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间年画的现状看文化传播方式的新途径
2019-09-10况锐张霜
况锐 张霜
民间年画有着中华民族最基本也最深刻的文化内涵,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遍布中华广袤土地上的民间年画数不胜数,其中以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四川绵竹、山东杨家埠最為有名。民间年画在中华大地上曾有过无比辉煌的过去,近现代却逐渐没落。建国以后,虽然党和中央从不同角度恢复和振兴民间年画,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随着时代变迁,民间年画单一的传播途径以及内容形式不再能跟上日新月异的时代需求,民间年画有再次成为昔日黄花的危机。民间年画只是中国大地上为数众多的民间艺术中的一支,但可以从它的兴衰窥见整个民间艺术的发展趋势。如何让民间年画能够日久弥新,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和制定相应的对策势在必行。
民间年画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全球化和社会变革使得不少非遗面临损坏、破坏和消失的危险,民间年画也难逃一劫。保护民间年画不仅是中国民间年画传承的重要基础,对中国的民间艺术传承也能起到借鉴作用。大多数民间年画在解放初期濒于灭绝,党和政府迅速从多方面拯救民间年画,并达到了一定的效果。随着全球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国政府再次认识到文化对一个国家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对民间年画的保护也上了新台阶:几大年画产地都先后建立了年画博物馆,不时举办民间年画展览,投入专项资金给非遗传人,建立各种工作室,让更多的人从事年画制作,加大了本产地年画及其产品的宣传等等。但各大民间年画还是存在许多问题:年画产品的市场拓展不足,传承人后继乏力,年画产品缺乏创新等等。
民间年画的保护需要合理利用国际国内的成功经验,进而让民间年画能够传承发展。日本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做的极好,据传日本的浮世绘源于杨柳青年画,但现在在全球的影响力远远大于杨柳青年画,一是得力于现代艺术家对它的借鉴;二就是日本把浮世绘产业化,经典浮世绘的内容被应用到各种衍生产品上,通过产品和浮世绘的结合让人们从不同的需求上去购买,实现了功能和宣传的完美统一。从浮世绘的成功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民间年画的保护需要政府使巧劲加大力度对外宣传,逐步形成产业一体化,让民间年画可以更好的传承发展。
保护好民间年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传承民间年画。民间年画是中国民间文化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蕴含了丰富内容,不论质还是量,一旦被发掘出来,对于民间艺术的传承发展,将是重要的基础。文化传承离不开人,它以人为载体,如果传播和传承的人不足为继,前期的保护只是让民间年画暂时被放进了艺术宝库里。民间年画的传承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批判的传承。传承的是内在的精、气、神,而不是外在的形。外在的形一定会跟随时代的步伐发生变化,精气神才会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探索文化传播方式的创新途径和对策研究可以从以下内容入手:
(一)加紧民间年画的研究编撰是传承的基础。
民间年画的收集整理工作始于民国初年,历经了一个世纪的研究,年画的理论研究架构更加系统完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历时9年完成《中国木版年画集成》的系列编撰,这是中国木版年画资料的一次大汇总,对木版年画的进一步保护和研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应继续鼓励更多的能人志士加入民间年画的研究编撰工作,这是传承的基础。
(二)注重民间艺术资料的收集留存是传承的前提。
建立博物馆是必须的,但并不是把艺术资料放进博物馆束之高阁就万事大吉。这样的保护最后也会消失在时间的长流中,沦落为标本。后续的影像记录、编辑成册、复制创新才是年画博物馆存在的内涵。
(三)鼓励带徒授艺是传承的自救。
政府对带徒授艺的老艺人给予资金,鼓励他们不要局限于父带子这样老式的模式,要有大局观,突破血缘限制,让更适合、更热爱年画的徒弟能真正学到技艺,这样才能让民间年画得以传承。
(四)对民间优秀艺人进行精神及物质奖励是传承的动力。
政府在这方面已经投入了大量的奖励,非遗称号和物质奖励都有。但在一些物质的具体落实中,没能实现集中有效的投放,一些地方政府和办事人员会揣着一碗水端平的原则,没有集中力量干大事的果断。俗话说:“重金之下,必有勇夫”也适用于此。
(五)引导年轻人学习民间艺术,让民间艺术进学校进课堂。
年轻人是未来,只有年轻人爱上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才会有希望。杨柳青年画、桃花坞年画和佛山年画都和当地的艺术学校有联合办学,让年画走进了课堂。在年轻人心中播种不同的精神种子,以后的精神世界才会五彩斑斓。
(六)促进各种民间传统艺术的跨界传承与研究。
单一民间传统艺术的传承与研究现阶段各地政府已经展开,但跨种类的合作还做的不够。政府可以广纳建议,积极和高校、地方联盟,让学生的专业所长和创作力发挥出来,有效促进各民间传统艺术的跨界传承和研究,能取长补短,形成一套适应时代的方法论。
(七)利用全媒体的传播手段树立全民传承民间艺术的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指出,在文化交流和传播的互动过程中,媒体对文化的传播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传统媒介比新媒介少了互动,老套陈旧,传播路径单一,传播内容上缺乏吸引力,针对性不强。探索创新文化传播方式途径的过程中,还要相应地改进传播形式,增加传播手段,革新传播方法,更好地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寻找到适应他们心理和需求的内容,采取多种多样和生动活泼的形式,用高质量、高水准的传统文化作品引领新媒体文化潮流,不断提高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达到全民保护民间艺术的意识,让民众做传承民间艺术的参与者,不在限于传统的旁观者。
(八)与时俱进,积极创新文化传播方式的途径和对策。
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中,创新文化传播方式的途径和对策也会随之变化,我们在变化中一定要秉承与时俱进,积极创新的态度,在变化中求生存,在变化中求发展。对于传承民间艺术同时还要不忘初心,适得其所,不要一味求变而忘掉了传承的实质,变的是外在的壳,承的一定是内在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