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英语分级阅读教学设计中的文本解读

2019-09-10王蕊蕊赵婷婷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2019年3期
关键词:分级文本内容

王蕊蕊  赵婷婷

一、分级阅读教学设计原则

阅读教学设计的原则很多,Active Reading(积极阅读)原则是分级阅读教学中实用性很强的一种。在Anderson提出的Active阅读教学策略的基础上,陈则航和闫赤兵老师提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成为积极的阅读者,并对Anderson的理论做出了一些调整(见下表),使得它对绘本及分级阅读的教学设计更有指导意义。

其中,不同点在于:

C: 让学生和教师共同建构故事的意义;

T: 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

I: 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和探究;

V: 让学生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以图表的形式呈现出来,梳理所读内容。

Active Reading原则更符合初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和分级读物的材料特点,突出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对文本的意义建构及可视化呈现。以“大猫英语分级阅读”九级1中的Peter and the Wolf为例,本册书适合初一年级的学生阅读,对应的话题为“短剧”,字数为870字。原作是苏联作曲家普罗柯菲耶夫(Prokofiev)1936年为儿童写的一部交响乐童话,由作者本人构思的情节和撰写的朗诵词,既生动活泼,又富含深刻的教育意义。分级读本被改写为包含了四个场景的英文短剧,并配有精美生动的插画,人物对话生动有趣,故事后面列出了51个生词。

依据Active Reading原则,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可分为五个步骤:

Step I: Lead-in(激发学生对故事中已有知识的了解)

【设计说明】《彼得与狼》的原作是一部交响乐童话,作品选段被收录于人音版小学音乐课四年级教材中,大多数学生学过乐曲片段。教师选择配有动画的乐曲视频作为导入的内容,可以激活大多數学生对乐曲的已有印象,动画对故事内容有提示作用。

Step II: Text exploration(引领学生和教师共同建构故事的意义,鼓励学生参与和探究)

【设计说明】分级读物的故事内容和篇幅都大大难于教材中的阅读片段,教师需要充分解读文本,在阅读过程中引领学生共同对故事的意义进行探索和建构,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文本解读的方法将在下一部分详细讨论。

Step III: Problem-solving tasks(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

【设计说明】这个短剧分为四个场景,男孩彼得抓狼救友的情节贯穿全剧,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每个场景里都需要穿插设计一些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的问题任务。开放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开拓思维,分析、解决问题,并对事物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如何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在本文的第三部分详细讨论。

Step IV: Critical appreciation(让学生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以图表的形式呈现出来,梳理所读内容,并做出自己的判断)

【设计说明】对阅读内容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很符合初中生的理解层次和表达习惯。因此,教师在学生读完故事的主体内容后发给他们一个任务单,包含两个图表,一个要求学生梳理故事的内容(the settings——the characters——the problem——the solution),另一个对故事的角色进行归纳和评价。(Did you like the main character? Why or why not?)在完成任务单的同时,学生也完成了对故事中语篇结构的了解和对角色评价的思考。

Step V: Discussion(让学生对所读内容进行评价)

【设计说明】在阅读讨论活动中,每个人的意见都很重要,但理解文本时,集思广益多半要比个人的诠释来得复杂且深刻。这个步骤中,教师基于文本提出了两个评价性问题,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在全班分享。问题需要学生从故事中主要角色的视角和读者的视角分别对文本进行评析,培养学生对文本产生不同层次的意义建构的能力。

二、分级阅读中,解读文本的方法

阅读的本质是意义的建构,不同的阅读观念会产生不同层次的意义建构。常见的三种阅读观念:信息导向、故事导向和视角导向。信息导向的读者只是从文本中了解信息,故事导向的读者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只要求能大概把握文本的意思,视角导向的读者会关注作者的叙述视角、作品的叙述立场问题,阅读理解也会更加深入。一个好的读者应该同时具备这三个观念,一堂好的阅读课应该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好的读者。

分级阅读的读本类型多样,每篇文章的文体不同、意义不同、语言不同。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分析文本来把握教学的核心内容。以“大猫英语分级阅读”九级1中的Peter and the Wolf为例,在进行文本分析时,笔者建议从三个维度思考教学设计:信息结构维度、故事内容维度和多元视角维度。

1.信息结构维度

在导入环节,教师要求学生浏览分级读物的封面,包括文字和图片,并且回答一些简单的事实性问题,例如,Who is the writer of this story? Who retells the story in English? Who draws the pictures in this story? What do you see on the cover?让学生对读物有初步的认识。这个故事被改编为一个短剧,而初一的学生对于这种文体不太熟悉,因此,教师设计了一个排列图片的阅读活动,让学生独立翻阅整本故事,找出场景,再将四个主题场景的图片放在一起,这样,学生就可以一边浏览,一边排列图片的顺序,同时,说出场景的名称。在这个环节,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语篇结构意识,并且即时处理生词(cottage, meadow, forest),尽量用简单的英文同义词进行解释。

2. 故事内容维度

在第二个步骤Text exploration中,教师需要对故事内容进行充分的解读,引领学生共同探索和建构意义,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阅读的过程中。在第一个场景的阅读中,教师运用了伴读的方式,边讲边提问,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发生和主要人物彼得的性格特点。第二个场景讲述了彼得与他的朋友鸟儿一起玩耍,家中的小鸭在池塘嬉游,与小鸟争吵。小猫趁机要捕捉小鸟,被彼得阻拦。后来,爷爷吓唬他们说狼要来了,才把彼得带回家。这部分的篇幅较长,但都是小动物们的对话,有语气词、拟声词等,语言生动活泼,内容通俗易懂。因此,教师采用了听读和对读的方式,先让学生听录音,感知动物们的语言表达方式和童话特有的夸张的语气表达。学生们非常感兴趣,并乐意跟着录音模仿动物的拟声。这时,教师通过设计True or False的任务,检测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程度,在讨论中解决问题。之后,教师再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对读,扮演不同的角色,尽量模仿录音中的语音和语调。

在第三个场景中,狼真的来了,吃掉了小鸭,还躲在树后要捉小鸟和小猫。彼得不顾个人安危,在小鸟的帮助下,捉住了狼的尾巴,将它拴在树上。这部分故事性强,情节起伏,扣人心弦,适合运用演读的方式。由于有了前面两部分的铺垫,学生们此时完全沉浸在故事中,在教师提出的问题的引领下,学生能够准确地领会故事的内容。对于生词和难词,教师并未花费太多的时间进行讲解,而是顺从故事的发展,有选择性地使用英文进行简单的解释,不影响情节理解的词汇暂时不处理。第四个场景篇幅很短,讲述了爷爷和猎人赶来,把狼抓进了动物园,而小鸭却还在狼的肚子里。教师采用共读的方式,让学生边听录音边共同朗读,通过提问来总结故事的结局。

这个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如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阅读的过程中?如何在阅读活动中和学生共同建构故事的意义?首先,教师根据文本内容的特点,设计了不同的阅读方式:伴读、听读、对读、演读、共读等,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阅读中。其次,教师通过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引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梳理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大意。这个步骤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整体理解能力,而非碎片化的信息也是故事内容维度的核心。

3. 多元视角维度

如何对所阅读的故事和角色进行评价是阅读教学的难点。笔者建议,教师们在教学设计中要从作者的视角、主要人物的视角、读者的视角来评析作品,用问题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层层深入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Peter and the Wolf篇幅较长,有四个场景,彼此关联又相对独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有针对性地从不同视角设计了评价性问题。

例如,第二个场景结束时,爷爷把彼得带回家,教师提问:If you were Peter, would you go home with your grandfather or go out to catch the wolf?在第三个场景中,小鸭被狼吞下后,教师提问:Was it wise for Duck to get out of the pond? Would you save Duck?这三个问题都需要学生以故事中角色的视角来思考。尽管故事已经讲述了相关内容,但是学生们在回答时并没有按照情节提供的答案,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由。第一个问题,尽管好多同学都回答说要像彼得一样勇敢地出去抓狼,但是仍然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愿意留在家里,因为他们认为留在家里更安全、更明智,而不自量力地跑出去抓狼可能会遇到很多麻烦。第二个问题,大家都认为,小鸭离开池塘是不明智的,并且提供了许多避免被狼吃了的方法。第三个问题最出乎教师的意料。许多学生都不愿意救小鸭,因为她太笨了。这时教师追问:如果你的朋友没有你聪明,也像小鸭一样遇到了危险,你会救他吗?如果你自己遇到危险了,你希望你的朋友来救你吗?学生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认为如果是自己的朋友,肯定要救的,如果是自己,就更希望被救了。

事實上,这三个问题分别从主要角色的视角、作者的视角和读者的视角来理解文本,学生回答这三个问题需要切换不同的视角。而后面两个追问的问题是超越文本的问题,需要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讨论,是最难也是最精彩的部分,教师提出了不同视角维度的问题,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文本解读与思维能力的发展

Zambo认为“绘本故事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许多新的思维方法”。在绘本的每个环节,都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积极的思考,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品质。分级读物无论在主题的复杂度、语言的难度,还是图片的识别度方面都比绘本有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做到全面而深入,设计出的教学活动才能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何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根据布鲁姆的认知理论,认知层级包括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新。一般认为,前三个层级是低阶思维技能,后三个层级属于高阶思维技能。从文本分析的角度,理解层面分为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三个层面。将二者结合,通过层级递进的教学活动,逐步实现对学生高阶思维技能的培养是分级阅读教学中重要的研究内容。

在Peter and the Wolf的教学中,第三个步骤Problem-solving tasks是通过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中问题链的设置而展开的。问题的类型是依据布鲁姆的目标分类层级而定,问题的内容是根据文本分析的理解层面而定(见下图),通过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最终达到以读促思、以思促学的目标。

Using Bloom’s taxonomy to scaffold thinking

Higher

Create: Reflect and write

Evaluate: What if...?

Analysis: Classify the characters.

Apply: What would you do? What should we do?

Understand: Why...? What’s the main idea?

Lower Remember: What...? Who...? When...? Where...?

图中第一、二层级的问题属于学习理解层面,目的是获取事实信息。在Peter and the Wolf的四个场景中,教师设计了很多问题帮助学生梳理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达到理解的初级层面。第三、四层级的问题属于应用实践层面,目的是加工整合信息,并运用于实践之中。除了上文中讨论过的问题,在故事的第四个场景中,爷爷在帮彼得把狼送到动物园时称赞他很勇敢,教师提问:“What did grandfather think of Peter? What do you think of Peter?”学生根据阅读的内容整合答案,从不同的角度讨论问题。第五、六层级属于评价与创新,所提的问题通常是为了拓展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Peter and the Wolf中,每个场景教师都设计了不同层级的问题,例如,在第二个场景里,爷爷把彼得带回家,教师提问该怎么办;在第三个场景里,小动物们被狼困住了,教師提问彼得该做什么?在第四个场景里,抓住狼后该怎么处置它?狼肚子里的小鸭该怎么救出来?通过讨论这些问题,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最后,基于读物的文本内涵,教师再提出两个问题:“Can Peter catch the wolf without other’s help? Why or why not? What will you do if you meet some bad guys like the wolf?”这两个问题旨在帮助学生领悟故事的寓意:只要团结起来,勇敢而机智地进行斗争,任何貌似强大的敌人都是可以战胜的。通过课堂上的讨论与问答,学生能够生成自己的看法并用口语表达出来,教师可以鼓励他们续写故事,用自己的观点解决故事中的问题,并进行书面创作。

四、结语

初中阶段的学生英语水平和思维能力都有限,选择适合其语言水平的英语分级读物可以很好地弥补教材在文化资源和思维训练方面的局限性。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为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做准备,英语教师应树立为思维而教的理念,把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学情对阅读内容和教学活动进行改造,提高自身的文本解读能力,设计有效的阅读活动,让学生边思边学,以思促学,在提升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猜你喜欢

分级文本内容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2016年年末净值规模低于5000万元的分级基金
完形填空分级演练
完形填空分级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