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视角下《黄帝内经·素问》汉日翻译策略研究
2019-09-10王坤丽金春丽
王坤丽 金春丽
摘要:中医典籍向日本的跨文化传播离不开高度精准的翻译,《黄帝内经·素问》包含了丰富的中医文化知识,翻译过程中必须重视文化影响因素。本文选取石田秀石和小曾户丈夫的《黄帝内经·素问》两个日译本,从中选取代表性实例,通过比较分析,探索出合适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文化传播;黄帝内经·素问;日译策略
1、翻译与跨文化传播
翻译的本质在于符号互动,反映着人的符号存在方式。语言翻译的功能是符号转换,就是把一种语言符号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符号,在语际交流中发挥着桥梁的作用。翻译既是沟通语言的桥梁,就必然与两种语言及其所属的文化打交道,而语言本身与文化密不可分,因此,翻译既是语言的传通,又是文化的交融[1]。文化与传播互为存在的条件,翻译具有文化和传播的双重性质,翻译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传播活动。翻译不仅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行为,也是一种跨文化的传播过程和交流活动。人类自有文化开始就有传播在进行,传播促进文化发展,异语文化之间的传播属于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传播,必须通过翻译才能够实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翻译就没有异语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与发展[2]。
2、《黄帝内经·素问》汉日翻译策略探讨
中医日译尤其是中医典籍的日译,主要是在日本进行的。中医典籍的日译受到日本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笔者从数个版本中选取由专攻中国思想史·科学史的日本文学博士石田秀实监译的《黄帝内経素問》[3]和具有医学背景的小曾户丈夫编著的《素問新釈》[4]两个日译版本,从中选取代表例证展开分析研究,力求探索出适合中医典籍日译的策略。
2.1深諳中医文化背景,准确传达文化内涵
中医典籍用语特殊,尤其是一些文化负载词包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前要对中医文化背景及语言特点有深刻的了解,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展开翻译。
例1: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阴阳别论篇第七)
石田译:一般的に胃腸に病があれば、心脾に影響しやすく、患者は往々にして症状を隠して人に告げがたい状況があります。女子であれば月経不調になったり、甚だしいときは経閉にまでなってしまうことがあります。病気が長引いて伝変すると、身体が徐々に痩せてきて「風消」となったり、また呼吸短促、気息上逆して「息賁」となります。そうなれば治療することはできません。
小曽戸译:陽明経の異常が、心と脾の二つの臓に影響を及ぼした結果、病になりますと、男子は射精が困難となり、特に女性は月経がとどこおってきます。更にこじれますと、熱のために体液が減少して体が痩せてくる病となったり、喘息のような病になったりする。ここまでこじらせてしまったのではもう治すことができません。それは死病であります。
此句中的“二阳、隐曲、风消、息贲”皆为中医专业术语,日语中并没有与其直接对应的词汇,因此,两位译者在日译时,都采取了意译的方法,即对这些词进行适度解释的方法来展开翻译。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对“隐曲”进行意译时,石田秀石采取的是“症状を隠して人に告げがたい状況(隐藏症状难以告知外人)”,而小曾户丈夫则用“男子は射精が困難となり(男子射精困难)”进行意译,显而易见,这两种翻译在意义上是有巨大差别的,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中国学者对“隐曲”一词的解析意见并未完全统一,两位译者只是选取了不同学派对“隐曲”一词的不同解释进行了意译。由此可见,在日译过程中,译者对原文化的不同理解也会对译本造成深刻影响。
例2: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瘛疭,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石田译:太陽経の脈気が尽きるときには、病人の両眼は上向きとなり、身体はそりかえり、手足は痙攣を起こし、顔色は白く、絶汗を出します。絶汗が一たび出ると、死亡します。注釈:絶汗――王氷の注釈によって、「绝汗」とは、汗がにわかに出てしかも流れず、たちまちまた乾くものをいう。思うに気がまさに絶えようとするときは、汗が珠のように出て、身体に付いたまま流れない。気が散じれば油のような汗が出て、喘して止まらなくなる。これらはみな死症であるため、「絶汗」と称する。
小曽戸译:太陽経の脈気が尽きたときは、目を吊り上げ、そっくりかえって痙攣を起こし、顔色は蒼白となって悶絶し最後には脂汗が出ます。脂汗が出るようになると死亡します。
“绝汗”一词也是中医术语用语,指病情危重,正气衰弱、阳气欲脱时,汗淋漓不止的样子,在日语中并没有在意义上完全与之对等的词汇,但是,如果把“绝汗”拆开来看,“绝”和“汗”两字在日语中都是存在的,因此,石田秀石在日译时采用直译方法,直接译为“絶汗”,但是他又考虑到了译文信息接受者的的文化背景和接受能力而辅以注释。而小曾户丈夫则直接意义为“脂汗”,且没有任何的注释,但是,日语中的“脂汗”指的是在紧张或痛苦的时候大汗淋漓,在意义上与中医的“绝汗”还是有一点微妙的不同。
2.2适度文化补偿,加深译文信息接受者理解
《黄帝内经·素问》中包含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而文化的翻译是非常艰难的一项工程,要求译者在了解原文化的基础上,在翻译时进行正确的文化补偿,以加深译文信息接受者对中医文化的理解,有效促进中医文化的传播。
例3: 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金匮真言论篇)
石田译:自然界の気候には、八風の異常があり、人体の経脈には、五風の病変があるとは、どういうことであろうか。
小曾户译: 天に八風があり、経に五風がある、ということを聞いているが、どんなことかな。
日语国语辞典大辞泉中对“天”的解释是:1、地上を覆って高く広がる無限の空間。即汉语中说的“天空”的意思。2、天地·万物の支配者。また、天地·万物を支配する理法。相当于汉语中常说的“天理”、“天道”。由此可以看出,日语中“天”的意思与汉语中“天”的意思基本上是一致的。对比一下石田和小曾户的翻译,石田对“天”加以推敲将其译为“自然界の気候”,而小曾户直接译为“天”,很显然石田对其进行了文化补充,更加易于日语读者消化,而小曾户的文化缺失的翻译则稍显生硬,令读者难以理解。同样,石田对“八风”、“经”、“五风”都进行了适度的文化补偿,易于日语读者接受的同时也传播了中医文化。
2.3重视修辞手法,促进文化传播
《黄帝内经·素问》做为一部重要的中医典籍,用语高度概括,修辞手法的使用在中医语言中十分普遍,汤思敏就曾指出隐喻是中医语言非常普遍的现象,中医语言的病因、病症、治疗、用药等术语中存在许多隐喻[5],李照国也对中医语言特性分别从比喻( 明喻、暗喻、借喻) 、对比、比拟、等十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以大量实例进行分析比较,内容详实[6]。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在日语体系中难以找到对应表达方式,对翻译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3、结语
《黄帝内经·素问》内容带有浓厚的文化特色。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翻译不单纯是语言的转换,更重要的是文化的传播。因此中医典籍的翻译是中医文化向世界传播的重要纽带。在翻译《黄帝内经·素问》时,需要熟知典籍中语言的文化背景,研究所要表达的真正文化内涵,再适当进行文化补充,并要注重富含文化意义的修辞手段的使用,只有这样,才能将中医的文化内涵完整、真实地表达出来,为中医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麻争旗.翻译与跨文化传播[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6:52-56.
[2]刘明东,何晓斓.翻译对跨文化传播的影响[J].外语学刊,2011,2:120-123.
[3]石田秀実,白杉悦雄.皇帝内経·霊枢-現代語訳[M].东京:東洋学術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