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活动化课堂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作用及建议
2019-09-10李卫林
李卫林
【摘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的推出,对课程建设、教学研究等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但如何使核心素养落地,对每一位基础教育工作者都是一项挑战。通过实施活动化的语文课堂教学让人文素养真正内化于学生,促使其渗透和落实。
【关键词】初中语文;再造课程;活动化课堂;核心素养
肖川教授说:“要为素养而教(用学科教人),学科及其教学是为学生素养服务的,而不是为学科而教,把教学局限于狭隘的学科本位中,过分注重学科内容、任务和要求,这样非常不利于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局限了学生的视野以及思维发展,综合素质更无从谈起。”
在课程实施调查中发现,学生期望教师多安排小组活动,有更多的自由发问机会,以及自主组织活动。基于学生的要求,学校以保证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开始探索语文活动化课堂教学,通过再造语文课程的组织与实施,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程的组织与实施中来,以期实现用活动化语文课堂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目的。
一、再造语文课程组织和实施指向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的培育需要良好的教育,而良好的教育需要合适的课程来支撑。根据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需求完成学校的课程再造,是促使学生发展人文素养落地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也是顶层的、上位的途径。
语文活动化课堂指的是:借助于“活动”这个中介机制的建构,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活动化地改造,将学生人文素养的进一步养成有机地内化于多元互动、有序有效的主体活动之中,使作为语文学习主体的学生与教师、文本等教学要素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的语文教学活动场,并在一系列可感知、可体验的言语实践活动中不断深入地感知与思考语文知识,实践与探索语文学习策略,积淀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语文活动化课堂教学建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有四个理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四个基本理念中,有一个核心理念,那就是“提高学生的素养”。创建具有活力的特色课程,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下学习,掌握语文知识,都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是围绕着“怎样培养”学生素养这一核心理念展开的。
据此,以层次分类的方法,我们将语文活动化课堂教学中的活动分为认知类活动、拓展类活动、迁移类活动三类,以此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1.认知类活动
在语文基本知识如字词、成语、作家作品、名篇名句、文言知识、写作知识等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展认知类活动形式促进学生高效、趣味性地吸收和扩充语文知识,并且尽可能传递一些新知识、新信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领域。具体来说,语文教师可以设计诸如竞赛活动、接龙活动、游艺活动、演示活动、操练活动等活动样式来进行语文基本知识方面的认知教育。
2.拓展类活动
着眼于学生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知识等进一步拓展的語文课堂活动。
以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为例,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注重课内和课外的有机结合。可以开展以下阅读拓展活动。
①预习性的课外阅读。如上《出师表》一课前,笔者就让学生选读《三国演义》中突出刘备、诸葛亮性格特点的有关章节,为课内人物的分析提供充足的实据。
②延伸性阅读。比如,课本中学生学习了《陈涉世家》,语文课外读物可让学生选读《史记》其他篇目,同时教师可以开设“司马迁与《史记》”的专题活动,如搜集与司马迁和《史记》有关的名胜古迹资料、民情风俗资料等。
③迁移类活动
认知类以及拓展类的学科活动,为迁移类活动铺垫了良好的基础,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注入活力之举。心理学理论将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称为迁移。具体说来,迁移类活动主要包括有交往、体验、探索、创造等形式的活动。
1.交往活动
作为语文活动化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交往活动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知识与学习能力的迁移,通过交流促进学生言语主体的意识。
2.体验活动
体验活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活动化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课文、扮演角色等活动形式,将自己内化的感受以适当的动作、言语、情态等表达出来。
3.探索活动
探索活动则是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去完成某项活动并从中发现知识的一种形式。它包含调查、课题研讨、对话讨论、图文转换等,可以通过设定情境——确定问题——拟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执行方案——总结评价来开展活动。
4.创造活动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活动时,运用“留白”艺术,借助“空白期待”来引导学生自觉地创造一个个审美对象,创立新的审美视野与境界,使作者在作品中留下的“空白”通过学生的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填补起来,让学生在各自的想象过程中充分发展创造力。
三、实施语文活动化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1.着眼于语文学科的独有特点,体现学科基本学习属性。教师以“文字”“文章”“文学”为根本,以丰富的言语材料为依托,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文本打交道,从中获取言语信息,汲取文学营养。
2.着眼于人文素养,使“听”“说”“读”“写”活动贯通。任何一种活动设计的目的都是以一定的活动样式为语文课堂教学载体,进而搭建旨在培养中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极具言语特性和语文味道的教学平台,促进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言语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3.着眼于原生态的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知识授受为任务和以“记—练—考”为特征的教学方式、模式,这种教学几乎把思维都剪辑和阉割了,学生没有多少再思维的意义和含量。要把原生态的核心性的学习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直接面对原生态的问题情境和文本本身,从而有更多自己原生态的思维介入。语文需要直接的读和想,而不是进行语言分析、搞字词句篇的拆零研究,前者才是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基本过程。”
4.语文活动化课堂教学应当“规范”化。语文教师应对教学过程的设计、组织和调整,教学内容、方法及结果的测评进行“规定”,这一预设过程是语文活动教学活动顺利展开的前提。
四、结语
能力是一种智慧,素养是一份内涵。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需要教师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内在素养则需要教师更为用心地教育。时下,核心素养不应再是挂在嘴边的口头禅,落在纸上的文字,教育工作者更应将其真正落实到教学中。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一个具备德、智、体、美、劳的综合型人才远比一个尖子生更有意义。为人师者,应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内在,从内向往,用自己美好的情操去感染学生,让他们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从家到国,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家国情怀,让他们的精神境界得到质的飞跃;从己及人,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关心他人,让他们的人文情怀美丽这个世界。
[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初中科技与人文素养阳光评价体系的构建与研究”(立项编号120155288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