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人文精神视角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2019-09-10陆丽娟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19年33期
关键词:教育目标人文精神语文课堂

陆丽娟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将语文课程定位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要在语文教学中完成培养中小学生人文精神这一目标,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正确理解人文,并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人文精神 语文课堂 教育目标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材思想性强,人文内涵丰富。可谓文质兼美。课文的编排重视体现人文性,渗透人文精神,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课程中的人文精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是通过语言的学习来实现的。小学语文是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一门学科,理应承担促进人的发展,弘扬人文精神的责任。那么,丰富的人文精神该如何挖掘与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之中?这是小学语文教师值得深思、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就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关注教材,从教材中挖掘人文精神

新课改后的小学语文教材,给我们展现了一个色彩缤纷的精美世界,教材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人文关怀,这就为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提供了可能性和便利性。每一篇文章,都是一枚瑰丽的珠宝。所以,我在教学中充分依据教材,挖掘课文中蕴涵的情感教育资源,帮助学生领会作者表达的爱憎情感和内心细腻的感受,从中体会到坚强、乐观和勇敢,以此培养学生的理智感、道德感和审美感。作为教材语文课文必定含有深刻的人文内涵。有的课文其人文内涵是显而易见的,如《我们爱你啊,中国》《郑成功》《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等,显然是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爱如茉莉》《爱之链》是启发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去爱;而大多数课文其人文内涵是隐性的,如《狼和鹿》,像这样的一些课文,我们可以深刻地挖掘一下其中的人文内涵,可以设计“鹿的自述”活动,启发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就是从教材对人文精神的挖掘中使学生学会关爱别人,关注自然,关注自身道德的完善。

二、关爱学生,从关爱中体现人文精神

班里有个比较特殊的小女生,因为一个寒假和妈妈骑摩托摔伤了左踝,加上后期康复没有做好,走路有些颠跛,随着年龄的增加,走路瘸拐的越发明显。下课了、体育课上,别人都在跑跳,她只能在一旁观望。自己的这一状况让她变得自卑起来。平日里,我总是小心翼翼地保护她的自尊心,让班里的同学不能嘲笑她,要多帮助她。因为她走路不方便,总是要比别的同学慢一些,我还特地偷偷安排了几个女生走路的时候和她作伴。当我们上到课文《海伦·凯勒》的时候,我利用学科渗透的方法对孩子们进行心理教育,让他们学习海伦那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我看到她很受启发。果然,在课后,她递给我了一张小纸条,上面写道:“对于双目失明的海伦·凯勒来说,沙利文老师是她的眼睛;而对于我来说,亲爱的老师,您是我的翅膀,带我遨游在知识的海洋。我以后会加倍努力,成为像海伦那样勇敢坚强的人。”从那以后,小姑娘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整个人都散发出自信的光芒,这让我特别欣慰。

三、回归生活,在生活中体现人文素养

“语言文字”是人类生活、生产实践的产物。社会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活水源头。实践性是语文的根本特性。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广泛参加语文实践。人文精神既然是语文的基本属性,当然培养人文精神也就不能离开实践。既然人文精神与语文都有实践性,人文精神与其他语文素养同步提高,语文教学必须打破课内外壁垒,拓展语文学习空间,充分利用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加强自我体验,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要使“人文性”落到实处,必须回归到生活,回归到学生的亲历体验。因为,任何一种设想,只有与学生的思维、情感、实践直接碰撞,这种设想才有可能成为现实,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的活力;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总之,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并不缺乏人文精神,应当说,为了”应试”得分而急功近利,是语文教学沦为一种单纯的知识传授,丢弃了它应有的人文内涵。《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语文的”人文性”被首次提到重要地位,在新课程理念下,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并和谐地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成倍提高,也使学生在学习中陶冶了自己的情操,净化自己的心灵,使学生通过学习真正学会做人,学会生活,让人文精神名正言顺的回归语文教学,重新焕发它的光彩。我相信经我们当代教师的不懈努力,在教学实践中一定会更好的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更好的实现语文课程的教育目标。

参考书目:

1、韦志成《语文课程教育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

2、熊開明《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猜你喜欢

教育目标人文精神语文课堂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论教育目标如何契合社会需要
高职教育中课程设置若干问题的思考
教育目标多元化与基础英语教育改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