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传奇与自我发现的杂糅

2019-09-10邹建军

现代艺术 2019年3期
关键词:仓央嘉佛经布达拉宫

邹建军

诗人把六世达赖的一切都当成了诗,来的时候是诗,去的时候也是诗,佛经是诗,建筑也是诗,歌唱也是诗,也体现了他诗人的情怀与想象。

在藏区生活多年之后,诗人牛放终于出版了一部诗集《诗藏》,体现了诗人数十年如一日的追求及其所取得的成功。从表面上看,这本诗集的名字似乎是不通的,但这正是诗人的独创之处,即诗人眼中的西藏,或以诗的形式记录下来的西藏,简洁明快,有深厚的诗意。诗集里绝大部分作品,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然而我只想讨论他的一首抒情诗《仓央嘉措情歌》。此诗在某种程度上所表现的情感与境界,可以算是一种标志,成为诗人在某一阶段思想境界与精神形态的象征。它采用民间传说中的题材,以自己的心灵与情感,与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之间的深入对话,体现了一位当代诗人与一位古代诗人间的情感对接与精神联系。在此,我通过这首极具代表性的作品,来说明诗人所达到的高度与深度,民间传奇与自我发现的杂糅,正是诗人所达到的境界。

此诗的主要内容关于六世达赖的生平,具有相当的神秘性,多半来自于西藏的民间传说。关于六世达赖的经历,他到底是24岁就在青海湖边圆寂,还是后来到阿拉善活了64岁,争论至今也未结束。六世达赖当然不是传说人物,然而他从何而来,经历了什么,如何结束,传说甚多。诗人对他的了解主要来自于传说,而非历史记载。诗人的本领也就在种种民间传说上,以自己的理解进行全新的创作,写出心中的六世达赖,或者说诗人仓央嘉措,因为这里所写的六世达赖更像一位诗人,而不是一位宗教领袖。

把六世当成一位诗人,正好体现了诗歌作者独到的眼光与深远的见识。第一节,诗人说这是一个西藏农民的儿子,出生时世界充满光明,天边的云、空中的风、地上的花都有异样,虽然多半出于诗人的想象,但离不开民间传说、佛教思想与宗教信仰。第二节,诗人称他为“苦难的活佛”,布达拉宫建筑工地的号子正是第一首情歌,这也是诗人的想象。第三节,说出了六世达赖的真实身份。第四、五、六节,六世达赖在蒙古骑兵的逼迫下,不为任何势力所动,坚持在须弥山上打坐,用自己的诗歌点燃了佛经,这时有人发现了谋杀的匕首。第七、八、九节,六世达赖在布达拉宫落成时念了自己的六句真经,和他写的最后一首情歌,献给为布达拉宫修房造屋的众生,足见六世达赖与人民群众间的深厚情谊。诗的最后三节,以精彩笔触叙写了发生在青海湖边的故事:六世达赖神秘而悲惨的命运,诗人艺术化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阔大的想象空间。诗人以诗人的眼光来看诗人,以诗人的情怀来对待诗人,所以才发现了六世的杰出与伟大。

然而,他的确是一位活佛,一位苦难的活佛。在这首诗的最后,诗人以汉民族传统中的“二十四节气”,象征六世达赖的坎坷一生。《仓央嘉措的情歌》的第一要义,是诗人要将此诗作为对六世达赖的歌唱,一再地称他为“苦难的活佛”、“含泪的活佛”,表现了对六世达赖的深切同情和对众生的怜悯。在诗人看来,六世达赖是一位了不起的活佛,他本可以在宗教与政治上更为出色,却无意中成为西藏地方高层争权夺利的祭品。他本可以更多地享受人世生活的欢乐,却被选为六世达赖。他向往的是人间之自由,想要去远方流浪,过一种常人的生活,有自己的情感、家庭。诗人对此充满同情,诗人与诗人之心相通相接,发生了深切的共鸣与对话,民间传说只是作家创作的题材来源,各民族、各地方都有丰富的民间文学资源,如何利用与转化让它们成为创作的土壤,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此诗的创作说明民间传说与当代诗歌之间的必然联系,以诗人的眼光与胸怀来正确的处理,为后世的诗歌与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经验。一年中的二十四个节气,象征诗人对六世的高度肯定,同时也是对其人生形态的向往。

六世达赖还是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此诗的厚重之处,首先在于它有丰富的历史内涵。许多句子都是一个典故。如“跟所有西藏农民的儿子一样/出生得悄无声息”(第一节),六世达赖出生于西藏南部一个小村里,当时没有人认为他是灵童转世,西藏高层在选定为六世达赖后,也没有告知他的父母,当然是“悄无声息”。“而布达拉宫建筑工地的号子/成为您创作的第一首情歌”(第二节),六世达赖出生的时候,当局正在修建布达拉宫,为了迎接六世达赖的到来,所以说那第一声号子,就是他来到人世的第一首情歌,再恰当不过。如果不知道布达拉宫建造的历史,这样的诗句就不太好理解。“您的身份被隐了十五个春秋/多少花儿在黑暗中失去了春天/多少鸟儿在乌云下停止了歌唱/康熙皇帝在紫禁城生哪些门子气呢”(第三节),一些官员隐瞒了六世达赖出生与成长的真相,而了解内情的蒙古高层向康熙报告,康熙严令西藏地方迅速办理,才将六世达赖从乡下迎至布达拉宫,成为正式活佛。“该转世了/您经历的是一个尘垢很厚的时代/您从容地朝着青海湖方向行走”(第十节),不是他自己要行走,是皇帝有命令,把他押解到首都接受询问,当时到首都必须经青藏高原北边,他朝青海湖方向走去,到了那里坐在湖边就圆寂了。虽然这只是六世达赖故事中的一种版本,却体现了诗人的精心选取与艺术想象。不是一首纯粹的抒情,而是一种历史的抒情。不同的人对于历史有不同的理解,诗人对六世达赖一生的表现,具有特别的诗情画意。民间传说与历史是不可分离的,对六世达赖来说,民间传说成为历史的一部分,诗人正确地处理了历史与民间传说的关系,在民间传说中写出了历史的深度,赋予了历史叙说丰富的内涵。诗人以自我的眼光与感觉,发现了六世达赖一生中的重大问题,此诗正是对此种心路历程的记载与构想。诗人没有违背历史的真实,但又富于艺术的想象,历史的内容与艺术的光彩就这样辉耀在诗人笔下。

此诗不仅涉及历史,也涉及以诗歌为主体的民间文化,自始至终还是一种文化的抒情。诗人没有完全把六世达赖当成一个活佛,主要把他当成了一位诗人,不是六世达赖,而是仓央嘉措。诗人反反复复写到六世达赖的诗歌,把他的诗歌当成了佛经,当成了真经,这是《仓央嘉措情歌》诗名的主要原因。全诗一共有五处,直接写到了六世达赖的诗歌,并做出评价。在第二节里,诗人说布达拉宫建筑工地的號子“成为您创作的第一首情歌”。在第五节里,诗人说他把自己的诗歌堆放在寒冷的黑夜,然后用一句“佛经”点燃。在第六节里,诗人说“诗歌被人溅了一身淤泥”。在第八节与第九节里,诗人说他最后写了首献给天下众生的情歌,把平生创作的诗歌郑重地留给了历史。“如果是佛,读到的诗歌就是佛经/如果是魔,读到的诗歌就是邪恶”(第九节),最后,诗人把六世达赖的一生比做汉民族的二十四个节气,说明这是一首文化的诗、民族的诗、宗教的诗,而不纯是一首地理的诗、历史的诗。诗人之所以把他比做二十四个节气,是因为有人认为他只活了二十四岁。一位达赖、一位诗人,虽然具有超人的才华,却为人世所不容,仅二十四岁的年纪告别了人世。六世达赖的诗歌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民歌,是民歌中的情歌,是自由体的情歌,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诗人始终把六世达赖当成仓央嘉措,同时也没有忘记他是六世达赖,这正是此诗取得成功的情感基础。文化并不是抽象存在的,六世作为活佛就是一种宗教文化的标志,六世作为诗人就是一种民间文化的标志,在这首诗中两种文化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实现了思想与艺术的融合。

这首诗之所以能够在诗坛立足,除了历史、文化、传说、民间、宗教之外,还在于几个方面的融合实现了境界的提升。诗之所立在于境界,而境界之高低在于立意。值得指出的是,这首诗的境界是相当高的,无论是思想境界还是艺术境界,它与佛境相通相接。一些诗句体现了六世达赖的境界,同时也是诗人的境界。“可是天边的云明明就是五彩斑斓/可是空中的风明明就是沉默是温暖吉祥/可是地上的花明明就是一夜之间开满高原”(第一节),诗人以民间的传说为主线,表现了佛教所主张的生死轮回及人与自然一体的思想。六世达赖转世的时候,自然山川是不是出现过异相,历史上并没有记载,这也许是民间的传说,也许是诗人的想象,却都是美好的、合理的。來的时候是如此,去的时候也是如此。“而您却独坐须弥山巅/将万里浮云一眼看开”(第四节),佛教的最高境界似乎在此,许多佛教徒修行的最高目标,也不过如此。不仅是对六世达赖的高度赞赏,也是对自我人生的一种向往。“您正好在这堆燃烧的篝火边取暖/看芸芸众生围着光明舞蹈”(第五节),“水天一色地蓝/纤尘不染/您看重这条道路的洁净”(第十一节),诗里的每一句,都是再高不过的境界,纯净与高远,空灵与大气。这样的境界,当然来自于诗人对佛教的理解。如果诗人对佛教没有认识,对六世达赖的一生经历没有研究,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境界。历史的内容、宗教的主题、传说的力量、民间的智慧、悲剧的因素等,在这里得到高度的统一。诗句并不繁复,诗人的情感与思想却来源于多种因素,在意象上也是多种多样的复合与统一。

如果有瑕疵,我认为第十节最后一行“诗歌还是诗歌”,似乎没有必要。“诗歌还是诗歌”虽然具有一定意义,也有味道,然而多余。全诗简洁、概括,内涵深厚,诗意绵长,主要是源自于诗人把诗当成了诗,把六世达赖当成诗人,把他的诗歌当成佛经,把所有的佛经当成诗歌。诗人把六世达赖的一切都当成了诗,来的时候是诗,去的时候也是诗,佛经是诗,建筑也是诗,歌唱也是诗,也体现了他诗人的情怀与想象。

诗意的最初源头,还是诗人自我的生活,特别是他在藏地长达二十年的人生经历。没有深厚的生活积累与情感体验,这样的诗作是没有来历的。诗人说:“在我的意识里,藏地的概念是以西藏为核心的藏族聚居区,这个核心是文化和地理。对于生活在这些区域之外的其他族群而言,藏地的神秘、陌生和美好成为众心所向的共识。”(《我眼中的藏地》代序,第1页)首先是文化,认为诗是一种文化,就是宗教与民间传说本身。其次是地理,诗人自己所感知的自然山川与民风民俗。当民间传奇与自我情感达到了融合与统一的时候,一切的东西都会是诗意化的。这首诗就是一段诗人诗意化的生活与诗性人生的记录而已。正如他自己所说:“《诗藏》里的创作,我是以一种游牧的心态来书写的,逐水草而居,走到哪里黑,就在哪里宿。等时间过去的时候,我再来清点我的牛羊,才知道有些已经老去,有些已经长大。”(《我眼中的藏地》代序)正是一种自由而自足的创作状态,一种把外在的自然、文化、宗教与历史,内化于自我内心世界,再呈现出诗歌的过程。只从书本来了解六世是远远不够的,只从其诗作来了解六世也是不够的,如果没有在藏地那么多年的生活经历,多次的实地考察,多年的情感体验,多年的思想探索,多年的艺术积累,就不会有这样的一首诗。如果只是民间传说的记录不能成其为诗,如果只有自我的感觉也不能成其为诗,如果只是将其当成一个宗教领袖也不能成其为此诗,如果只是将其当成一位诗人也不能成其为此诗。所以,民间传奇与自我发现的杂糅与统一,才是此诗取得成功的最大原因。写一首诗是容易的,而要写一首真正的好诗却是极不容易的。

猜你喜欢

仓央嘉佛经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
美丽的佛经故事
布达拉宫
仓央嘉措
布达拉宫
推销有方
推销有方
见与不见
见与不见
见与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