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伤理论角度浅析小说《为奴十二年》
2019-09-10孔咪
摘 要:所罗门·诺瑟普是美国废奴主义者,同时也是小说《为奴十二年》的作者。所罗门·诺瑟普生来就是个自由人,但之后他被绑架并且被卖为奴,在路易斯安那州的红河地区做了长达十二年的奴隶。最后,他于1853年被自己的家人和朋友救出。诺瑟普重新获得自由后,根据自己的回忆创作并出版了这部小说。本文从创伤理论的视角分析小说中的男性奴隶创伤和女性奴隶创伤。此外,本文还探究了小说中蕴含的造成创伤的原因,以及主人公诺瑟普如何修复自己的创伤。
关键词:所罗门·诺瑟普;《为奴十二年》;创伤理论;创伤修复
作者简介:孔咪(1994-),女,山东省济宁市人,山东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30--02
1.前言
《为奴十二年》是美国作家所罗门·诺瑟普于1853年创作的回忆录。诺瑟普是一名出生在纽约州的自由黑人,在这部小说中,他详细描述了自己被骗去华盛顿特区,在那里被绑架并被卖到南方种植园当奴隶的经历。诺瑟普在路易斯安那州被囚禁了12年,最后被朋友和家人解救了出来。诺瑟普的叙述提供了有关华盛顿特区和新奥尔良等地奴隶市场的大量细节,并详细描述了路易斯安那州种植园里黑人奴隶们的悲惨遭遇。这部作品可以被看作有关奴隶制最成功、最具影响力的小说之一。
据卡罗琳·加兰(Caroline Garland)所说,“当我们称一个事件为创伤性事件时,我们借用了希腊语中的这个词,它指的是皮肤的穿孔,身体外表的破裂。在物理医学中,它表示对组织的损伤”(加兰 9)。20世纪90年代,有关创伤理论的研究开始从医学和心理学转向文学。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家有凯茜·卡鲁斯(Cathy Caruth)、朱迪斯·赫尔曼(Judith Herman)和杰弗里·哈特曼(Geoffrey Hartman)。在国内,王欣教授于2013年出版了《创伤、记忆和历史:美国南方创伤小说研究》一书,她从创伤小说的角度对《喧哗与骚动》、《押沙龙、押沙龙》等几部小说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在《沉默的经验: 创伤、叙事和历史》一书中,凯茜·卡鲁斯(Cathy Caruth)将创伤定义为“创伤描述了一种对突发的、灾难性的事件无法回避的经历,在这种经历中,人们对事件的反应常常是延宕的、不受控制的,以幻觉和其他侵入性症状反复出现”(卡鲁斯 11)。著名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在《超越快乐原则》(Beyond The Pleasure Principle)一书中提出了创伤的重复,他认为“患有创伤性神经症的患者的梦会有规律地将他们带回创伤发生的情境”(弗洛伊德 26)。对于创伤小说,安妮·怀特海德(Anne Whitehead)指出,“小说家们常常发现创伤的冲击力只有通过模仿它的形式和症状才能得到充分表达”(怀特海德 3)。在创伤小说中,一个事件的创伤叙事可以由叙述者反复书写。通过多次讲述创伤事件,整个事件被回忆起来,叙述者有机会回顾自己的亲身经历,从而使叙述者可以宣泄自己的情感,并探索走出创伤的方法。本文从创伤原因、男性奴隶的创伤和女性奴隶的创伤三个方面,来解读小说中蕴含的创伤性因素。
2.创伤原因
创伤通常是指由外力而造成的身体伤害。心理创伤指的是一种由于严重的痛苦事件而对心理造成的伤害。当代文学理论家也用这个词来探讨文学作品中蕴含的创伤性因素。在美国国家的历史和演变过程中,奴隶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甚至引发了革命、内战和无数的叛乱。在奴隶制度盛行的地区,大多数被奴役的人主要从事农业劳作,在种植棉花、大米和烟草的农场和种植园工作。在奴隶制的影响下,黑奴们没有个人的权利和利益,反而被自己的主人视为赚取财富的工具。如果价格合适,主人会自由地买卖奴隶。一个人可能从出生、被捕或购买之日起就成为一名奴隶。《为奴十二年》可以被看作一部典型的描写奴隶制的小说,这部自传体小说描写的主要人物是黑奴、奴隶贩子和奴隶主。在奴隶制的压迫下,主人公诺瑟普遭受了个人创伤,而整个黑奴种群也遭受了集体创伤。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奴隶制是造成美国黑人种族精神创伤和身体创伤的重要原因。《为奴十二年》中的男性奴隶和女性奴隶都遭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身心受到了极大的创伤。
3.男性奴隶的创伤
小说中的主人公所罗门·诺瑟普在作为奴隶的十二年间遭受了很多苦难。他在小说中记录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因为“每个幸存者都迫切地需要讲述自己的故事,从而了解自己的故事”(劳布 63)。他是一个善良的人,住在纽约的萨拉加托。所罗门·诺瑟普是一位拥有自由身的黑人,此外他还是一个农场主和小提琴家。1841年的一天,两位“绅士”给他提供了一份短期的高薪工作,让他为巡回马戏团做音乐伴奏。当所罗门·诺瑟普到达华盛顿时,他被下了药,并被当作奴隶贩卖。他的自由证明被抢走了,因此他不能证明自己的身份,也没有人能来救他。诺瑟普描述道“那个晚上的痛苦经历,直到现在还是记忆犹新”(诺瑟普 7)。“创伤不受个体的控制,不能被随心所欲地重述,而是作为一种盘旋和萦绕不去的影响发挥作用”(怀特海德 5)。即使事情已经过去很多年,但创伤对诺瑟普的影响却是深远持久的,让他难以忘怀,这是一種持续性的心理创伤症状。对于变成奴隶这件事,诺瑟普难以接受,他总是怀疑“过去的几个星期里发生的事情到底是不是一场梦啊,还是我只是被拖入了一个冗长拖沓的噩梦”(诺瑟普 23)。经历了被卖为奴的创伤之后,诺瑟普忧心忡忡,不愿相信这个事实。在意识到这一切并不是自己的幻觉之后,他感到十分伤心。诺瑟普的最后一位主人是埃德温·艾普斯,他粗鲁、野蛮、无情。艾普斯奴役诺瑟普超过十年,强迫诺瑟普做各种各样的劳动,比如摘棉花和监督其他奴隶们工作。十二年间,诺瑟普被主人卖来卖去,不断受着责骂和鞭打,没有自由,想念自己的亲人却不能回到他们身边,可想而知他的内心有多么煎熬。重获自由身后,诺瑟普撰写并出版了《为奴十二年》这本回忆录。正如多利·劳布(Dori Laub)所说:“幸存者不仅需要生存,这样他们才能讲述他们的故事;他们还需要讲述他们的故事,这样他们才能生存”(劳布 63)。通过自己的叙述,诺瑟普描绘了自己作为一名男性奴隶所表现出的创伤症状。虽然回忆往事是痛苦的,但是在书写自己经历的过程中,诺瑟普进行了心理上的自我疗伤,从而使自己得以修复创伤。因此,“一个人必须知道自己埋藏的真相,才能活出自己的人生”(劳布 63)。
4.女性奴隶的创伤
女性奴隶的生活在各个方面常常都比男性黑奴更困难、更痛苦、更悲惨。在小说中,诺瑟普主要描述了两个典型的女性黑奴角色:伊莉莎和帕西。伊莉莎是住在华盛顿附近的一个富人伊利撒·波利的奴隶。她有两个孩子,艾米丽和兰道尔,其中艾米丽则是她和波利先生的孩子。因为他们和波利先生的亲密关系,波利太太和她的女儿布鲁克斯太太非常憎恨伊莉莎和她的孩子们。伊莉莎作为波利的情人,曾经过着舒适的生活。有一天,布鲁克斯先生承诺会把自由证明给伊莉莎,但是却把她和孩子们卖给了奴隶贩子。随后,伊莉莎和孩子们又被卖给了不同的主人,因此她被迫与孩子们分开了。伊莉莎非常想念她的孩子们,时常和周围的人回忆起两个孩子,“她总是无时不在和俩人说话——仿佛两个孩子就在她的身边”(诺瑟普 28)。伊莉莎的举动表现出了创伤经历的延宕的特点。在反复的创伤回忆中,她的精神受到了摧残,“只有在幻觉或者是睡梦中,她才会得到片刻的安宁”(诺瑟普 28)。伊莉莎出现了幻觉等创伤症状,却没能进行有效的自我疗伤,最后得病死了。她曾经过上了更好的生活,也曾看到了自由的希望,最后却逃脱不了作为一个奴隶的悲惨命运。希望破灭,这些经历都给伊莉莎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最终导致了她的死亡。
诺瑟普主要谈论的另一个女奴隶是帕西。帕西是艾普斯的奴隶。在诺瑟普做奴隶的时候,他和帕西一起在艾普斯的棉花种植园工作。她当时23岁,是一个身材苗条、聪明、勤奋的女人。不幸的是,在如此恶劣的奴役环境下,她无法保全自身,更不能过上平凡的生活。帕西并不想成为主人的情人,然而她别无选择,只能顺从主人,默默承受所有苦难。主人觊觎她的美貌,女主人嫉妒帕西,因此她总是被打。自从被鞭打后,她“的确像变了一个人”(诺瑟普 91),“眼睛里再也没有活泼的、与众不同的光彩”(诺瑟普 91)。显然,帕西没能够摆脱自己的创伤记忆,这段经历已经使她的性格发生了巨大改变。“她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经常从睡梦中惊叫着坐起,高举双手,说出求饶的话语”(诺瑟普 91)。她变得心不在焉,出现了做噩梦、恐惧等创伤症状,多年来忍受着身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通过诺瑟普的描述可以看出女性奴隶在奴隶制的摧残下过着悲惨的生活,身心忍受着极大的痛苦。
5.结语
诺瑟普在《为奴十二年》中采用创伤叙事的形式来阐述整个故事,通过回忆把自己曾经作为奴隶的遭遇记录下来,并以此作为修复创伤的一种方式。通过描绘自己作为一名男性奴隶以及其他两位女性奴隶所遭受的苦难,诺瑟普意识到了整个黑人种族都深受奴隶制之害。诺瑟普书写了自己以及其他奴隶们的创伤,揭示了奴隶制给个体和整个黑人种族带来的深重灾难。这部小说描绘了一段美国的真实历史,不愧为一部追求自由和尊严的经典之作。
参考文献:
[1]Caruth, Cathy. Unclaimed Experience: Trauma, Narrative and History [M]. Baltimore and London: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6.
[2]Freud, Sigmund. Beyond the Pleasure Principle [M]. New York and London: W. W. Norton & Company, 1990.
[3]Garland, Caroline. Understanding Trauma: A Psychoanalytical Approach [M]. London: Karnac Books. 2002.
[4]Laub, Dori. “Truth and Testimony: The Process and the Struggle”. Trauma: Explorations in Memory [M]. ed. Cathy Caruth. Baltimore and London: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5.
[5]安妮·懷特海德著,李敏译. 《创伤小说》[M].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
[6]所罗门·诺瑟普著,刘雨禾等译. 《为奴十二年》[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7]王欣. 《创伤、记忆和历史:美国南方创伤小说研究》[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
[8]解友广. 当下的创伤理论:凯茜· 凯鲁斯访谈[J]. 外国文学研究. 2016(2):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