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2019-09-10黄颖
黄颖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是训练、激发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是实现课堂互动的重要手段,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具有其它教学方法无法替代的作用。有效的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本文就课堂提问的一些案例进行探讨,反思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的办法。
情景描述:
案例一:教师在教学《少年闰土》第16小节时问学生:“同学们,‘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是什么意思?”,学生无从下口,个个一脸茫然。教师微笑着启发道:你们可以想象自己就在這样的院子里,会看到什么?“教师的这一启发还真有效。这不,有两个学生举手了。教师喜出望外,立即叫他们回答。一学生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院子里看到的天空不大。”另一个学生说:“院子里可看的东西太少,除了高墙,就是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教师听了直摇头:“不是这个意思,大家再想想。”可是再也无人举手了,教师只好自己公布答案。
案例二:《赵州桥》一文快学完时,老师想让学生再深入体会一下建桥工人的艰辛,并感受他们坚强的意志和不怕困不怕苦的精神。
师:看到这样一座造型独特、坚固美观的赵州桥,你觉得建桥工人厉害不厉害?
生:厉害。
师:你们佩服不佩服他们?
生:是。
师:赵州桥是不是体现了他们顽强的毅力?这座桥是不是凝结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汗水和智慧?我们是不是应该他们学习些什么?
生:是。
案例三:《白鹅》一课,老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是这样进行的:
师:刚才我们已经体会到,白鹅是一种高傲的动物,请再读一读第一、第三自然段,看白鹅还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自己读一读。
师:想好了,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生:我觉得白鹅非常“凶”。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生:这是我的地盘,快走开!
生:我觉得白鹅很霸道,但是也可爱、天真。
师:所以,养鹅也能看守门户。学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白鹅的勇敢高傲,但是学课文不能只从字面上去理解,还要从字里行间体会感情。作者表面上在写白鹅的高傲勇敢,实际上是在夸白鹅勇敢尽职。
师:谁能带着感情来读一读。
生:好一个高傲的白鹅!
两生再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老师有一个建议,速度慢一点,我们的感情才能更好地表达出来。
生再齐读。(可惜读来读去,始终不尽如人意。)
综观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不少教师虽然也知道精心设问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但到底在何处设问,如何设问,心中并没有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难度过大。不少教师过高估计了学生的能力,所提问题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生活实际距离太大,学生无能为力。“桃子”挂得太高,学生摘不到。就像 “四角天空”那一问。
其二,缺乏力度。教师没有正确解读文本,没有挖掘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就无法深入思考理解教材了。如《赵州桥》一课教学,一问一答中学生没有走进文本,没有去感悟、理解文本的内涵。
其三,情感缺失。钟嵘在《诗品》中说“情动而辞发”。案例三的课堂让人感到非常“匆忙”,在引导学生体会“白鹅的高傲勇敢、尽职尽责”时可谓急于求成。当学生的回答不能够达到预设时,教师便为之代劳了。情不动,学生只能茫然,不知所措了。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通过“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精心设计,巧妙引导则是有效的方法之一。提高是引领学生解读文本的“钥匙”,好的提问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如何提高“问”的质量呢?
一、问题的有效性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素质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英国教育家威廉雅斯也曾说:“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好的教师讲解,优异的教师示范,伟大的教师启发。”这些话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是何等重要。
如著名特级教师王菘舟 《一夜的工作》的起始环节:
师导入:1998年3月5日,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那一年,有一位叫宋小明的诗人,怀着对周总理的无限崇敬和爱戴,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教师满怀激情地朗读《你是这样的人》)然后发问:
诗人为什么写下这样的诗?是总理的什么让他有了这样的激情书写?让我们走进周总理的《一夜的工作》。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周总理的这一夜究竟是怎样的一夜,请用一个词来表达你对这一夜的感受和理解。
这里,王菘舟老师在课始,把宋小明写的《你是这样的人》通过课件展示,感情诵读,传达给学生,通过王老师渲染式的“告诉”,正所谓“情动而辞发”。然后把老师问题一提:诗人为什么写下这样的诗?是总理的什么让他有了这样的激情书写?让我们走进周总理的《一夜的工作》。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周总理的这一夜究竟是怎样的一夜,请用一个词来表达你对这一夜的感受和理解。“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提问的适时性
有限的教学时间要求教师教学语言少而精。子曰:“不愤不启,不徘不发。” 在学习过程中,面对可能出现的难点、疑点、模糊点,教师在必要时,可勇于站到“前面”,可见,课堂提问的适时性何其重要。就像《少年闰土》中的“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天空”一句,直接问学生句子的含义,学生肯定难以理解。可这样引导:在院子里只看见高墙上的四角天空,那在外面可以看到什么呢?闰土又比“我”多看到什么?为什么“我”只看到四角天空?从这句话中,我们能看出“我”怎样的心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说句子的意思,就容易多了。
因此,教师在解读文本,在设计教学时一定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