任主抓、辅导员或班主任具体抓的学生管理模式。就管理制度而言,高校学生管理以管理为中心,逐层实施管理工作,存在如下问题:
1.忽视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高校以学生为主,学生管理也应以学生为本。现阶段,一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仍以管理为核心,就管理而管理,仍在坚持“成绩论”,忽视学生个性差异和特色发展。在高校管理中,传统的管理理念已然不适用。高校管理者应在管理过程中增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明确学生为学校主体的地位,思考学生管理工作的正确方式和发展方向[4]。
2.缺乏完善的管理考核制度
首先,缺乏完善的管理工作人员考核制度,逐级实施学生管理工作的人员缺乏具体的考核指标。一是缺乏管理效果指标考核;二是缺乏工作人员工资衡量指标考核。因此,应因地制宜制定完善的管理考核制度,制定系统的考核指标,规范管理人员行为,使之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其次,缺乏规范化的学生考核制度。现今高校仍实行成绩为主的考核方式,纵使选修课也仅由教师考核完成,无详细具体的考核内容、考核标准及考核方式的规定。因此,学生管理以学生为主的基础上,应逐步完善考核制度。
3.理念与制度难以有效契合
管理制度是硬性约束,管理理念是软性规范。高校学生管理应以硬性约束为主,辅以软性规范,充分结合两者的整合效果以实现高效的学生管理。高校尚未完善的管理制度难以与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相契合,部分高校突出强调管理制度的健全,但忽视管理理念的同步,制度健全的同时缺乏与之匹配的理念协调,导致学生管理工作的滞后性。反之,重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做好学生服务工作的同时忽略管理制度的健全,软性规范没有硬性制度的约束,容易导致管理工作的空洞化[5]。将管理制度的约束作用和管理理念的规范作用相整合,可以充分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6]。
(二)学生优先与管理意识协调困难
1.学生优先意识体现不充分
学生管理归属于管理门类,因此学生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高校学生管理应根据学生特点与学校实际情况实行不同管理方式。部分高校在学生管理过程中,校级层面、院级层面想法不一,内容重合,导致管理效率极低。学生管理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问题:一是适用性缺乏。高校虽重视学生,但在诸多与学生紧密相关的制度方面仅由领导层面拍桌子决定,制度缺乏适用性;二是管理过多,约束性过强。高校是激发学生自主意识和自主管理的地方,学生组织承担着自主管理的职责,从高校管理而言,学生组织无论开展任何活动都应向指导教师汇报,其活动主导权都在于教师,并且指导教师不仅指导一个社团,而且还有自身工作量,往往给学生提供的创新空间非常有限,因而学生组织在开展自我活动时,缺乏自我认知、自我激励和自我创新能力;三是学生投诉处理进程较慢。部分高校学科建设较为完善,但缺乏同步的后勤管理服务跟进,且在校长信箱或网上投诉时,校级管理者仅能看到部分投诉内容,其余投诉内容石沉大海,导致投诉无法及时处理。
2.学生管理工作职责不明
首先,校级层面的一些管理者的管理工作职责不明,管理幅度较宽广,管理涉及面大,对自身管理职责较为模糊;其次,一些学院学生科等部门工作人员职责不清,学生科管辖面涉及学院老师和学生,看似范围较小,实则管理涉及教师和学生的各方面;最后,辅导员或班主任的工作职责较为繁琐,涉及学生的思政教育、生活起居、学习成绩、就业走向等诸多方面,而对于孰轻孰重以及是否在工作范围内,一些人难以界定,容易出现职责模糊的现象。
(三)自主规范与管理方式难以糅合
管理方式决定管理效率,一些高校总是将学生管理作为一种普通的管理,仅仅是为了管理而管理,忽视学生管理是以学生这一主体作为管理对象的独特管理,管理者缺乏独特的洞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导致永远在为管理而管理,未从学生角度出发探索适合的管理方式。机械地为管理而管理,一定程度上忽视学生实质需求,导致管理者在处理事务时容易出现怠慢、敷衍的现象,管理效率以及管理水平较低。
自我约束与管理存在矛盾。就两种管理方式而言,高校管理者将强制约束作为主要管理方式,忽视软规范的整合作用,学生会以及社团等学生组织在学生管理中有着独特的组织结构优势。高校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容易忽视这些组织的“情感认同”作用,将强制管理作为约束学生的主要手段,忽视情感认同的正功能作用。
三、高校学生管理优化路径
(一)组织分化:扁平化组织结构
简化管理机构。高校学生管理机构庞杂,管理机构及人员所管理内容存在重合现象,带来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其优化路径便是进一步简化管理机构设置,撤销管理重叠部门及人员,合理分配管理职责。现阶段,由校领导至学院书记,再经由学院分管副院长到学生科管辖辅导员或班主任。现有管理机构设置繁琐,组织结构较为复杂,管理层次过多,增加了学生问题的沟通成本。通过简化管理机构,重建学生管理工作新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管理效率。
构建扁平化组织。在简化管理机构的基础上,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作用。学生组织有着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的作用,学生组织有着情感纽带功能,充分将学生组织作为软规范工具管理学生,有利于解决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与管理人员间的沟通交流,实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建设[7]。针对一些学校管理机构冗杂的情况,可以构建扁平化组织,将组织机构进一步分化,简化繁杂的纵向管理层次,增加管理幅度,避免管理重合现象。扁平化组织有助于管理效率的提升,合理利用管理资源,增强管理层级间的人员沟通,促进管理水平提升[8]。
(二)制度改革:合理化激励制度
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制度。一些高校学生管理存在制度缺乏、制度规定不明等问题,因此应明确“学校主抓,学院齐管”的原则。学生管理是学校的共同职责,尤其是其培养单位即学院的主要工作职责。高校应建立相应的学生管理制度,合理分配管理职责,各部门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相互合作,有效地管理学生事务。
实行管理激励制度。管理效率直接与工资酬劳挂钩,可以激发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促使學生管理人员履行职责,推动行政管理的进步;可以激发学生会或社团指导教师积极利用其平台资源,推动学生自主管理的实现。
(三)多元整合:自组织与情感性资源
整合行政资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责任者是学生处、学生科和辅导员等行政管理机构和管理者,容易出现管理重合或管理漏洞的现象。管理人员扎堆高度聚集于热点管理事件或长时间发酵事件,导致其他一些学生事件出现无人问津的现象。优化学生管理,应整合管理资源,明确管理实施主体的权责,明确每个层级乃至每个人的职责,逐步剔除或减少重复管理现象,走向有效管理[9]。
合理运用自组织资源。作为学生自我管理和纪律性严明的组织,高校学生会等自组织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余活动,成为管理者与学生沟通的纽带:一方面代表学生表达其意愿和诉求,维护其权益;另一方面代表管理者对学生进行自我管理。高校学生管理应合理运用学生会等自组织资源,在健全制度规则等外部约束的同时,运用好学生会作为自组织的内部规范功能。学生会具有自身层级化的组织结构,在高校承担着维护秩序以及规范导向的功能。充分利用自组织资源可以实现高效率的学生管理,减少管理者工作量,同时推动学生自我管理的实现。
适当培育情感性组织。在充分管理行政资源的同时,应鼓励学生社团发展。高校学生社团是有别于学生会的情感性组织,学生聚集于此大多由于兴趣爱好与情感认同,可以运用情感认同效应拉进管理者与学生间的距离,提高管理效率。社团等情感性组织发展是基于学生自身需求和认同,其组织成员具有知识或情感的同质性,其内在规范规则对组织成员具有约束性。因此,适当培育情感性组织,有助于为学生管理搭建沟通的情感桥梁,发挥软规范的正功能作用,实现学生管理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1] 李娟,韩同友.论现代大学学生事务管理创新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7):44-46.
[2] 潘成清,谭明贤.基于OBE理念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创新路径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21):85-87.
[3] 黄宁.试论高校学生管理的理念及路径——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9):110-112.
[4] 李强天,吴伟.高校学生管理的法治化路径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2(23):26-27.
[5] 丁楠.制度功能视角下高校学生管理路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9):94-97.
[6] 杨少波.组织建设与多元整合:高校学生自我管理的路径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6(6):162-167.
[7] 时长江,刘彦朝.构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制度的路径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09(19):54-55+59.
[8] 张颖.“对话范式”:高校学生管理的路径取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9):64-66.
[9] 包治国,孙一平.网格化管理:高校学生管理新模式——以P大学为例[J].管理学刊,2018,31(5):57-62.
(责任编辑:杨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