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2019-09-10向胜黄江
向胜 黄江
中华曲艺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种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独特艺术形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其表演的艺术形式、传递的人文情怀、宣扬的艺术思想、激发的社会能量等,均具有鲜明的广泛性、丰富性、深刻性和能动性。
我国的曲艺种类繁多,艺术特征各具特色,不仅有说有唱,还载歌载舞,若详谈之,则言之不尽。在此,笔者仅从曲艺音乐的创作出发,简要地谈一谈,现代音乐元素及编曲手法在传统曲艺音乐中的运用。
曲艺伴奏,一般是指用乐器、道具等,为曲艺演员的表演烘托氛围、渲染效果并提升艺术魅力。同时又服务于表现作品中心思想——是整个曲艺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式多种多样,有乐队伴奏,有自伴自唱,甚至还有用电脑MIDI伴奏等。但无论如何发展变化,如何色彩万般,归根结底,都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所有的音乐创新及伴奏的形式,均是在传统曲艺音乐的根基上为升华作品本身而服务的。
传统曲艺音乐伴奏的特点,与传统戏曲音乐伴奏有着很多相同之处,主要为演唱者定调起腔。演唱过程中进行“跟腔”、“滚腔”,伴奏音乐的“垫”、“托”、“衬”都至关重要。要随着演唱者的情绪变化和强弱对比来演奏出风格、韵味。这就要求演奏者必须要具备较为全面的技术技能,同时还要具备深刻的思想、丰富的伴奏经验和广博的文化艺术修养。
新時代背景下,各类紧跟时代的艺术作品纷纷涌现,曲艺也迎来了创新的机遇,作为曲艺音乐工作者,接到了大型曲艺剧《望红台》的音乐创作任务十分有幸。经过对四川曲艺的反复研究、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将十多种不同类别的四川曲艺通过现代音乐的手法、戏曲音乐的手段,有机的、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让它们在唱、做、念、打、及舞蹈表演中相得益彰,在四川曲艺史上首开先河,在第九届中国曲艺节上大受欢迎。
在这类曲艺作品的伴奏中,传统的小乐队伴奏形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剧情发展的需要、演员情绪的表达和观众审美的要求。如此一来,则必须为其赋予崭新的元素,以增强艺术表达效果,最终达到彰显主题、鲜明个性、为观众所喜欢的效果。
这里我首先以《望红台》中的选段—四川扬琴《守望》为例,谈一谈我在为这部作品编配伴奏时的思路以及所感、所悟。
四川扬琴《守望》选自大型四川曲艺剧《望红台》第三章。该段采用了男女对唱的形式,旋律深沉感人,艺术风格鲜明,情绪起伏较大,对比张力明显。主要描写了红军离开大巴山后,大巴山人民深情盼望红军归来的动人情景,同时也表达了女主人公“杜鹃”对男主人公“大山”的无限哀思及悲痛之情。
我在为其作唱腔音乐设计及编写乐队伴奏时,始终把握四川扬琴的本质特征,在保留其传统“五方”乐器编制、注重其“坐地传情”式演绎方法的同时,又加入了西洋管弦乐及现代电子音乐元素等,使其音乐形象更加贴切丰满,既有泉水叮咚之音,又有大河奔腾之势,让传统曲艺音乐绽放出时代的光芒。
这个作品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守望和永恒守望两个部分。作品借鉴了西洋曲式中复三部曲式的结构特点,并与中国民族调式有机的结合。
在“春天守望”这一部分,当乐队奏完前奏时,我便使用扬琴为其进行传统的“跟腔”伴奏。在女主唱这一段中,伴奏旋律“似跟非跟”、“时有时无”,乐句间奏偶尔使用琵琶进行一些简单的点缀和加花,尽量突出人声,力求达到一种清新平淡的叙述氛围,同时也为后面的音乐展开作基本铺垫。
当男声主唱出现时,伴奏稍作变化,我适当的使用了一些扬琴分解和弦伴奏的方法,同时使用中阮与之配合演奏,并在“小过门”的地方加入了笛声,使音乐氛围出现一丝新的变化。
“夏天守望”段落中,扬琴继续为女主唱“跟腔”而伴奏,同时二胡开始进入,这里我使用了与传统的二胡伴奏方法不同的编配手法。即采用两把二胡演奏不同声部,做长音铺垫伴奏及间奏,渲染背景,增强和声效果。
紧接四个小节的间奏过后,音乐进入了“秋天守望”的段落,主旋律已经有变化,在伴奏中我使用大提琴与人声进行了一些“卡农”和“支声”的方法,使其他乐器稍微暗淡,仿佛是人声与大提琴的对话,音乐如泣如诉,使人伤感动容。
在“冬天守望”乐段中,加入了弱弱的人声伴唱,与主唱和器乐形成和声效果,使作品的情感表现更为丰富。
“花儿年年开,年年登高台,望断天涯望断云,站成了望红台”,娟妹子从青丝守到白发,朝思暮盼始终都未望见大山哥归来的身影,终于压抑不住自己内心的思念和悲伤,痛苦不已,仰天呼喊。这一声喊,感天动地,揪心落魄,让人潸然泪下,此时,所有的乐器强音推进、齐奏,加上人声伴唱以及西洋管弦乐的烘托,使情感的爆发达到顶点。
作品的第二部分,是男女主唱的时空对话,“一问一答”式的乐句,情绪表达上既有盼望的伤感,又有回忆的甜美,还有久望未归的失落和遗憾,同时还包含着坚定的信念和希望。
在为这一部分编配伴奏时,我特别注意到男女情绪变化的对比,大到段落之间的对比,小到音符之间的对比。
这一段音乐及编配采用了虚实、加减、留白的手法,完美体现人声的演唱。后来反复出现的乐段则逐渐增加伴奏的效果和层次,特别是在“哥哥看过来,脚穿绣花鞋......妹妹登高台......”这段带有回忆往事的句子中,适当加入了流行音乐轻快的节奏,使其产生了喜悦和幸福的音乐形象,与其它乐段形成对比。
在女主人公呼喊大山哥“你在哪里生,你在哪里埋......人不回来魂回来”的段落中,乐队用“支声”,帮腔式的伴奏,并加入柱式和弦以分解和弦及弦乐长音,使其相互交替、跌宕起伏,在保持总体风格的前提下,尽量使得伴奏样式变化多样,丰富多彩。四川扬琴的特殊演唱技巧“哈哈腔”,伴奏全部休止,直接留给主唱,只用扬琴蜻蜓点水的跟了几个音而已,把女主人公那绵绵不绝的思念之情表现的淋漓致尽。
随后,大山哥回答杜鹃“我在路上生,我在路上埋......”的段落。加入了大鼓和大镲,音乐采用了现代音乐的伴奏手法,表现红军向着胜利奋勇前进的生动情景。在句尾使用了低音反向进行,与上行的主旋律形成一股张力,最后在强拍上相合,恰如其分的衬托出人物的思想与情感,让作品更加打动人心、扣人心弦。
全曲的尾声,“望红台”三字用了重复的手法,采用男女混声和女主人公此起彼伏的反复吟唱,让女主人公一生不变的守望之情和无边无际的思念之情,渐慢、渐弱、直到永远……从而引起人们强烈的内心共鸣,让观众感受到传统曲艺音乐的崭新魅力。
《守望》这个选段,后来被改编为不同的版本,有的版本还运用了现代电子音乐、音效等为渲染手法,目的都是使作品的舞台效果更为明显,更具艺术魅力。在各类重大赛事活动和各类重要演出中频繁上演,都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同时也得到了业界专家们的高度认可和大家一致的欢迎。
当然,在借鉴其它艺术门类时,如果不紧紧把握曲艺本质特征,让作品失去原有的艺术风格,那一定是失败的。所以,我在创编这首作品的时候,更多的是保留了传统的色彩和韵味。同时,心中一直提醒自己:要按照“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想,反复斟酌、认真思考,万不可弄巧成拙、贻笑大方。
所以说,无论是哪一个艺术门类,都是能够借鉴他法的,其根本目的是取长补短。我认为,在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曲艺事业要发展,一方面要紧紧把握住自身的艺术特征,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只有这样,优秀的传统艺术才不会被新时代的潮流所淹没,才能在文艺的百花园中,开放出独具魅力的“曲艺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