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视野观照下的客家文学批评
2019-09-10曾熙
摘 要:随着二十世纪客家学学科的设立和地域文学的兴起,“客家文学”这一命题随之被提出。将客家文学批评放在新时期地域文化视野下,探索客家文学批评在全球化浪潮中,能否超越客家文学,在批评的征程中注入更多的理论思考,对新时期地域文学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启发。
关键词:客家文学;思潮
作者简介:曾熙,1988年7月生,女,江西赣州人,工作单位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研究方向:文艺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30-0-01
全球一体化浪潮以其无法阻挡的姿态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中国文学开始自觉地以展现本土特质、抒发地域体验、彰显民俗画面为书写指向,构成了“京派”、“海派”、“陕西文学”、“解放区文学”、“文学湘军”、“文学桂军”等具有区域特征的多元发展格局。地域文学研究的兴起,也引领了“乡土文学”、“民族文学”、“地方文学”等概念在不同程度上的使用;“客家文学”在此基础上也应运而生。客家文学批评伴随着客家文学现象而发生、发展,且和客家文学一样在地域文学的土壤中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客家文学批评在全球化背景下想要踏入更广的批评征程,迫切需要克服自身的缺失,实现自我批评能力上的完善和提升。首先,拓宽批评的视角。客家文学批评尽管具有多元的批评状态以及文化批评的倾向,但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还存在批评视角狭隘的问题。这就需要客家文学批评不仅仅停留在民风民俗、方言运用、建筑服饰等文学表层描写的剖析,或将文学中体现的本土意识、乡土性、地域风格作为书写优势展开评介,站在更广阔的批评视角中,将客家地域文化内化为文学批评的思考逻辑基点和文化审美起点,考虑涉及客家文学的现代性、文化意识领悟、民族意识觉醒等多角度来进行批评的建构。其次,刻画批评的深度。批评的深度是文学批评追求的永恒话题,对于根植于地域文化的客家文学批评而言尤为重要。客家文学批评经典的缺乏也和批评深度和力度足够导致塑造乏力不无关系。以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批评为例,实现文化批评与文学批评的融合无疑是实现批评深度的途径之一。地域文学的文化自觉彰显着文学特色,引发着文学审美的自觉,但也会造成文学批评介入时将文化批评等同于文学批评的现象,在客家文学批评中王淑芳《陈素宜之书寫对客家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影响》、戴瑞琳《客家文化语境中的闽西客家文学》等文章都能看到这一倾向。批评深度的实现就需要批评者自觉在文学批评过程中合理运用文化批评方法,杜绝浅尝辄止的任务式文学批评,利用自身文学资源储备和辨识洞察能力,精准独到地完成有力度的评论,达到“通作者之意、开览者之心”的理想境界。再次,开启理论的思考。客家文学一直在发展,批评者也在不断探讨着客家文学的得失与期望;在文学批评中开启理论反思也是至关重要的。如何树立独特的批评品格,如何实现批评者批评范式的转型,如何最有效吸收文学批评理论,如何明确批评态度建立批评话语体系,这些客家文学批评相关课题都任重而道远。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客家文学批评与地域文学的密切相关性,不能脱离于这一背景而孤军奋战。
客家文学作为地域文学典型的个体而存在;在客家文学批评的考察、审视与研究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也启发了对新时期地域文学状况的思考。一是商业化背景下新时期地域文学的坚守。地域文学精准把握特定地域的文化精神,运用文字特殊这一介质,丈量和记载地域群体由传统文化积淀和社会时代等因素影响下催生的独特人文精神风貌以及社会生活状况,由此达到特殊的文学艺术效果。但在消费主义的合围下,普遍存在着遇冷的局面。地域文学虽与地域文化的紧密联系,对本地域读者产生的吸引力尚且不足,更勿论市场经济下大众读者的青睐,最终只能在该地域文学群体中被作者同仁、批评者群体的关注下而存在。可贵的是,在全盘商业化背景下,新时期地域文学仍然在坚守着自身的文学阵地和文化阵地,作者立足地域文化特色持续文学书写,批评者怀揣着地域人文情怀关注着文学作品展开批评活动,并尝试着与影视联姻等方式向市场化妥协,在寥寥的关注中坚决前行。在这种状况下,地域文学批评的研究更是任重而道远。二是新时期地域文学批评话语建构。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客家文学批评文章都是从客家文学作品个体意义的发觉,将客家作品和作者放在地域文学或中国当代文学的整体高度来审视很少,这对于地域文学批评而言也是普遍的状况。不论是地域文学整体或个体置放于全国文学批评的范围内,参与到文学批评讨论的参与积极性不够,更不用提地域文学对全国文学批评的影响力问题。以具体批评方法理论而言,地域文学批评以文化批评为首要方法,但在文化批评理论的拓展、影响力方面乏力,并未发挥预期应有的作用,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地域文学的价值被无形淡化。地域文学批评话语的构建离不开具体的地域文学批评话语的研究,其具体研究成果也能反过来抽象整合从而支撑整体理论构建。批评话语的有力构建也能够支撑地域文学所需的科学理论和方法,促使成果不停滞于一般的意义而提升到理论的高度。三是新时期地域文学学理合力有待形成。具体的地域文学研究只有对文化了解透彻了才能达到学理研究层面,其难度不言而喻,甚至需要建立在长期的文化浸润中实现。因而,地域文学整体理论构建要得到完善,就需要在具体地域文学中加以实践和引用,在文学批评角度更是如此。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强具体地域文学研究之间的学理合力。不同地域文学之间不应各自为阵,而应根据其固有的相似性在文学研究中靠拢和相互借鉴,实现学理合力共同推进整体的新时期地域文学研究进程。
参考文献:
[1]房学嘉.多元视角下的客家地域文化[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2]周晓平.客家地域文学的乡土性及其人文思想研究[J].嘉应学院(哲学社会科学).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