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运用知识迁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2019-09-10彭牡丹

青年生活 2019年32期
关键词:阅读方法阅读兴趣学科

彭牡丹

摘要:语文新课标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就是学习的迁移。同时,语文新课标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文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迁移阅读,简而言之就是运用迁移规律,将课内学到的阅读知识、技能、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促进阅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迁移运用  阅读兴趣 阅读方法  学科

鸟儿不会迁移,只能在天寒地冻中忍饥挨饿;学习时不会迁移,也只能在死记硬背中苦度一生。只有插上了“迁移”的翅膀,我们才能像鸟儿一样在语文的天地里展翅高飞,自由翱翔。语文课程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或者說“驾驭”语言文字这种工具,是要通过运用语言文字的范例和实践,学习迁移到生活中、在本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学习中、并准备在将来各种不同工作领域中,运用好语言文字。迁移阅读,简而言之就是运用迁移规律,将课内学到的阅读知识、技能、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促进阅读的全面发展。以下是我在语文课堂运用知识迁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做法:

一、以读书交流会为契机,引导阅读兴趣的迁移

语文新课标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文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培养和延伸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要智慧的抓好课堂学生的兴趣点,并由此创设环境,让学生阅读的兴趣迁移到课外,乃至生活。每隔两周,班上都会进行“读书交流会”,在一次读书交流会上,班上一位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沈石溪的作品《残狼灰满》。我发现,此次交流会上每个学生都听得非常认真,眼神发光,都深深地被这个学生所讲述的书中故事吸引,当因为时间不够而迫不得已打断这个学生的讲述时,学生都遗憾地叹了口气,意犹未尽。看到学生如此的反应,我灵机一动,知道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机会来了。为了让学生的阅读兴趣迁移到课外,我专门给学生们介绍了“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的写作经历以及他的作品,并连续两周开展“沈石溪作品交流会”。点睛一笔的是我趁热打铁地在班级图书角里放了一套沈石溪的书籍,不到半天功夫,书籍就被学生借完,俨然沈石溪已经成为了他们心目中的偶像。然而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是迁移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专门开设“沈石溪笔下的动物们”为主题的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们关注沈石溪笔下的动物为什么能写得如此引人入胜。最后一步,便是迁移到生活,有了阅读兴趣的铺垫,我开始引导学生像沈石溪一样关注身边的动物,写动物观察日记,将身边观察到的动物故事加上自己的想象编成动物故事集在读书交流会上讲述,他们所讲述的故事生动并且令人叹服。

一次巧合的阅读契机,让班上的学生都开始关注沈石溪,关注这个动物小说大王,而他们的阅读兴趣更不是只停留在课堂上,更是巧妙地让学生迁移到他们的生活,迁移到他们的习作等等方面,让他们在兴趣的促使下把学到的知识进行迁移运用,我想这样的阅读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以创设学习情境为平台,进行阅读方法的迁移

传统的教学过程一般是:疏通生字生词、朗读课文、讲解课文、问答巩固。字、词、句、拼音、标点、层次、段意,都独立于对整个篇章的整体把握之外。在此过程中,如果疏忽设置有价值的中心问题,使教学间缺乏内在的有机联系,就构不成对学生能力的挑战。但是如果在教学中提出了一种切合实际的课堂结构模式,即生活化导入—整体呈现问题—问题解决—主题练习—实践性作业则非常有利于“迁移”。

在学习一篇新课文时,我首先都会让学生们谈谈,在预习课文时获取了什么信息和大家分享,大部分学生获取的信息都有所不同,并在这个分享的过程中适时的对会读书的学生进行方法的总结,潜移默化地告诉学生如何去阅读一篇文章,让他们懂得应该带着怎样的思考去阅读文章,渐渐地,班上学生每次的初次阅读分享都非常的精彩且独特。这便在潜移默化中将阅读的方法迁移到学生对新阅读课文的运用中。

在一次课外阅读的训练中,我们走进了老舍先生《骆驼祥子》精彩片段节选,对于一场暴雨的描写,老舍先生笔下的暴雨描写地活灵活现,让读者读完后仿佛置身其中,夸张、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在他的笔下运用的淋漓尽致。恰巧在我们进行这篇阅读训练的时候,窗外下起了毛毛细雨,似乎老天也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完美的学习情境,我瞬间放弃了对习题的讲解,而是首先走进老舍先生《暴雨》的品读,交流他们喜欢的句子,交流他们对这场暴雨的感受,并让他们观察窗外的细雨,切实的感受老舍先生如何将雨的“大”“狂”的特点描写出来的。接下来,我让学生再次观察窗外细雨的特点,体会暴雨和细雨的不同之处,深入感受老舍先生笔下暴雨的用词准确、形象生动,最后便是引导学生将学习的知识进行迁移,让学生学着老舍先生的写法将窗外的细雨特点描写出来,运用到实际的操作中。

每一次阅读就是一种学习的机会,如果老师只是停留在课堂上的教过,而忽略学生在课后的运用实践,那么这个知识会很快的被学生遗忘。管建刚老师提出的“指向阅读”,便是将阅读课有意识的指向到习作的指导,而这也是一种知识的迁移运用。生字词的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等等都应该避免在教学中进行繁琐的和死记硬背的分析,教师应该学会创设情境,让学生掌握方法,学会举一反三,加强迁移运用。

三、以其他学科间的迁移,促进阅读理解的提升

在整个小学教学中,语文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语言是一切学习的基础,通过语文学习掌握语言,是其他学习顺利进行的前提。其他学科的学习也能提高学生语言的理解水平和运用能力,促进学生语言学习的发展和运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注意语文与其他学科间的迁移与促进。

在担任这个班语文老师的初始阶段,学生对于学习语文十分缺乏兴趣,语文成绩在平行班中也是最后一名。在平时的观察中,我发现班上大部分学生对画画很感兴趣并画的不错,我以此为契机,让学生为阅读的文章配图并对他们的画加上少量的文字介绍,渐渐地学生喜欢用图画来做阅读笔记,将他们的读书理解用画来表示,同时还会在图画上写上自己的理解。简而言之,一个学生对于阅读的理解不仅仅局限于文字的表达,一幅画,一句符合语境的歌词等等都能体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在课文朗诵中,常常配以音乐进行朗读,朗读的情感便会得到无形的升华,并在边读过程中,展开画面的想象,达到情景的交融,更深的体会文章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普罗米修斯》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更深切体会普罗米修斯所受的痛苦,在同学们朗读的时候配上了伤感的音乐,学生会在无形中看到普罗米修斯的痛苦,他的忍耐,他的伟大和无私。

总之,教师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教学中,就是要教会学生把某节课上、某篇课文中、某次练习时学会的学习方法,恰当地、灵活地运用到阅读理解中。

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运用学习迁移的规律,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心理学家郡瑞珍教授认为“凡有学习的地方就会有迁移,因为孤立的、彼止不影响学习的是不存在的”。如果说“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是学校教学的最重要目标,那么学习的迁移就是检验教学是否达到这个目标的最可靠指标。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和利用学习迁移的规律,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切实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晓莉;迁移理论及其应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2.张艳芬;学习迁移的分析[J];河北职工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3.余永聪;迁移理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猜你喜欢

阅读方法阅读兴趣学科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
兴趣引领,快乐阅读
书香阅读 心灵成长
探究如何培养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策略
浅谈如何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提高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策略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