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西方教育隐喻的历史发展

2019-09-10贾玉娟张晶晶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19年33期

贾玉娟 张晶晶

摘要:西方教育理论蕴含着丰富的教学隐喻,展现了教育的人文属性。 历史上的西方思想家和教育家分别用自然隐喻、生活隐喻和学科隐喻表达他们对教育的理解和看法,反映了人类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拓宽了人们对教育概念的认知。同时,应该看到某一个教育隐喻仅仅反映教育思想的某一个方面而存在的局限性。

关键词:教育隐喻;自然隐喻;生活隐喻;学科隐喻

一、       引言

教学通常被看作科学的、严谨的事物,包含概念和逻辑,似乎枯燥无味。教学隐喻通常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的熟悉事物来类比教育和教学这样抽象的事物,为之增添了形象性和情感性,显示了教育的人文属性。历史上,中外教育家的教育理论往往蕴含教学隐喻,比如柏拉图的“洞穴”隐喻,夸美纽斯的“种子”隐喻,杜威的“生长”隐喻等等。可见,教育隐喻自古存在,且影响深远。

二、       教育隐喻综述

现有的关于教育本体的隐喻研究并不多。Cortazzi &Jin(1999)对教学和语言的隐喻做出了描述性研究,进行跨文化对比研究,并对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教育隐喻进行了文化解读。Jin&Cortazzi(2008)进一步对中国文化中教育者的形象、学习和提问等进行分析,关注汉语中教和学的隐喻,并与其他国家文化进行了对比。两位学者的研究以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教育隐喻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了教育隐喻的各种用法,并进行跨文化对比研究。

国内关注教育本体隐喻的研究较少。高维(2010)从教育学背景出发,梳理了自古至今中国和西方教育理念中的教育隐喻,发现教学理论中的教学隐喻演变轨迹及其原因。陶玫(2017)聚焦英汉两种语言文化背景下教育隐喻的共性和差异性,并认为差异的原因在于具体认知模型和文化模型的不同。

三、       西方教学隐喻的历史发展

自古以来,西方教育学家们善于利用自然和生活中的事物来描述教育这个抽象概念。这些隐喻反映了人们当时的生活状态,更表达了他们当时对教育的思考和看法。用隐喻的方式去描述教育,能够表达教育概念中不被人察觉的特征和属性。因此,研究西方教学隐喻可以促进人们对教育的思考。

从隐喻的来源看,教育隐喻可以分为自然隐喻、生活隐喻和学科隐喻。自然隐喻是以自然界的动植物生长和其它自然事物的特点来类比教学的隐喻;生活隐喻是用生活中的事物来类比教学的隐喻;而学科隐喻是指用其他学科的概念和理论来理解教育的隐喻。

西方思想家常用隐喻的方式提出自己对教育的理解。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用洞穴隐喻来描述受教育的人和没有受教育的人的区别。没有受教育的人只能看到洞穴外的火光投射到墙壁上的阴影,无法看到事物本身;而受过教育的人可以转身去直面事物本身。昆体良用“无言的蜜蜂从各种各样的花卉和汁液中酿蜜”来比喻人的雄辩才能也需要多种学科的滋养。近代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用到不同的隐喻,包括“种子”、“树木”、“阳光”、“雨露”、“果实”、“四季”等等。其中,“種子隐喻”是这些隐喻的根隐喻。卢梭也是“自然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他说过“(人)必须把人像练马场的马那样训练;必须把人像花园中的树木那样,照他喜欢的样子弄得歪歪扭扭”。在思想家看来,受教育的人就像自然界的动物和植物一样具有生命力,受到外界影响,需要成长,可能因此变得更好。这构成了自然隐喻的基础。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可以称为“产婆术”。这源于他的母亲是一名接生婆,他小时候经常随母亲一起为产妇接生。他认为,教育就像帮助产妇接生一样去帮助他人获取知识。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认知就像一本空白的书,或者什么都没写的白板。杜威用生长隐喻表达他的教育教学哲学,还用弹钢琴来类比教学,强调其秩序性的获得。可见,思想家可能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常识来理解和分析教育这个抽象概念。

后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家多尔认为,研究其他学科,要隐喻性地而不是字面上地抽取那些具有教育学意义的观点和理想,并因此提出自组织理论。而自组织是模糊数学和一种化学反应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借鉴数学、生物和化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来研究和讨论教育学中的概念和问题,就是学科隐喻。

四、       结语

以上的自然隐喻和生活隐喻可以称为非学科隐喻,和学科隐喻相对应。最初,人们用自然界中的生命概念和人类社会中的事物和常识来试图解释教育这个抽象概念。随着历史变迁和科学发展,教育家借鉴其他学科的结构和内涵,描绘教育深层次的特性。这个过程,反映了人类科学和其他学科的发展,也拓宽了人们对教育概念的认知。

历史上,思想家和教育家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表达教育这个抽象概念。一方面,这些隐喻抓住了教育的某个主要特征,化繁为简,力图展现教育的本质。这些隐喻包含着形象性、生动性和情感性,使人们易于理解和接受对教育的理解。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看到,某一个教育隐喻仅仅能够反映教育思想的某一个方面,而不能代表教育的全貌。这也是隐喻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高维.教学理论中的教学隐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0.

[2]陶玫.英汉教育隐喻的文化认知研究[J].外语研究,2017(4): 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