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捕捉动态资源,用细节铸造精彩

2019-09-10徐雅婷

当代家庭教育 2019年32期

徐雅婷

摘 要: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教学常常会在师生、生生对话的过程中动态性生成很多细节,如果不能有效及时地捕捉,就会造成课堂教学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教师要能够密切关注孩子在课堂中的表现,合理地运用动态性生成资源,引领学生的生命意识朝着更高境界的道德层面引领。本文提出要关注生活之源,在捕捉细节中真实体验;遵从生本之心,在捕捉细节中焕发真情;关照儿童之难,在捕捉细节中弥补盲点。

关键词:生活之源;生本之心;儿童之难;动态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32-0028-01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关乎学生品质形成和生命发展的综合性课程,以提升德育实效性为愿景。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教学常常会在师生、生生对话的过程中动态性生成很多细节,如果不能有效及时地捕捉,就会造成课堂教学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教师要能够密切关注孩子在课堂中的表现,合理地运用动态性生成资源,引领学生的生命意识朝着更高境界的道德层面引领。

1.关注生活之源,在捕捉细节中真实体验

道德与法治源自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儿童在现实生活中的状态和经验是实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基础。只有真正地厘清生活中的儿童、儿童中的生活,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才能展现出以人为本的特质,依照儿童在生活中的体验和认知规律来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设计,才能确立道德与法治立德树人的根本性任务。

例如,教学低年级《讲文明 有礼貌》这课内容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关注教材的同时,有学生相机提出生活中遇到的同伴之间互不相让、意气用事等情况,这些内容虽然在教材中并没有作为重点呈现出来,但学生能够从教材内容出发,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将生动的案例揭示出来,并与同伴、与老师进行交流探讨,这正是对学生内心认知和言行进行矫正的极好契机。教师就需要站立在儿童的视角考量问题,并认识到这样的现象其实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紧扣这一动态性生成的细节,教师则引导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矛盾进行反思性关注,让学生认识到其实这些现象完全是可以在生活中化解的,只要每个人都能怀有宽容之心,就能在生活中拥有更多的快乐。为此,教师还专门从生活中举出一个例子,并组织学生说说:如果这是你遇到的情况,你会怎么处理?让学生在交流分享、交流实践的过程中学会处理生活中的这些矛盾。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正是紧扣学生在课堂生活中动态生成的资源,用自己的感知与体验来探究社会,才能将道德养成真正落实到生活当中,这远比教师生硬地抓住教材进行道德说教或者灌输,效果要好几倍。

2.遵从生本之心,在捕捉细节中焕发真情

所谓儿童本心,就应该是兒童自身所想要表达的内在心愿。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放下自己师道尊严的架子,蹲下身子来看孩子,聆听学生内在的声音,真正走进学生内在的心灵意识,并鼓励孩子多说真话、多抒真情,能够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促进道德体系的自主性构建。

例如,教学《父母的难处》时,当学生随着教材的内容了解到父母在家庭中的难处时,有不少学生表示能够理解,此时也有少部分学生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一个孩子在发言中表示,现在很多父母只知道从自己的角度考虑,从来没有真正理解我们,其实我们也需要。正所“一石激起千层浪”,刚刚还表示能够理解的孩子,似乎被这位发言的同学激活了,他们纷纷发出了声援。面对这样的情况,如果教师一味地“拨乱反正”,强行将学生的内在意识搅乱的话,势必会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为此,教师敏锐地意识到学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实并没有能够真正换位思考。这一动态生成的细节,暴露出孩子认知问题的视角是有失偏颇的。为此,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并相机进行了角色体验:假如你是父母,你会怎么办?然后,教师相机扮演学生,教师再现孩子的思维方式,让扮演父母的学生无计可施。此时,他们深切的认识到其实孩子与父母之间出现了一些认知上的偏差,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不能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这一案例中,教师对学生情感道德层面上的认知没有采取打击政策,而是遵从学生内心,通过情感的激发和角色的转变,促进了学生内在道德和情感的认知体验,真正为学生核心能力地发展奠基。

3.关照儿童之难,在捕捉细节中弥补盲点

由于学生认知能力有限,他们对于很多事物的认知往往并不能达成较高的境界,这对于多数孩子来说就具有一定的认知难度,这些难点就会在课堂教学中暴露出来。课堂教学的本身价值就在于引领学生核心素养地巧妙发展,教师就需要针对课堂实践中暴露出来的盲点进行巧妙地点拨与引领,有效地弥补学生内在的体系。

比如,教学《我来做市长》一文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置了“竞选市长施政演说”的情境,并要求学生针对自己的理解在演说中表明自己的规划,但多数学生对这样的要求面面相觑,他们表示自己对市长的工作根本不了解。此时,教师就不能一味地硬性要求学生,而是从学生内在盲点出发,及时拓展相关的材料,并关注学生内在的认知体验,通过文字资料和视频介绍,让学生对市长的工作和职责有所了解,并鼓励学生从某一个方面入手,选择自己在生活中最想尝试的一个方面来参加竞选演讲。

这样一来,学生就有了明确的认知和方向,教师正是在捕捉了课堂教学中动态性生成的细节,通过艺术化手段,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内在认知素养地不断发展与提升,取得了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

作为课堂教学中的点拨者和引领者,教师在面对学生动态性生成资源时,本着尊重生活、尊重学生的原则,就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