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迅小说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2019-09-10蒋彤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19年33期
关键词:病态叙述者阿Q

蒋彤

摘要:本文立足基础教育,主要探讨鲁迅小说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注意的三个方面,即“独特的题材”、“特定的小说结构”、“创新的叙述视角”。

关键字:鲁迅小说、题材、结构、视角

鲁迅从小接触传统文化与民间文化的熏陶。在南京求学及日本留学期间,又广泛接触了西方文化,在经历了从上世纪末开始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巨大变迁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思想。从1970年发表第一篇论文《人之历史》至1936年10月19日逝世,笔耕一生,留下了大量著述,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中学教育以鲁迅的小说集《彷徨》为主,只有《祝福》一篇选自小说集《呐喊》。《呐喊》与《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其重要性值得强调。对于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鲁迅小说,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

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而且鲁迅在观察与表现他的小说主人公时,有着自己的独特视角,例如《祝福》的深刻性正是在于描写了祥林嫂在封建神权下所感到的恐怖;在《故乡》里,最震动人心的不是闰土的贫穷,而是他一声“老爷”所显示的心灵的麻木。此外,鲁迅对知识分子软弱性的挖掘也有极强的深刻性,如《祝福》里的老派知识分子“鲁四老爷”以及新派知识分子“我“。对人的灵魂创伤与病态的无止境的开掘,使鲁迅的小说具有一种内向性:它是显示灵魂的深的。但鲁迅揭示人的精深病态,是为了揭露造成精神病态的病态社会:鲁迅由此而开掘出“封建社会吃人”的主题,这一点是必须在小说主题思想上着重强调的。例如选修教材中的《阿Q正传》不仅是对人的肉体的摧残,更是“咀嚼人的灵魂”。这也是显示了鲁迅的独特性的:鞭打人的灵魂。这一点,也是对鲁迅作品教学最终的一个趋向。

其二,特定的小说结构模式

《呐喊》、《彷徨》里的小说在鲁迅的努力下逐渐演化为“看/被看“与”离去——归来——再离去“两大小说情节、结构模式。“看/被看”的二元对立发生在先驱者与群众之间。也就是说,“启蒙者”与“被启蒙者”、“医生”与“病人”、“牺牲者”与“受益者”的关系在中国的现实中,变成了“被看”与“看”的关系,这是鲁迅充满苦涩的一大发现。如《药》被质疑、批判的对象是双重的:既是那些“吃人“的民众,更是“被吃”的启蒙者,以至启蒙本身。在讲解过程中,学生的理解层面肯定受限,需要老师予以引导,但引导的深度需要根据学情进行调整。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情节看主旨,这是高中阶段学生所必须掌握的阅读本领。此外,鲁迅小说常呈现出“离去——归来——再离去”的模式,也称为“归乡”模式。在这一模式的小说中,无论是《祝福》、《故乡》还是未收录在教材里的《在酒楼上》、《孤独者》,叙述者在讲述他人的故事(例如祥林嫂的故事、闰土的故事)的同时,也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两者相互渗透、影响,构成了一个复调。如《祝福》里其实也有一个“我的故事”。“我”、“祥林嫂”、“鲁镇”构成了三重关系。

其三,匠心独运——“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20世纪20年代矛盾对鲁迅小说有一个重要的评价:“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在《孔乙己》中,作者本人往往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同时观察与描写孔乙己的可悲与可笑,看客的麻木与残酷,从而展开知识者与群众的双重悲喜剧。而作为高中选修课本收录的《阿Q正传》,则需要理解到更高层面。鲁迅的《呐喊》、《彷徨》被视为中国现代小说成熟的标志,一个重要方面是因为它创造了以《阿Q正传》为代表的现代小说的经典作品。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可从作者、读者、叙述者与人物的关系出发。在第一章《序》里,叙述者一面以全知视角出现,却一再声称自己并非全知,连阿Q姓什么、籍贯在哪里都不知道,这就使作者与读者也对人物的命运采取有距离的冷然关照,甚至略带嘲讽态度。但是,随着小说的展开,叙述者的视点逐渐集中于阿Q的行为与心理活动,作者与读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也由远而近。到小说结束时,临刑前阿Q在幻觉中看见饿狼的眼睛在“咬他的灵魂”,以及最后“救命”一声呐喊,已经融入了作者与读者自身的心理体验,因而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鲁迅小说是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常选作品,伴随着一代又一代学子成长。我们民族有幸拥有了鲁迅,他是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在关注本民族发展的同时,也在关注与思考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无论现在对于鲁迅本人或作品有怎样的质疑,作为中学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端正学生审视鲁迅作品的思想,注重引导学生鉴赏其小说题材、结构模式和叙述视角,获益必匪浅。

参考文献:

《中国现代文学史》.朱栋霖,丁帆,朱晓进.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北京大学出版社.

《普通高中課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必修四、选修五).人民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病态叙述者阿Q
阿Q和老A
乐活人生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阿Q断子绝孙”考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文学作品中叙述视角的“上帝”与“凡人”
以比尔为叙述者讲述《早秋》
两种不同手术方法治疗66例病态性肥胖性糖尿病的疗效比较
阿Q森林
心理的病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