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2019-09-10茹远
茹远
在经济新常态下,正在经历结构调整的中国经济如果想保持对世界经济的良性影响,还需要二者之间建立更多良性互动,坚持互利共荣,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断奋斗。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河南时第一次提及“新常态”。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代表着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作为中国高层对中国当下经济形势的清醒判断和重要定义,对宏观经济政策导向有着决定性意义。
经济转型的必要性
当前,中国经济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总需求疲软与供给侧要素成本上升交织在一起,潜在经济增长率水平发生历史阶段性变化,宏观经济失衡具有新特征。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至关重要。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认为,过去几年,中国在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方面,主要抓了几件事,其中包括推进技术创新,淘汰落后产业,大力发展智慧经济等。一方面,中国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安全有保障、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道路,努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另一方面,中国大力促进产业协调健康发展。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乡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化对外贸易和外资结构,努力扩大就业,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挑战和前路
目前中国在经济结构调整上,面临的挑战主要集中在两方面。首先,中国需要进一步突破体制障碍,使各种生产要素在产业间实现最优配置,不断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二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相比西方国家在经济转型期曾经历过的经济结构调整,中国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需要花更多时间思考国企和民企如何携手共进,以实现政府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
杨宜勇认为,中国在经济新常态下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需要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在重要位置。供给侧改革实质上就是改革政府公共政策的供给方式,也就是改革公共政策的产生、输出、执行以及修正和调整方式,从而更好地与市场导向相协调,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归根到底,供给侧改革就是按照市场导向的要求来规范政府的权力,进一步加大“放管服”改革的力度。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践证明,离开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奢谈供给侧改革,不仅無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也会损害已有的市场化改革成果。
自党的+八大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新环境、新挑战,面对乘势而起的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势头,‘中国政府不断创新宏观调控的方式,深入推进结构性改革,以新旧动能转换,新业态、新经济、新动能发展为突破口,为中国经济提供了全新动力。为加快转型升级,中国培育了包括智能产业、生物产业、老年服务业、健康产业、娱乐产业、新型旅游业等多个朝阳产业,这些产业孕育了数量众多的知识型、集约型、科技型企业。
“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互动是良性的。自从中国进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就已经与世界经济之间产生了不可割裂的联系,也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经济新常态下,正在经历结构调整的中国经济如果想保持对世界经济的良性的影响,还需要二者之间建立更多良性互动,坚持互利共荣。”杨宜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