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导学案的几个误区

2019-09-10曲燕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31期
关键词:导学案误区数学

曲燕

摘  要:运用导学案教学,最主要的作用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但导学案的应用同时存在如下几个误区:一是导学案设计“教案化”;二是导学案设计“习题化”;三是学习目标设计过于笼统;四是学法指导设计缺乏和模糊;五是学习过程设计缺乏导学性;六是学习问题设计过于肤浅;七是课后反思流于形式。

关键词:数学;导学案;误区

运用导学案教学,最主要的作用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学生能自己注明重难点,练习让学生自己先动笔解答,学生动手就会动脑。并且通过实践思考,使知识为自己所掌握,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同时,我们知道任何知识听一遍是不可能有很深刻的印象的,何况有的同学根本就没有听。但运用了学案效果就不一样,它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听讲不好这一难题。但导学案的应用同时存在如下几个误区:

一是导学案设计“教案化”。导学案是以“导学”为主要思想的、帮助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种方案,它面向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同时兼顾教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有效手段。而教案则是以“教学”为主要思想的、辅助教师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案,它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一个准备,主要是为教师教学服务的。而在实际导学案设计过程中,导学案设计呈现“教案化”的特点,教师更多关注的主要是教师如何去教,而不是学生如何去学。导学案设计“教案化”让导学案“导学”的精神无法落地,教学依然停留在“教师本位”的牢笼中。

二是导学案设计“习题化”。导学案设计应该贯彻新课程理念,激发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思想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一些学校和教师依然高举“考试第一、分数第一”的旗帜,在平常的导学案设计中,忽略导学案引导学生学习的功能,而把其设计成“练习案、习题案”。这样的导学案设计不仅没有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反而进一步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使学生陷入“题海”中难以抽离,容易产生厌学和逆反心理,根本不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是学习目标设计过于笼统。随着教师对导学案认识的深入,当前大部分教师在进行导学案设计时都注意添加“学习目标”这一要素,但依然存在学习目标设计过于笼统的问题。很多教师直接把“教学目标”用作导学案设计中的“学习目标”。教学目标虽然与学习目标比较相似,但绝不能将二者等同。

四是学法指导设计缺乏和模糊。学无定法,在学习过程中采用何种方法不是固定不变的,这就要求随着内容的改变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对采用何种方法进行学习,相对来说是比较盲目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导学案设计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方法指导。在导学案具体设计过程中,学法指导设计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到学法指导的重要性,在导学案基本要素设计中直接把这一要素忽略掉。另一方面,一些教师认识到了导学案基本要素应该包括学法指导,但在学法设计过程中却流于形式、过于模糊没有针对性。有的教师在设计时,直接把常用的几种方法罗列出来,然后通用于每一课内容。这样的导学案等于没有。

五是学习过程设计缺乏导学性。学习过程设计需下一番功夫,特别要凸显导学案设计的一个基本精神,即“导”的精神。然而,在对相关的导学案进行分析之后发现,在实际的导学案设计过程中,学习过程大多走过场,缺乏导学性。首先,自主预习部分基本上是罗列知识点。自主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开端。但是,大部分教师却忽视这一环节,自主预习部分只是将本课或者本节的知识点简单梳理,然后让学生去翻阅书本填写,这样的预习只是让学生机械性地完成任务,而在这一过程中基本没有自主思考。其次,资源链接部分流于形式。资源链接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一些资料方面的引导和帮助,使学生更好地开展合作性、探究性的学习。然而,大部分资源链接的设计流于形式,在设计的过程中,要么只是把这一环节添加上去,以保证导学案的完整性;要么就是随便找点资料放上去,缺乏针对性。最后,达标检测过于“习题化”。上文已经提到导学案设计“习题化”倾向严重,这里在达标检测部分体现尤为突出。一个导学案达标检测部分占据了“半壁江山”,在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今天,这种设计显然是背道而驰的。如果还一味地强调知识的训练,只会让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厌恶。

六是学习问题设计过于肤浅。学习问题的设计原本可以放在学习过程中进行阐述,在这里将其单列出来进行分析,也体现了问题设计在导学案设计中的价值。然而,导学案在设计过程中,却没有在问题设计方面下足功夫,问题设计往往比较肤浅。首先,问题设计缺乏层次性。很多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只是从自身的教学设计出发,问题设计要么比较浅显,要么比较复杂,这样使得问题设计出现巨大的效果反差,即有些问题不用思考就能得出结论,而有些问题却经过苦思冥想也得不出结果。问题不具有层次性,因此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梯度的思考。其次,问题设计缺乏探究性。探究性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体验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但在实际的问题设计中,问题设计往往缺乏明确的方向,“眉毛胡子一起抓”,问题设计的意图不明确,不清楚要把学生往何处引。很多老师的问题设计往往是披着探究的“外衣”,实际上还是追求唯一标准答案,很多即使是开放性的问题,也要给它找出一个标准答案来。

七是课后反思流于形式。课后反思是导学案设计不可缺少的一环,只有适时地进行反思,才能找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和学习。在当前的导学案设计过程中,课后反思基本上是“名存实亡”。很多教师设置“课后反思”也只是为了保证导学案设计的完整性,而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不仅自身不进行反思,也不要求学生进行反思,这就使得学习效果大打折扣,不能在总结经验,不斷反思中进步。

参考文献

[1]  李朝春.初中数学导学案教学设计误区与对策[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6):43-43.

[2]  沈利波.走出导学案设计的几个误区[J].教学与管理,2018,749(28):40-42.

猜你喜欢

导学案误区数学
圆锥曲线学习中的六种误区
关于野生动物行为的5个误区
解析几何常见误区
撑一支竹篙 向更深处漫溯
浅谈如何提高导学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效性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