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2019-09-10徐园园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徐园园

摘  要:创新创业教育对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但与此同时,也存在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够到位、师资力量不够雄厚、课程体系不够完善、评价体系不够健全、与专业教育融合不够充分等问题。文章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机制、课程体系、实践平台、师资队伍、评价体系“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完善创新创业机制为突破口,以构建课程体系为重点,以强化师资队伍为保障,以构筑实践平台为支撑,以健全评价体系为助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19)03-061-05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浪潮下,高校肩负着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使命,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1]。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到2020 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2]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一)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够到位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具备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以职业素养为核心提高综合能力,使其成为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其第一目标是培养各行各业高素质人才,第二目标是助力学生自主创业。部分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清,定位不准,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创新创业培训,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社会的创新创业活动,将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仅仅局限于助力学生创业,导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职业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同时,对创新创业教育认知局限,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创业教育+创新教育”的物理叠加,没有把专业教育、职业精神教育和价值观教育融入其中,没能有效激发这二者融生互动所产生的化学效应[3]。

(二)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不够雄厚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新型发展,适应市场变化的创新性教育,创新创业教师既要“专”又要“全”,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既要了解相关行业的专业知识,通晓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又要具备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当前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主要由就业指导课教师、辅导员、行政岗教师转型组成,他们缺乏创新创业相关知识的系统学习和创业实战经验,难以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此外,部分高职院校片面强调创新创业教育校外导师的作用,忽视了校内师资队伍的培养,甚至错误地认为校内教师教不了学生创新创业。

(三)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部分高职院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从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中单列出来,作为公共基础课开设,但就课程设置成效来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还不尽系统和完善。一是课程目标定位不准,重视学生创新创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教育;二是课程结构设计不合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缺乏层次性和完整性,考虑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普惠性,忽视了不同群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三是教学模式不够新颖,依然是传统的灌输式、说教式,缺少系统化的创新创业实践训练,无法培养大学生主动创新、敢于创新、勇于创业的精神,难以实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4]。

(四)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不够健全

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不健全,评价不够科学、严谨。主要体现在:评价方法单一,以结果为导向,注重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成果的结果性考核,轻视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提升的过程性考核;评价内容不全面,只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所授知识和技能进行考核,没有对教育目标达成情况、师资工作情况进行评价;评价主体不广泛,创新创业教育成效如何,主要由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进行评价,忽视了学生和社会的评价,直接影响了评价的真实性。

(五)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不够充分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没有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与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平台等要素上耦合联动不足,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一是人才培养目标未能实现有效对接,专业教育关注学生专业核心技术技能的培养,而双创教育更多关心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业能力的提高;二是基于“专业+创新创业 ”的课程稀缺,课程设计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脱节,未能有效体现创新创业的内涵和专业的特色;三是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和专业教育实训平台、顶岗实习基地未能有效整合,难以利用专业实践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和科研工作。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思路

高职院校应以面向全体、贯穿过程、分类施教、强化实践为原则,从创新创业机制、课程体系、实践平台、师资队伍、评价体系五个维度入手,以完善创新创业机制为突破口,以构建课程体系为重点,以强化师资队伍为保障,以构筑实践平台为支撑,以健全评价体系为助力,构建教育、培育、指导、服务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模型如图1所示。

三、“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路径

(一)制度先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

1.组织管理到位

创新创业教育涉及学生处、教务处、团委、系部等多个部门,工作交纵复杂,高职院校应强化组织领导,厘清各部门关系,明确各自职责,建立院系两级创新创业工作机构,院级层面成立创新创业学院,院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统筹协调,整合校内资源、聚合校外资源;系级层面成立创新创业工作组,系党政负责人牵头负责狠抓落实,使创新创业教育落地生根。

2.制度保障到位

从政策、资金、人员、场地四个方面,学校、教师、学生三个维度入手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配套制度,确保创新创业教育运行顺畅。如制定适应学生休学创业的学籍管理办法和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制定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管理办法和项目入驻评价指标体系,制定教师激励制度,鼓励教师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

(二)双管齐下,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教师是高校创新创业文化的引领者、实践者和传承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必须锻造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创新实践和创业能力的教师队伍[5]。高职院校应采取专职兼职相结合、内培外引相结合的措施,双管齐下,打造一支多元化素质过硬的双创教育师资队伍。

1.专职兼职相结合

着力打造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专职教师从具备商科背景的专任课教师或从事创新创业工作的教师中选拔,主要负责双创教育课程的组织实施和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的指导;兼职教师从企业家、技术能手、创业校友中选拔产生,担任学生的创新创业导师,负责对创业孵化项目进行指导,为学生提供创业政策咨询、经营管理指导等服务。

2.内培外引相结合

建立创新创业师资培训制度,请进来,走出去,形成“内培+外引”的长效机制。通过选派教师参加SIYB、创业模拟实训和网络创业师资培训班,鼓励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顶岗等措施内培一批专家型导师;通过聘任创业校友、优秀企业家作为学校创新创业导师团成员,外引一批具有创业实战经验的精英。

(三)多措并举,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和价值的实现,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高职院校通过“通识培养——专项培训——实践孵化”的方式,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实现通识教育与分层教育、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有机结合,优势互补。

1.通识教育与分层教育相结合

建立“全覆盖、分层次、菜单式”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全覆盖”通识教育,将双创教育相关课程列为公共必修课,纳入学校公共课程体系中,以“创新思维”和“创业基础”为主干课程,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普及创业基础知识;面向不同需求的学生开设“分层梯进式课程”,针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开展创业模拟实训,进行创业实践指导,培养企业家精神和企业经营管理能力。针对初创企业的学生,借助创新工作室和创业孵化基地等平台进行实践孵化,助力学生创业实战;面向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学生开设“菜单式选修课”,如“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运营管理”等技能课程,提高学生创业技巧和能力,实施个性化课程培养方案。

2.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相结合

强化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构建“专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现双创教育“三融合”的育人格局。一是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完善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协同育人机制;二是专业课教师应紧贴产业升级发展,关注行业发展动态,立足专业群建设,将创新创业元素融入专业理论教学中,将专业课程中的某个知识点与双创教育课程中的某个能力点相结合,创设创业情景,激发学生产生创业灵感。例如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学院在应用英语课程中嵌入跨境电商和网络创业内容,创办了跨境电商训练营,成效显著;三是将创新创业类活动融入专业实践教学中,如组织机电类专业学生参加全国高职院校发明杯创新创业大赛或专利创新大赛。

3.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

隐性课程是学校在教育中,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成长的教育影响因素的总和[6]。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互动互补,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显性课程的开设,也要加强隐性课程的开发,培育浓厚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媒介及时发布、推广、介绍创新创业政策与资讯;开展双创之星评选活动,宣传学生创新创业典型,发挥“朋辈示范”引领作用;邀请创业校友或优秀企业家进校宣讲创业故事,激发学生创业热情;依托创业者协会等学生社团组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论坛、项目路演等创新创业类活动,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全覆盖。

4.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结合

随着在线开放课程(MOOC)的兴起,“互联网+”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线上课程学习与線下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打破了教学的时空限制,增强了教学吸引力。高职院校应着力开发和推出双创教育慕课、微课、精品视频公开课等线上课程,做到平台开放、资源共享,实现随时、随地、随人、随“机”学习。线下课程应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相结合,强化学生创业路演和实战,例如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打破专业、年级限制,在全校学生中遴选并组建“创新创业精英班”,学生自由组建团队,学校选派有经验的双创导师进行指导,重点提高生创新创业能力。

(四)三维联动,构筑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实践活动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创业教育的实际活动,能够实现创业教育从理论知识到实践操作的转变,学生只有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才能感知知识的力量,从而更努力地学习,全面提升自身能力[7]。高职院校应以“练、赛、孵”三字诀为理念,以科研训练为抓手,以学生科技竞赛为推力,以创业孵化基地为平台,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教育。

1.搭建科研训练平台

依托专业实训室、创客实验室让学生在专业实践过程中体验科研乐趣,培养创新意识。同时可以参考本科院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通过项目引领,导师帮扶的模式,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

2.开展学生科技竞赛

以科技竞赛“多层次、常态化、全覆盖”为目标,分层分类实施,充分发挥学生科技竞赛的引领和育人功能,构建“国家级、省级、校级”为三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专业设计类赛事,创新创业大赛”为三类的立体化科技竞赛体系。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为引领,以市场营销、工业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等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省级创新创业大赛为龙头,以校级各项赛事为抓手,以赛促学、以赛促练,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建设创业孵化基地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高校的独角戏,需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高职院校不能“单兵作战”,必须开阔思路,问计于社会,面向市场,政校行企四方联动,产学研用立体推进,校内建设创业孵化基地,遴选创业项目进行孵化。校外联合政府、企业共同投资、合作共建学生创新创业加速器,为经过孵化的创新创业项目与市场对接提供平台。

(五)四级评估,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可从社会、政府、学校、学生四个层面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全方位多角度评价,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

学生层面以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成果、创业率为维度,采取360度评估、观察评分、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学生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满意度,学生学习效能,所学知识、技能及态度在工作中的运用程度等;学校层面以办学理念、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践平台为维度,采取自测自评和专家评估的方法,考查创新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和保障机制;政府层面以政策扶植、经费投入为维度,采取实地考察法,评价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和政策执行力度;社会层面以社会认可度和企业认可度为维度,采取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法,考核毕业生就业创业情况和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田夏.高校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类型与构建[J].教育探索,2016(4):82.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EB/OL].[2015-5-4].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3]王斌.基于專业训练项目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J].教育与职业,2016(12):97.

[4]万力.“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7(20):82.

[5]潘成清.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2):78.

[6]苏立坡,李孝录,曹凯锋,商建辉.关于高职隐性课程的构成与施教方式[J].职教论坛,2013(2):53-55.

[7]梁伟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D].广东: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5.

猜你喜欢

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搭建“五位一体”多功能培训平台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