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夺天工

2019-09-10王志华

理财·收藏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半透明契丹玉器

王志华

朝阳北塔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双塔区慕容古街,是一座方形空心十三级密檐式砖筑佛塔,现高42.6米。此塔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间,是北魏孝文帝的祖母冯太后在三燕和龙宫殿旧址上,为其祖父北燕国王冯弘祈祷冥福而敕建的土木结构楼阁式塔,称“思燕佛图”,后毁于火灾。隋文帝仁寿年间诏令重建密檐式砖塔,称“梵幢寺塔”。唐天宝年间维修并施以彩绘,称“开元夺塔那。辽代两度重修,并更名为“延昌寺塔”。朝阳北塔融合了三燕、北魏、隋、唐、辽五个朝代的建筑基因,形成了以三燕宫殿夯土台基为地基,“思燕佛图”夯土台基为塔基,隋唐砖塔为内核,辽塔为外表的“塔上塔”“塔包塔”特殊构筑形式,是全国唯一的一座“五世同体”的宝塔。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11月,在朝阳北塔维修过程中,于北塔天宫发现了数以干计的奇珍异宝,这些文物在材质上有金、银、铜、瓷、玉、玻璃、水晶、玛瑙、珍珠、琥珀、珊瑚等十余种,出土器物有金舍利塔、玛瑙罐、波斯玻璃瓶、金银经塔、鎏金银塔、银菩提树、石香炉等以及砖石题记和各种材料制成的饰物,其种类之多、价值之大,在中国考古学上实属罕见,引起了中外学术界的极大轰动,称其是“继陕西扶风法门寺考古之后,我国佛教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

在朝阳北塔天宫出土的众多精品文物中,玉器是最具特色、数量最多、工艺最精美的器类之一,可以代表辽代玉器工艺的最高水平,是研究辽代玉器弥足珍贵的资料。

一、朝阳北塔天宫出土玉器概况及分类

朝阳北塔天宫出土玉器数量较多,种类丰富,共发现玉器、半成品及玉料百余件。笔者根据出土玉器的功能和用途将北塔天宫出土玉器划分为礼器、佩饰、供养器和佛教法器四种。现分述如下:

礼器

1.玉璧(图1),4件,大小不一,外径8.6-10.6厘米,边宽2.6-3.8厘米,孔径2.3-4厘米不等,以碧玉、褐玉磨制而成。

2玉玦(图2),外径5.4厘米,孔径2.1厘米,玉质青黄色,素面无纹饰。

3玉环(图3),8件,外径2.1-5.8厘米不等,内径0.8-2.8厘米不等,均白色,半透明,玉质莹润光洁。肉中心稍厚,边缘较薄,通体磨光,制作精致。

佩饰

1.玉飞天(图4),长4.5厘米,高3厘米,玉质青白,半透明,表面光泽莹润。扁体,透雕,单面琢,背面平滑。飞天面部为男相,头戴云冠,上身裸露,着披帛,双手平伸于胸前,做托物状,穿裙裤,双腿后伸,通体呈侧身平行飞舞状。此飞天侧面,扭腰,天衣飘曳,动感很强,为难得的辽代玉雕佳品。

2.玉孔雀(图5),长3.5厘米,宽2厘米,以淡青色玉圆雕而成,半透明,质地纯净,整体呈孔雀开屏状,头向左侧,线刻出冠和羽翅,背面平滑。

3.玉坐龙(图6),高6.3厘米,宽3.8厘米,白玉质,边缘有黑褐色斑。扁体,镂雕,龙昂首张口,挺胸,龙爪着地,呈坐姿状,角分二叉,眉目细长,吻部上翘,舌抵上颚,有三爪,尾细长,卷至头后,鳞、发以阴线刻出,造型生动,雕刻精细。

4.玉睡雁(图7),长5.7厘米,宽2厘米,玉质淡青色,光洁,圆雕,雁做回首睡眠状,线刻羽翼、足蹼,雕刻精细,形象逼真。

5.玉双雁(图8),长5.1厘米,高3.4厘米,白玉质,半透明,表面抛光,温润光洁,单面雕,双雁做展翅飞翔状,背部相接,一只雁回首接于另一只雁的尾部,整体呈椭圆形。线刻雁啄、眼及羽毛,线条流畅,造型别致,两端各有一祥云环,上部中间雁头处系银丝,穿有三颗水晶珠。

6.玉对蝶(图9),宽5.5厘米,高4.3厘米,青白玉,半透明,光洁度较高,双面雕,二蝶展翅露腹,两首相对,翩翩飞舞。周边作连弧形,两侧各有一环,可穿系。造型精巧,工艺精湛,是精致的装饰用品。

7.玉天鹅(图10),长3.2厘米,高1.18厘米,白色半透明,線刻。

8.玉叶饰(图11),长4.7厘米,宽2.9厘米,白色半透明,双面线刻。

9.竹节形玉饰件(图12),长4.1厘米,宽1.2厘米,白色半透明,透雕,有两孔。

10.玉垂花饰(图13),长3.2厘米,宽1:3厘米,白色半透明,线刻,有三孔。

11.玉坠饰(图14),长2.3厘米,白色半透明,有一孔,呈水滴形。

12.三叶花饰(图15),长2.8厘米,宽2:3厘米。呈三角形,白色半透明,带银丝。

13.玉鸟(图16),6件,长2.6-4.8厘米,白色半透明,线刻,有孔。

14.玉骨朵(图17),直径4.1厘米,高2.9厘米,青白色半透明,八瓣,有一穿孔。

15:玉鱼(图18),大小不一,形体较小,长2.1-3.4厘米,高0.9-1.6厘米,白色半透明,透雕,有一孔。

供养器

1.实心白玉壶(图19),高4厘米,白玉制成,平底,长圆腹,腹间饰弦纹,有三瓣形盖,环形执柄,通体实心。

2.玉盖玛瑙盏(图20),高3.6厘米,口径3.5厘米。玛瑙盏体皇酱红色,圈足,浅腹,盖为白玉制成,半球状。

佛教法器

1.红山玉斧(图21),出土于天宫门外,长21.4厘米,刃宽6.7厘米,碧绿色,岫玉磨制,玉质不纯,内有石花(俗称“玉石根子”)。作扁体长身梯形,双面弧刃,圆弧顶,一侧有缺口。

2.玉法轮(图22),长3.6厘米,宽3.2厘米,白色半透明,透雕。

3.玉金刚柞(图23),长2.3厘米,形体很小,柞柄在中间,有穿孔,或与法轮相连,或装在七宝塔上。

二、朝阳北塔天宫玉器的时代及特点

要研究这批玉器,首先要确定它们的相对年代。根据朝阳北塔天宫发现的砖石题记“大契丹重熙十二年四月八日午时再葬”,不仅为辽代修缮北塔提供了确切的年代依据,也使我们明确了包括玉器在内的天宫文物的年代下限,即辽重熙十二年(1043年)。关于天宫文物包括玉器在内的上限,由于天宫所藏文物是建造佛塔时当地官吏、富豪、绅士等善男信女们将自己心爱或祖传之物贡献在佛塔内,求佛保佑、消灾却祸、幸福平安的,因此,时间也有早晚之分,特点也各不相同。

北塔天宫所藏玉器,年代最早的即是玉斧,玉斧无论是在性质上还是在色泽上,显然属于红山文化(距今5500-5000年)中晚期的遗物,但在辽代的北塔天宫出现并不奇怪。玉斧的性质来源于石器时代的石斧,而石斧在古代典籍中称为圭,“大圭,……,抒上终葵首”(《礼记》),“抒上”就是上部薄刃,“终葵首”即是下端像锥,正是石斧的样式,而圭,在古代典籍中,是代表天子身份的,祭祀东方和顶礼太阳都用青色的圭,各种不同等级的诸侯也都用不同的圭。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石斧从最初简单的劳动工具,演变成统治者权威的象征,在古代社会的宗教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审美价值,因此,在辽代佛教徒的心中,玉斧也是非常珍贵的。更主要的是,斧是契丹原始宗教—萨满教的法器,而辽代佛教的最大特点就是佛教与萨满教相结合的产物,斧即成为辽代佛教的重要法器,可以砍断贪嗔痴慢疑多种烦恼,所以天宫还同时出土了水晶斧、玛瑙斧等佛教法器。

北塔天宫出土的玉璧、玉块、玉环,为古代之圆玉,形制造型简洁,质朴无纹饰,素面,古朴大气,具有一种原始美、自然美、古朴美。从其器形和材质看,应为商周时代遗物。我国玉器制作历史悠久,可以说玉器贯穿整个中华文明的历史,玉和玉器被赋予的神灵和迷信色彩更加浓厚,成为人们权力的标志、等级的象征和呈祥瑞、避邪恶的神物,而圆玉也只有达官贵人才能拥有的重要的礼器、祭器、佩饰、礼仪馈赠品和葬玉,是华夏民族最喜爱的珍宝。辽代契丹人以炎黄子孙自诩,对玉更是情有独钟。所以辽人将这些古人遗留下来的珍宝藏于北塔天宫,奉献给佛祖释迦牟尼佛,以表达对佛祖的崇拜。

在北塔天宫出土玉器中,占有较大数量的是玉石雕琢的飞禽走兽、花鸟鱼虫,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是辽人在重熙十二年四月再葬释迦牟尼舍利之前,专门为这次大型佛事活动制作的,反映出辽代工匠高超的琢玉工艺水平。

北塔天宫出土的禽兽型玉佩饰,如玉睡雁、玉孔雀、玉对蝶、玉天鹅、玉鱼等,与契丹族“四时捺钵”制度有密切关系。据史书记载,契丹人在春捺钵时要举行隆重的“头鹅宴”和“头鱼宴”,即将捕获的第一只天鹅和第一条鱼献给太庙天地神祇,还有狩虎、射熊、猎兔之礼节,在维修北塔天宫的佛事活动中,辽人按照契丹习俗,将祭祀宗庙的天鹅、鱼、兔等用来供奉佛祖。

北塔天宫玉器以花草为造型题材,是辽代契丹人崇拜自然的物化表现,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玉叶饰、玉垂花饰、三叶花饰、玉骨朵等是契丹人热爱生活、向往美好事物的现实反映。竹节形玉饰件,说明契丹贵族喜爱竹子,竹子挺直、向上、节节高,代表了契丹族向上进取的奋斗精神和刚强坚毅的民族性格。

另外,北塔天宫出土的玉器造型,还有一定的宗教内涵。玉坐龙,龙与龟、凤、麟并称为“四灵”,为古代最大的神灵物、吉祥物之一。佛教又以龙、兔等十二兽配于二十八星宿十二宫,以三十六兽配于十二时,一时各有三兽。玉鱼,鱼被人们视为吉祥物,密教以双鱼为三昧耶形。佛寺中僧徒诵经时击打节奏的器物叫“鱼鼓”,俗称“木鱼”。鱼同佛教有不解之缘,因鱼睡觉时是睁着眼睛的,因此诵经时敲打木鱼是为了效仿鱼的精神和防止疲劳。玉飞天,飞天意为飞舞的天人,为佛教“天龙八部”之一,其职能是侍奉陀螺,因其能歌善舞,又能释放香气,又称香音神。北塔塔身浮雕,地宫出土石经幢、石雕,北塔天宫石匣门板内壁都出现了飞天的形象。玉金刚柞、玉法轮等佛教法器,都反映了一定的宗教思想和宗教仪轨。实心白玉壶、玉盖玛瑙盏是作为供养器出土于北塔天宫,用来供养佛祖。

三、朝阳北塔夭宫出土玉器的制作工艺

辽代朝阳地区属中京大定府,置霸州,后升兴中府,曾是辽王朝统治的中心地区,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为雕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另外,在辽王朝“学唐比宋”的开放政策驱使下,辽统治者以战争掠夺和招募聘用等手段,将中原地区许多“有技艺者置之帐下,名属珊,盖比珊瑚之宝”,让他们从事各项生产活动,挑选有各种生产技术、经验及其他技艺的奴隶,组成各以其专长供驱使的专业技术奴隶队伍,其中不乏卓技巧思的雕塑艺人。加之辽代工匠结合契丹民族风俗和游牧生活特点充分发挥个人聪明才智,巧妙构思,这些都促进了辽代雕琢艺术的高度发展。

朝阳北塔修建时期正是政治经济较为繁荣稳定的辽代中期,天宫出土的玉器,雕琢工艺精湛,可以说代表了辽代雕刻艺术的最高水准,其雕琢技法可以分为圆雕、平雕和透雕等工艺。玉器表面多进行抛光整修,线刻是最主要的雕刻装饰技法。

1.圆雕

圆雕器多因料赋形,善于运用玉料的自然形态,即根据原料形状的特点随形设计整体造型,玉料多选用三角形和椭圆形的籽料,以其较大平面为底,然后以深重的粗线条将动物的头、颈、躯干、四肢隔离开,以体现出基本轮廓,再用线刻技法在平面上表现出动物的外形轮廓和细部特征。北塔天宫出土的玉睡雁、玉天鵝、玉孔雀等即用玉料之原形稍作加工表现其静止的状态,以静寓动,栩栩如生,又用线刻技法表现其饱满的羽翅,体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自然情趣。

2.平雕和透雕

平雕是在平面物体上进行雕刻。透雕为平面作品上的平面穿透加工。北塔天宫出土片状器如玉飞天等运用了平雕和透雕的巧妙结合,从而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平雕分为单面雕和双面雕,线刻技法有阳文和阴刻的完美结合,但线条并不工整细致,非常随意自如,体现了草原游牧民族的聪明才智和粗犷豪放的性格。镂空只是为了突出图案的轮廓,因此不刻意修饰镂空部位的形状,镂空处形状不规则。

四、朝阳北塔天宫出土玉器的材质来源

北塔天宫出土玉器,从材质上可分为新疆和田玉和辽宁岫玉两类。

绝大部分的玉料为新疆和田玉。和田玉,在矿物学上称为软玉,是一种含水的钙镁硅酸盐,主要组成矿物为透闪石。硬度为6-6.5,绝大部分为半透明至不透明,以不透明为多,极少数为透明。和田玉按其颜色和花纹可分为白玉、青玉、青白玉、黄玉、碧玉、墨玉、糖玉和花玉等几大类。契丹族借强劲的骑兵,崛起于草原,称霸于中国的北方。早在辽太祖建国之初,和州回鹘便从西域来贡,进行贸易交往。天赞初年,波斯、大食等国先后朝贡于辽,到圣宗时,这种友好交往更频繁。《辽史》记载,耶律阿保机的西征使西域诸国落入其控制,从此建立了双方长期的交往关系,西域小国经常遣使入辽进贡珠玉等贵重物品,和田玉也源源不断输入辽地。《契丹国志》卷二十一《南北朝馈献礼物》记载:“高昌国、龟兹国、于阗国、大食国、甘州、沙州、凉州,以上诸国三年次遣使,约四百余人,至契丹贡献。玉、珠、犀、乳香、唬泊、玛瑙器。”《文献通考》称“高昌、龟兹、于阗、大小食,甘州人时以物至其国,交易而去”。明宋应星《天工开物》下篇《珠玉》中云:“凡玉人中国,贵重用者尽出于阗葱岭。”所以辽代玉器原料的来源,可能是以掠夺、进贡或通过商业贸易,来自西域诸国。西域诸国即现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抵昆仑山,以产玉著称,统称和田玉,北塔天宫出土部分质地精良玉器,即属于和田玉。

此外,还有部分玉料为岫玉。岫玉矿物成分主要是蛇纹石,可分为蛇纹石玉、透闪石玉、蛇纹石玉和透闪石玉混合体三种。其颜色主要有绿色、黄色、红色、花色系列,硬度一般在5-5.5。国内主要品种产地除辽宁岫岩外,还有广东信宜的信宜玉(南方玉)、甘肃省祁连山的酒泉玉(祁连玉)、新疆的昆仑玉、北京的京黄玉等均为蛇纹石玉,另外,在辽西主干山脉努鲁尔虎山脉也发现了这种蛇纹石玉。北塔天宫出土玉器中,呈青绿色、质地细腻、硬度较低的,具有岫玉特性,根据就地就近取材原则,当取之于辽宁岫岩或朝阳本地努鲁尔虎山脉。

综上所述,朝阳北塔天宫出土玉器质地精良、种类繁多、雕琢精工、题材丰富,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为研究辽代佛教文化、民俗工艺以及佛教密宗思想、仪轨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猜你喜欢

半透明契丹玉器
月球上的半透明玻璃珠
那头,此岸
基于美学的角度探讨玉器鉴赏
寻找契丹族遗迹
北汉来使 酒宴上“殉职”
半透明三维物体表面光泽真实感实时渲染方法
收藏玉器要力避四误区
厚德载物——中国古代玉器展(上)
契丹喝死外交官
玉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