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定教”原则下多过程问题讲评课教学方法与策略
2019-09-10邹素媚
邹素媚
【摘要】考试测评是让学生暴露学习障碍或者思维障碍的最主要方法之一,笔者在通过测评、阅卷等环节,了解学习主体的知识水平、能力基础,摸清其思維方式及失误原因乃至其情绪状态的基础上,遵循“以学定教”的原则,依据学情重新确定讲评课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以学定教”;讲评;实践与反思
本课是一节知识综合性较强的讲评课,其中心任务是针对学生考试答题暴露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暴露的问题进行探究评价总结,巩固已学知识,熟练掌握解题技巧,提高思维的缜密性和解题速度,从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最终形成学生内在的科学素养。
一、发现学生问题
1.从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来看,突出表现为以下两个特点:①学生对概念公式表面上熟练,但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并不能做到严谨,时常对象模糊、“张冠李戴”;②第二个问题突出表现为,对题目情景过程的分段不清晰,对几大定律的应用时在不同过程的表现不严谨。
2.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是:①学生对基本概念,规律的理解停留在公式的表面,并没有深刻掌握;②学生题目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因此,本节课应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发现问题所在,并进行全班展示,继而对学生做出适当引导解决问题。最后,师生共同对解题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做出各种解题方法的评价。通过“探”“展”“引”“评”四个环节,以达成教学目标。
二、设立教学目标
1.三维目标:①掌握多过程物理情景的分析方法,能将实际问题与所学规律建立严谨关系;②掌握基本概念,深刻理解动能定理,能量守恒定律,牛顿定律以及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条件及范围。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对常错点的分析,让学生提高信息获取、整合、建模的能力;②通过对题目的更正,让学生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通过一定量的课后训练,能够熟练运用几个定律综合解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综合题目的解答及总结,使学生经历错误与正确的碰撞,发现科学研究的曲折之美,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信心和热情。
三、确定教学重、难点
1.重点:①探究考试中出现错误的原因;②总结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2.难点:①各定律应用中对研究对象的界定;②各定律应用中运动过程的界定。
3.设计意图:学生对此类题目中纯物理知识的形式忆记都比较浅表,遇到多过程问题应用就容易忽略应用条件,生搬硬套。因此,有必要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解题逻辑的严谨性。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按课标要求我们要尽量的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主要采用引导探索的教学方法,引导经历发现问题,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总结提炼的过程,以达到知识内化,巩固加深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流程图
六、教学过程
1.自主更改,分析问题
错题:如图所示,竖直平面内的光滑半圆弧轨道BCD与水平轨道AB在B点处平滑连接,一物块放在水平轨道上距离B点L处,物块与水平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现从物块的左侧水平向右射入一颗质量为m的子弹,子弹停留在物块当中,结果物块恰好能停留在B点处。物块质量为子弹质量的k倍,重力加速度为g。(不计子弹在物块中的运动时间,物块可视作质点)
(1)求子弹入射物块前的速度大小?物块运动时间为多少?
(2)若连续射入两颗和(1)相同的子弹(忽略时间间隔,子弹均留在物块内),物块恰好能运动到半圆的最高点D,则圆弧轨道半径为多大?
教师引导:活动1:①找出错误原因;②尝试更正错误答案。
活动2:学生自主探究。
设计意图:回顾解题过程,自主分析错误原因
2.多媒体展示学生作答过程1
如图一所示,该生作答有三个明显错误:
活动3:发现问题
师:请同学们仔细看看该同学的作答,该同学所选用的定律是否恰当?请同学们仔细检查,看看该同学答题出错的地方。
生:(发现问题)
设计意图:暴露解题思路上容易出现的问题。将课堂难点生成课堂问题,有利于集中解决。
活动4:学生改错
师:哪位同学能把以上错误更改过来?
生:(主动改错)
师:(展示正确答案)
解:(1)子弹入射过程,系统动量守恒,有。
物块到达B点的过程中,根据动能定理有。
解得。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由匀变速直线规律
解得
(2)连续入射两颗子弹后,根据动量守恒有
设物块过D点时候速度设为v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由入射后到D过程,根据动能定理
解得
活动5:师生共同总结升华解题方法
师:每一个定理或者规律的应用都需要非常严谨,务必要搞清楚我们的研究对象,切不可张冠李戴。为了避免出错,请同学们切记,解题过程中要保证等号两边研究的必定是同一个对象。
设计意图:突破第一个重点和难点,订正学生的解题思路,完善知识结构,升华解题方法。
3.多媒体展示学生作答过程2
如图二所示,该生作答的最明显错误有一处:
活动6:发现问题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另一位同学的作答,找出该题错误的地方并进行更正。
生:(主动改错)
活动7:师生共同总结,升华解题方法
师:每一个定理或者规律的应用都需要非常清楚该规律的应用在哪一个过程,由于动能定理等号左右存在因果关系,因此在解题过程中务必要分析清楚该过程的始末状态。为了避免出错,请同学们心里一定要清楚“在哪一个过程,对哪个对象,用了什么定理或者规律”。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彻底领会各大定律的应用条件,锻炼思维的缜密性。让学生学会在错误中吸取教训,学会总结升华,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4.多媒体展示学生作答过程3
如图三所示,一题多解拓展思维:
活动8:发现问题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另一位同学的作答,他与我们作答过程有何不同?做大过程是否正确。
生:(仔细观察,眼前一亮)
活动9:师生共同总结,升华解题方法
师:想要在物理学习的能力增强提高应试能力,我们解题的过程不仅要严谨,正确,还要求我们有一定的反应速度。因此,选择简单的方法可以大大提高我们的解题速度。为我们争取时间上的优势。
设计意图:开发学生多向思维,培养学生的类比迁移能力及探索问题的能力,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很好地效果。
5.梳理小结,回顾提高解题速度
①运用各大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时,很容易出现前后对象不统一的错误,因此在应用过程中,等号两边的研究对象要统一,切不可张冠李戴。
②各大规律的等号左右两边存在因果关系,因此定律中的始末状态眼严格对应研究过程的始末状态,切记漂移目标。
③选择合适的方法可以大大提高我们的解题速度,争取时间上的优势。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突破的重难点的过程和结论方法,加以简单的巩固。
七、分层布置作业
1.(必做)单物体多过程。如图,一不可伸长的轻绳上端悬挂于O点,下端系一质量m=1.0kg的小球.现将小球拉到A点(保持绳绷直)由静止释放,当它经过B点时绳恰好被拉断,小球平抛后落在水平地面上的C点.地面上的D点与OB在同一竖直线上,已知绳长L=1.0m,B点离地高度H=1.0m,A、B两点的高度差h=0.5m,重力加速度g取10m/s2,不计空气影响。
求:(1)地面上DC两点间的距离s;
(2)轻绳所受的最大拉力大小。
2.(选做)多物体多过程:碰撞类、滑块木板类。如图,质量为6m、长为L的薄木板AB放在光滑的平台上,木板B端与台面右边缘齐平.B端上放有质量为3m且可视为质点的滑块C,C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质量为m的小球用长为L的细绳悬挂在平台右边缘正上方的O点,细绳竖直时小球恰好与C接触.现将小球向右拉至细绳水平并由静止释放,小球运动到最低点时细绳恰好断裂.小球与C碰撞后反弹速率为碰前的一半.
(1)求细绳能够承受的最大拉力;
(2)若要使小球落在释放点的正下方P点,平台高度应为多大?
(3)通过计算判断C能否从木板上掉下来.
3.(选做)多物体多过程:碰撞类、弹簧类例。光滑水平面上放着质量mA=1kg的物块A与质量mB=2kg的物块B,A与B均可视为质点,A靠在竖直墙壁上,A、B间夹一个被压缩的轻弹簧(弹簧与A、B均不拴接),用手挡住B不动,此时弹簧弹性势能EP=49J。在A、B间系一轻质细绳,细绳长度大于弹簧的自然长度,如图所示。放手后B向右运动,绳在短暂时间内被拉断,之后B冲上与水平面相切的竖直半圆光滑轨道,其半径R=0.5m,B恰能到达最高点C。取g=10m/s2,求:(1)绳拉断后瞬间B的速度vB的大小;
(2)绳拉断过程绳对A所做的功W。
设计意图: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进行训练,能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八、课后教学反思
1.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考试后笔者充分阅卷后,编排了一系列教学活动,每个活动都着重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学生主体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统筹解决问题各个环节的激烈思维活动之后,获得知识体系的更新与拓展,并且进一步使得学生逻辑思维得到訓练,综合分析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2.由于是高三的二轮复习,课后的习题存在梯度,并且将不同类型问题分类设置。意图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进行训练,能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潜力的学生有所提高。然而,难度分层并不明显,对于学困生的作用可能微小。因此,课后习题的备选有可以拓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田道军.高中物理试卷及物理考试有效评讲之思考[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3(11).
[2]国荣杰.高中物理讲评课教法初探[J].物理教师,199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