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困型"后进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策略
2019-09-10商雪梅
商雪梅
摘 要:“学困型”后进生是指单在学习成绩方面暂时性的落后其他同学的学生。当前,小学阶段的“学困型”后进生在每一个班级里普遍存在,一般表现特征为:自律性差、学习成绩跟不上讲课进度、对作业不认真完成等。后进生的产生有多种原因,小学阶段的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对“学困型”后进生进行转化,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阶段;“学困型”后进生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32-0020-01
在小学阶段,“学困型”后进生有该群体自身发展的个性特征,同时还具有一般学生的共性,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在小学阶段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本文就小学阶段的“学困型”后进生的产生原因做浅层次的分析,并尝试性的提出转化“学困型”后进生的对策,以实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标要求,从而完成小学阶段的教学任务。
1.小学学困型后进生的成因
(1)学生因素
小学阶段的学生一般存在学习经验较差、知识薄弱、学习能力不强等薄弱点,而对于“学困型”后进生,最突出的特点是意志力弱。后进生产生的原因大都是遇到问题就退缩,没有积极解决问题的动力和信心,一旦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开始推诿,各种问题持续叠加,最终形成学习困难的恶性循环。“学困型”后进生的学习方法相对而言比较落后,对知识理解不透彻,经常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应付考试,忽略了知识的内化和情感技能的进步。
(2)家长因素
当前,生养孩子的成本和子女的教育成本日益提高,导致小学阶段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对孩子的教育上也是出现了两种极端,一种是对孩子非常的溺爱,事事顺着孩子,让孩子无法自立,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差,另一种是对孩子严格要求,甚至出现打骂等教育,导致孩子缺乏自信心,内心叛逆情绪强烈。在这两种极端的家庭教育环境下,容易产生“学困型”后进生,让孩子无法融入小学阶段的教学环境,成绩跟不上其他同学,从而缺乏自信心和上进心,导致后进生问题层出不穷,在整个小学教育阶段无法彻底解决。
(3)教师原因
教师这一角色在后进生的问题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小学阶段的启蒙教育起着奠定小学生语言和能力基础的作用,教师的教育素养影响着小学阶段的教学质量。当前的师资队伍质量薄弱,因为小学教师招聘时一般不能使专业与实际教学学科匹配,多数小学教师的专业与所教的学科不匹配,专业能力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教学基础没法满足教学水平的要求,并且小学教师的在职培训缺乏,教学方法老套,没有学习新课改对新时代教师灌输的新理念。小学阶段存在部分教师歧视“学困型”后进生,造成学生巨大的心理伤害,造成紧张的师生关系。
2.小学"学困型"后进生转化策略
(1)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师应发挥课堂教学的“指挥官”的作用,在活动中应积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教师应秉承“激励教学”原则,多鼓励表扬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积极向上的教师引导,尽量减少对后进生的批评。在课堂的问题设置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设置问题的难易程度,对学生多使用“你真棒”、“做得好”等表扬词语,激发后进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后进生,教师应引导班级内平等的学习氛围,不能因后进生学习差而忽略学生的学习,应创设尖子生对后进生的帮扶环境,加强学生之间的团结互助,凝聚班集体的力量,从而创设良好的班级学习环境,实现后进生的转化。
(2)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常言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具有终身性、启蒙性、潜移默化性等特征,足以看出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教师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的重要沟通桥梁,应发挥及时的沟通指导作用,可以通过家访、电话、家长会等多种多样的沟通方式,及时与后进生的家长探讨转化后进生的方式,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高后进生的学习水平。在后进生转化工作中,教师应该以心理疏导工作为主,少给家长告状,多引导后进生和孩子家长,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积极争取家长的支持与合作,帮助后进生家庭树立促进后进生转化的家庭教育观念。
(3)改善学校教育方法
素质教育带来的教学改革要求学校摒弃掉应试教育的以升学为目的的教学目的,促进小学阶段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针对后进生的转化问题,学校应挖掘后进生的闪光点,培养后进生的爱好和特长,让后进生能够在学习之外的其他方面实现发展和优化。同时,学校方面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微课、慕课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实施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升华。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后进生转化工作应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和针对性,促进后进生积极参加班级活动,激发后进生的全面素质的培养。学校教师还应加强自身的教师素养,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积极学习新技术,改善教学方法,最终实现转化后进生的教学目的。
“学困型”后进生的存在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与学生、教师、家长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应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的三方合力,保证后进生转化工作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小学阶段的“学困型”后進生转化工作,教师应担起责任,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的参与度,与全体学生建立健康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从而促进包括“学困型”后进生在内的全体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健.浅谈小学数学后进生成因及其转化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7):218-218
[2]王荣琴.后进生学习困难的心理原因及其转化策略[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03):42-43
[3]王杰.浅谈农村小学数学后进生的原因及转化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0(02):22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