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四”前后出版方式对当时小说叙事模式的影响

2019-09-10高英

青年生活 2019年33期
关键词:五四

高英

摘要:出版与文学的关系历来密切,出版在文学生产与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对文学的发展与演变起着关键作用。“五四”前后这段时期的书籍与报刊的出版在出版技术现代化的影响下达到“空前的繁荣”,对小说叙事模式產生极大影响,本文主要探讨这一历史时期的出版方式的变革对小说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叙事结构的影响。

关键词:“五四”前后;出版方式;小说叙事模式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对于文学近代与现代的历史时期的划分一直以来众说纷纭,陈平原等学者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中将甲午海战划为古代文学史与近代文学史的分期界限。从“五四”以后,文学由近代步入现代。而在近代文学发展中,小说的兴起是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主要特征。江苏社会科学院研究中心编著的《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统计,中国古代共有小说 502 种,然而 1901 至1911 年十年间即创作小说 529 种,可以说,清末十年间的小说创作超过了中国的古代小说的总和,在这惊人的量的飞跃背后,其中也蕴含着质的变化。虽然文学创作观念等的变化对此有很大影响,但笔者更关注出版产业对文学发展的影响。“五四”前后,出版技术的现代化带来出版方式的变化,报纸期刊的泛滥大大刺激了小说的创作与传播,迎来小说繁荣发展的时代,使得小说叙事模式发生转变。

一、“五四”前后的出版状况

(一)出版的技术变革

“某种载体(如纸张)或某种技术(如印刷)并不是出版概念必然的构成因素,出版活动所依赖的技术手段和载体是不断变化的”古代,由于出版技术相对落后,采用的主要是手工印刷,表现形式为传统书籍。而“五四”前后,随着近现代出版技术的传入,机器化大生产成为主流,使得书局、出版社在沿海向内陆逐渐兴起。

中国在鸦片战争失败后,被迫开放通商口岸,外国教会势力和外商势力陆续在这些城市创办出版社,相应的,新型出版技术和出版经营方式也随之传入,使得半机械化操作技术成为19世纪中叶文学传播的新手段。这一技术的普及极大提高了文学作品的复制能力,出版物逐渐变为石印、铅印的平装书籍,报刊。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也纷纷创办期刊、报纸等发展我们的文化。商务印书馆、文明书局、中华书局等民营出版社的成立,标志着近代出版业的形成。出版事业不断被注入新鲜的因子,编辑工作五四前后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出版业逐步商业化,几乎都采用资本主义的经营管理运作方式,分工精细。由出版技术的变革带来印刷生产效率的提高,各地文化生产物形式日渐丰富,报纸、杂志等各类读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二)出版技术催生现代文学的发生

传统出版传播的主要方式为口耳相传,近代以来出版技术的发展,使得这种古老的出版方式逐渐被报纸期刊所取代。旧的知识生产方式被打破,中国文学得到了自己的言论语境,形成了公共言语领域。

在1815年至1861年期间,全国总共出现8种中文期刊,包括马礼逊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和伍廷芳办的《中外新报》,1902年梁启超统计全国存佚报刊时列有124种。辛亥革命后报纸一时风起云涌,报刊在全国达500多家,到1921年全国已有报刊1104种,1927年达2000种之多。“五四”前后,书籍与报刊的出版可称为“空前的繁荣”,在刺激作家创作大量小说的同时,进而影响着作家的创作方式,改变着中国小说的叙述模式。再加上职业报人及职业作家的出现(如梁启超、李伯元、曾朴、沈雁冰、周氏兄弟、郑振铎等)和特定读者群体的出现,使得出版事业充分市场化,催生现代文学的发生。

二、“五四”前后出版方式对小说叙事模式的影响

从1921年到1923年,共出现了40多个文学团体,52种文学杂志;而到1925年先后成立的文学团体和刊物,不下一百余。短篇小说不用说,可以绝不夸大的说,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是以刊物为中心,这就使得小说家创作及出版时必需考虑报纸刊登这种特殊的传播模式。梁启超早在1901年尚未开始创作小说时就断言“自报章兴,吾国之文体,为之一变”。

(一)出版方式对小说叙事时间的影响

小说叙述中的时序是文本时间顺序与故事时间顺序互相比照形成的关系,常见的关系有顺序、倒叙、插叙或者交错叙述。近代小说家对传统叙事时间的突破,出现在晚清,成熟于“五四”前后,与当时出版技术的转变,以及特定时期的出版方式有着极大的关系。

传统白话小说主要采取“说书”这种特有的传播形式,使得小说家们在创作小说时就不可避免的采用说书人特有的语调。而且还要考虑到说书人与听书人之间的关系,即“说—听”——为了让观众能听得懂,小说自然就只能一环扣一环,严格按照自然时序。所以传统白话小说基本上就采用的是连贯叙述。而近代由于出版技术的现代化,报纸、杂志等出版媒介的出现使得作家与读者的关系变为“写—读”。说书人的连贯叙述已逐渐褪去,作家开始借助于回忆叙述,如晚清四大小说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87到106回叙述苟才的死以及《老残游记》第15到20回叙述老残破案,均采用倒装叙述,增强了故事节奏感和悬念,增强读者的阅读欲望。这样的例子在晚清小说中举不胜举。

“五四”小说偏重于短篇小说,固然与作家艺术修养的限制、“横断面”理论的影响,创作时间的缺乏有关。可也不能漏了报刊登载这一特定发表方式的无形牵制。1920年沈雁冰准备以短篇小说为突破口革新《小说月报》,故刊出广告:“唯以短篇为限,长篇不收。惟小说只收短篇,过一万字之长篇,请勿见惠。”可见“五四”时代报纸、杂志编辑并非轻视长篇小说,而是作家自身的艺术追求与杂志报纸这一特定出版媒介的特点促使作家更多倾向于短篇小说。所以只要考虑到“五四”小说绝大部分首先登载于报纸、期刊上,随后才结集出版,也就可以客观的理解“五四”时期短篇小说的繁荣了。在叙述时间上,小说倒叙以及交错叙述也就不是新鲜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庐隐的《丽石的日记》等日记体小说的出现,这些小说通过当事人讲述着已经发生的故事,来增强小说的结构感。而且“五四”作家的倒叙主要着眼于情绪,以情绪为结构中心,使得现代小说叙事时间实现彻底的突破。

(二)出版方式对小说叙事角度的影响

小说叙事角度就是在小说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讲述的角度。传统的叙事视角总是按人称来划分,这里参照的是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中的全知叙述、限制敘述、纯客观叙述。“五四”前后这段时期小说逐渐开始突破传统小说的全知全能的叙述模式,这固然与当时西方小说的传入以及小说家自身的努力不无关系,但这一时期的出版方式对小说叙事角度的转变同样有着重要影响。

报纸、期刊的连续登载使得披阅十载,增删无数的传统小说创作方式不在,取而代之的是“朝甫脱稿,夕即排印,十日之内,遍天下矣。”。这种书面化快速的出版传播的方式使得作品从作家到读者少了“说书人”这一中介,作家直接面对读者,使得小说叙述角度发生变化。当然,传统小说家一开始在创作小说时也有一些违背“讲故事”的叙述模式,但 “说书”的传播方式,使得作家只能遵循着说书人全知叙事的语调规则。蒲松林《聊斋》中部分有采用第三人称的限制叙述,选用故事中的人物作为叙述者,故事情节的展开以故事中人物的耳目为限。但天津评书艺人陈士和在讲述故事时嫌这种叙事碍手碍脚,不够灵活,以说书的惯例进行了全知的叙述,所以传统小说就大多都采用全知叙述。

晚清时期,随着报纸、期刊的繁荣,以及出版周期的缩短,使小说的传播方式,如上文提到的,从“说—听”转变为“写—读”,也就消除了一些说书特有的语调。读小说不同于听小说,读者可以独坐桌前,独立思考。“五四”小说之所以能把新小说家的文学革新尝试大大推进一步,初步完成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进一步强化了小说的书面化倾向,这固然与当时的出版技术的成熟这一客观原因密不可分。“五四”小说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心理化和诗化”的倾向,作家们注意人物感受、联想、梦境、幻觉乃至“潜意识”追求小说的“情调”、“诗趣”和“意境”,将作者与叙述者剥离,来营造一种特定的讽刺效果,或者提供与以前不同的视角,以便读者可以有更多的审阅空间。所以说“五四”时期的小说创作对象不再是仅仅凭借“听书”来理解小说内容,而是依靠自己的阅读经验来仔细阅读并进行精神交流的“读书”。而这一切都是在出版媒介如报纸、期刊、书籍发展成熟的前提下才能够实现的。

(三)出版方式对小说叙事结构的影响

中国传统小说历来基本上都是以情节为中心进行创作,因为考虑到上述提到的说书人的传播立场,而且由于我国传统小说地位低下,仅被当作茶余饭后的消遣娱乐,也就决定了小说叙述模式的单一。而近现代以来随着出版技术的传入,大量期刊报纸的出版以及特定的方式对这一时期小说叙述结构所产生的影响。

章回小说是传统小说最流行的形式,可章回小说脱不掉说书人外衣,作家只能以说书人的口吻连贯讲述以情节为中心的故事。晚清时期才逐渐开始把小说受众定为“读者”。“写-读”这一出版方式也使得小说创作容纳更多技巧,所以小说也不一定非以情节为结构中心不可了。书面化这一出版传播的方式无疑为中国小说叙述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在“五四”时期,小说发展已初具规模,小说家也已经自觉认识到小说可以容纳不同的创作方法。一方面受外国小说叙事模式的影响,作家们纷纷效仿以性格为中心的小说创作模式。正如沈雁冰所说“最近因为人物的心理描写趋势很强,且有以为一篇小说的结构乃不足注意者,牺牲了动作的描写而移以注意于人物心理变化的描写”但另一方面,也是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出版方式的关系。试想,如果没有报纸、期刊、书籍的大量直接出版传播,上述以情绪化为中心的小说创作何以被读者接受,而传统的“说书人”又何以能讲述出来精彩的说书氛围。出版技术的改进带来书面化的小说创作方式,与掩卷沉思的读者阅读方式,才使得情绪为中心的小说创作方式取代以情节为中心,从而实现了小说现代化的成功转型。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已经深刻体会到了“五四”前后出版技术的变革以及报纸杂志的繁荣,对这一时期小说发展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尤其对小说叙述时间、叙述角度及叙述结构发生的变化,使得小说叙述模式逐步走向现代化。当然也不可避免的出现过一些不好的影响,比如快速的出版周期使得作家不能像传统小说作家一样呕心沥血的倾注于自己创作的小说,而往往是“朝出稿而夕印行”,作品也过多的迎合与读者,忽视了其质量的高低。

纵观中国近现代小说的发生发展,技术变革带动小说传播方式向现代化变革。首先大量报纸期刊的印刷,为小说提供了得以展开的现实传播渠道以及赖以生存的社会公共场域。更为客观的是,随着报纸期刊等文学媒介的不断涌现,市民读者群,职业作家一起构成了现代中国小说的整体景观。再者,出版技术的变革不仅仅只影响小说的外在传播,还深刻影响着小说的内部叙述模式。

参考文献

[1]蒋晓丽. 中国近代大众传媒与文学言述样式的演进[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1

[2]仝冠军,乔先彪.新技术与出版业的未来[J].出版广角.2007:12

[3]张霞. 出版与近代文学现代化的发生[D].复旦大学,2011.

[4]孙晶,付兰梅. 晚清以降中国文学与大众传媒之互动关系[J]. 名作欣赏. 2010:12

[5]戈公振.中国报学史[M].三联书店.1995:178

[6]姜维枫.程小青与《霍桑探案》研究[J].2003

[7]最近文艺出版物编目,星海(上)[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

[8] 康鑫.张恨水与国民文学的雅俗之辨[J].2012

[9] 矛盾.新中国文学大系[M].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

[10] 汪敬熙.为什么中国今日没有好小说出现[J].小说月报,1922.13(3)

[11] 小说月报征文广告[J].小说月报,1920.11(1)

[12] 解弢.小说话[M].中华书局.1919:116

[13] 人物的研究[J].小说月报,1925.16(3)

猜你喜欢

五四
“五四”前后的罗家伦与顾颉刚
论五四反传统与当下提倡传统文化的关系
“五四”前夕的鲁迅
“五四”时期蔡元培爱国思想的启蒙与影响
对“五四”造成传统文化断裂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