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夕阳叙事”不应缺席荧屏

2019-09-10张桢希

文萃报·周五版 2019年38期
关键词:新世界花样缺席

张桢希

最近,两档聚焦老年生活的国产综艺节目看点频出,也引发业内对这一题材的关注与探讨:《花样新世界》让老年人“触电”年轻人喜爱的短视频,新老文化的碰撞与对话形成趣味看点;被戏称为“成年版《爸爸去哪儿》”的《一路成年》,让子女带着步入老年的父亲远行,代际差异与血浓于水的复杂况味格外真挚。

在业内人士看来,影视剧着重展现更受市场认同的青春活力固然没错,但作为生命中重要一环的中老年时期不应缺席。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周星认为,直面衰老背后的坦然与挣扎、牺牲与获得,能帮助年轻人敢于正视年华流逝——“夕阳叙事”本是不应缺席的生命教育课。

在《花样新世界》与《一路成年》中,老年人的形象多多少少有些颠覆。与传统意义上坐稳主位、掌控决定权的“大家长”不同,节目中的老人们展露出“稚气”“无助”的一面,也会在学习与生活的顿悟中成长,他们同样渴望着与生命中各种新鲜体验拥抱对话。

随着《一路成年》的热播,57歲的演员徐锦江(见上左图),因颠覆了观众对传统老父亲的定义,登上热搜。节目中的他“有点作”:因为儿子没给自己准备早餐便出门,内心很失落;一个人在家用电脑,订外卖也都要儿子“远程操作”搞定。这样的表现让网友一边感叹“父亲倒更像个长不大的孩子”,一边又忍不住联想到自己家中玩不转网络设备的老父老母。

徐锦江的故事真实再现了为人父母也需不断成长的心路历程,以及老年父母与孩子家庭“地位”互换后的心理落差。《花样新世界》则呈现出当下中老年人面对科技壁垒的些许无奈与无助,以及内心对新事物的好奇与渴望。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60岁以上的网民仅占比6.6%。不少老年人表示,新技术能便利生活,很想学,但面对自己的反复询问,子女往往会显得不耐烦。节目中,青年人带父母“触网”,并成为“网红”的小案例,则为代际交流提供了有益范本。

两部作品的热播,以及节目里中老年“网红”的频出,引发一重思考:为何“老年题材”佳作近年并不多见?在学者看来,这主要与题材的商业局限度与创作难度有关。如今影视剧的审美与播出都在向网络偏移,青年人是绝对的消费主力,而老年人的生活很难让年轻人产生共鸣。

的确,在近年的影视剧市场中,中老年形象多以功能性配角登场。即便是《我的前半生》中让观众津津乐道的“上海丈母娘”形象代表“薛甄珠”,让观众啧啧称道的也多是夸张戏谑的人物外在形象,符号化、脸谱化的角色,难见其内心的立体丰盈。

展现老年生活的“夕阳叙事”,完全拥有足以撬动市场的丰富性与细腻感。国内外这类题材的成功案例也不少。意大利影片《爱在记忆消逝前》用浪漫氛围化解了疾病与衰老,一对患重病的老夫妻开着老旧房车一路旅行,在回顾过往人生的过程中与命运达成和解。韩国影片《诗》从66岁女性的学诗写诗之旅展开(见上右图),在诗意的个人体验中探讨文学艺术的本质。而近日上映的国产片《送我上青云》中,女主角的母亲也收获了不少认同——她一度在家庭生活中迷失自我,面对丈夫的背叛、女儿的叛逆,年过半百的她开启了趔趔趄趄的自我求索之旅。

由此可见,“老年题材”并不是商业的禁区、网络审美的雷区,这一领域的创新与拓展,大有可为。

(摘自《文汇报》9.6)

猜你喜欢

新世界花样缺席
Class in America
神话新世界
花样人生
“P”出个新世界
缺席的蝙蝠
花样美式
当爱情缺席的时候
数字猎人
花样折纸
花样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