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思辨唯心主义的批判
2019-09-10杜鑫淼
杜鑫淼
摘要:通过考察思辨唯心主义的性质与方法, 马克思揭露了思辨哲学的幻想, 彻底认清了思辨唯心主义的本质;他还批判了其英雄史观, 初步提出了自己的唯物史观思想, 最终为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 即实现 “人类的普遍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铲除了最 “危险的敌人”。
一,早期马克思思想与思辨唯心主义
马克思曾与以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有着密切的因缘纠葛, 回顾这一关联有助于看清马克思批判思辨唯心主义的根本原因。 我们知道, 在《博士论文》及此前时期, 马克思基本是青年黑格尔派成员。青年黑格尔派在退化为 “自由人” 之前曾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 他们利用并发挥了黑格尔哲学中的革命性方面, 旨在维护主体的自由、平等和尊严, 要求在当时的普鲁士德国进行英法式的现代启蒙, 重新兴起对政治自由的肯定, 并对宗教和封建专制制度采取了理性的批判态度, 表现出了明显的激进民主主义倾向。也因此,当时深受启蒙影响的马克思积极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运动, 并在鲍威尔的 “授意” 下写作了阐述自我意识哲学的 《博士论文》。 但借此, 马克思却接受了黑格尔的辩证法, 并看到了青年黑格尔派自我意识哲学中的形式主义和绝对主观主义因素, 而这又是脱离现实生活和背离激进民主主义思想路线的, 因此当时他就对自我意识哲学展开了潜在批判, 显示出了与青年黑格尔派的最初理论分歧。
在《莱茵报》时期, 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观主义发展到极致, 大多青年黑格尔派成员退化成了 “自由人”, 其学说也沦落为脱离现实的理论空谈, 表现为一种明显的反动主义和保守主义。这对于此时仍坚持启蒙主义和激进民主主义传统的马克思来说, 无疑是不可接受的, 因此他毫不犹豫地与 “自由人团体” 划清了界限, 拒绝了他们给《莱茵报》的大量投稿。 他们之间的理论分歧也明显增大起来。但由于马克思随后遭遇了 “物质利益难题”, 后者使其自身坚持的世界观和理论立场受到了质疑, 因此他无暇顾及青年黑格尔派, 更不能在原来所持的理论立场上对青年黑格尔派做系统批判。通过一段时期痛苦的思想挣扎和理论研究, 借助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德法年鉴》时期对 “现代政治解放” 的分析, 马克思看到了现代启蒙的政治解放之本质在于它只是确立市民社会的利己主义原则, 而不是人类解放。于是他进而提出了将一切人的关系复归于人本身的 “人类解放” 思想, 也因此他获得了新的原则立场和 “当代” 高度。在这一思想转变过程中, 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第一次对鲍威尔展开了公开批判:他批判后者在根本上没有认清现代国家的本质, 还停留于现代解放, 混淆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原则区别。但马克思那时的批判也还只是将鲍威尔放入于现代启蒙的传统之中, 从属于对现代启蒙的政治解放的分析和批判, 还完全没有批判鲍威尔自我意识哲学本身。
在《神圣家族》中, 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是通过与鲍威尔等人主办的《文学总汇报》论战的形式进行的。《文学总汇报》是鲍威尔等人于1843年12月在沙洛顿堡创办的。报上主要刊登柏林的 “自由人” 论证和阐述他们世界观的论文, 鲍威尔本人也顽固地坚持自己的自我意识哲学, 并常出现一些 “已故的《莱茵报》”、“激进派”、“1842年的聪明人” 等辛辣说法, 这些无疑都是指向马克思等人激进民主主义思想及其实践活动的。梅林认为, 鲍威尔的这些说法有实际根据, 这主要在于,《德意志年鉴》和《莱茵报》的激进倾向很快被浪漫主义的反动派彻底摧毁, 而 “人民大众” 又对这场 “精神”的、“大屠杀” 采取完全冷漠的态度, 这让鲍威尔看到了激进民主主义是走不通的, 因此唯一的道路就只能回到纯粹的哲学和纯粹的理论批判上去。这样一来, 鲍威尔也就不难把哲学捧为了世界的全能主宰。在这一立场上, 鲍威尔综述《文学总汇报》的纲领是:“迄今为止, 历史上的一切伟大活动之所以从一开始就是不成功的和没有实际成效的, 就是因为它们引起了群众的关怀和唤起了群众的热情。换句话说, 这些活动之所以必然遭到非常悲惨的结局, 是因为它们的主导思想是这样一种思想:它必须满足于肤浅的理解, 因而也就必然指望博得群众的喝彩。
二,思辨唯心主义的本质
马克思指出, 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哲学不过是 “一幅讽刺人脱离自然的形而上学的神学漫画”, 而且是一幅 “毫无内容的漫画”, “这幅漫画只是满足于从某种精神产物中或从现实的关系和运动中撷取一种规定性, 把这种规定性变为想像的规定性、变为范畴, 并把这个范畴充作产物、关系或运动的观点。”这应导源于他的老师即黑格尔的思辨哲学那里。在马克思看来, “思辨哲学, 特别是黑格尔哲学认为:一切问题, 要能够给以回答, 就必须把它们从正常的人类理智的形式变为思辨理性的形式, 并把现实的问题变为思辨问题。”也就是说, 思辨哲学总是把具体的现实变为观念的宾 词, 把精神或观念变为世界的主体和本质, 而把历史变成精神的发展史。它探讨的只是精神的自我运动和发展, 而把人也变成了自我意识, 把纷繁复杂的人类现实变成了自我意识的特定形式, 变成了只是自我意识的规定性;这种自我意识的规定性又不过是 “纯粹的范畴”, 是赤裸裸的 “思想”。 这样一来, 黑格尔就将实物的、感性现实的世界变成了 “思维的东西”, 变成了自我意识的纯粹规定性, 于是, 人的自我异化及其现实基础就被黑格尔转化成了通过精神的自我运动而实现的自我意识的外化和复归, 外部世界的现实的斗争也就变成了只是观念之间的斗争, 而斗争的解决最终也是通过 “绝对精神” 實现的对感性的物质世界的征服和对各种对立的观念的解决。因此,马克思批评说, 黑格尔是把世界 “头足倒置起来” 了, 他只是在 “头脑中” 消灭了一切界限, 而全部《现象学》 的目的只在于 “要证明自我意识是唯一的、无所不包的实在”, 因而他的 “全部破坏性的工作的结果就是最保守的哲学”, 变成了 “虚假的实证主义” 和 “虚有其表的批判主义”。
因此, 总体来看, 马克思通过《神圣家族》揭穿了思辨唯心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方法, 实现了对 思辨唯心主义的根本批判, 也完成了从《博士论文》中就已显露的对青年黑格尔派的不满的处理。在这里, 马克思的思想达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唯物史观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已被明确提出并被确定下来, 他抛弃了思辨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 否定, 将价值分为内在的和工具的这二分法当然也不采用了。所以我认为所有价值都是工具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