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我国中小民营企业面临的融资问题及改善对策
2019-09-10李睿宁
摘要:本文围绕着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问题进行分析论证阐述。在调研济宁地区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特点及现状,分析融资约束成因的基础上,从企业微观和国家宏观层面进行探讨,针对性地提出了缓解融资困境及创建健康发展软环境的主要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小民营企业;企业融资;融资约束;融资环境
企业融资是企业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选择融资渠道、融资规模和融资方式,向投资者、债权人等募集或借贷资金的行为。
融资约束是指因为企业内外部的资金成本不匹配,企业面临的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自有资金缺乏但外部筹集资金成本又过高,从而造成企业找不到合适资金满足生产需要而受到约束的一种状态。企业的持续长久发展必然会遇到融资约束的问题。
一、实地调研济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融资现状
(一)制约当地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因素
在全国民营企业取得可喜成绩及未来发展机遇的同时,通过对51家中小企业的问卷调查及实地走访,发现随着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升级进程加快,济宁地区的中小民营企业正面临着融资约束的问题。
(二)当地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特点
资金需求期限短、额度小、频率高、时间急;资金筹措渠道狭窄,融资渠道不顺畅,资金需求不能及时有效的得到满足;非正规渠道民间融资比例过高,筹资成本高。
(三)金融机构融资方式下的常见问题
在问卷凋查统计中,87%的企业认为在融资方面存在困难。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也出台了鼓励支持政策,但受各种因素的限制,“融资的高山”依然阻挡着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以下是济宁银行市场部提供的2017年针对127家企业做出的内部统计数据,反映情况如下:
(四)融资渠道单一,不具备多渠道融资的资质条件
从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看,当地绝大部分中小企业尚未达到发放企业债券或发行股票的基本条件;企业信誉度低,甚至在银行开具承兑汇票的资格能力都不具备;其所处的行业发展潜力,也无法吸引外商或风险投资者进行投资。因此,企业的自身素质和能力极大地限制了实现多渠道融资的可能性。
二、当地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基础及融资约束成因分析
(一)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存在短板,融资基础不牢靠
1.内部管理能力欠缺
当地中小企业“家族化管理”普遍存在,未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缺乏“纠偏”机制,管理人员素质及能力的局限性制约了企业的良性发展。
内部管理能力欠缺多体现为:企业缺乏完善、规范的管理制度;机构不健全,部分管理功能无法发挥,管理质量和水平长期处于不规范的状态;内部控制体系形同虚设,彼此不相容的岗位未单独分设,内控失效;风险投资意识淡薄,抗风险能力差。
2.外部市场竞争力不强
当地中小民营企业局限于低层次加工模仿及服务性的一般竞争性行业,产品技术含量低,创新服务较少。而受人才、资金等不足的限制,在产学研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造成市场竞争力不强,无法获得金融机构估值的信赖。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民营企业研发资金支出占销售额的比重平均仅为0.4%,2016年民营企业500强中研发强度小于1%的企业占比44.2%。研发投入少,企业技术改进和创新动力不足,核心竞争力备受影响,丧失了外部竞争的强有力资本。
3.综合可持续发展能力弱
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研发投入不足、人才流失、经营管理理念落后、运作方式不规范等使中小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严重挑战。另外,股权结构不清晰,也会使企业陷入股权重新分配、争夺管理权等混战之中,造成企业发展的动荡和不稳定,严重时会造成企业的分裂甚至破产清算。
据统计,我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9年。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5000家民营企业,生存期超过5年的只有430家,其余91.4%的企业已不复存在,存续期超过8年的企业仅占3%,远低于国外民营企业12.5年的平均生命周期。
(二)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约束成因分析
1.企业发展先天性不足
中小民营企业缺少完善的现代企業管理制度,管理水平落后,风险抵御能力弱。缺少可以用于抵押担保的资产,在融资渠道的开拓上缺乏主动性,渠道单一,融资能力低。信用观念淡薄,信用等级偏低,中小民营企业自身先天不足,直接表现在企业的规模和寿命影响着银行贷款的发放。
以下是济宁银行风控部门提供的2017年内部统计数据:
2.金融机构衔接、配合度不够
不良贷款坏账增加,商业银行出于风险的考虑,贷款管理日趋严格。授权有限,流程复杂,贷款审批程序烦琐,无形中降低了贷款支付的效率。中小企业专营金融机构缺位,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缓慢,针对中小信贷产品的创新和推广力度不足,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贷款缺乏有效抵押和担保,企业贷款难和银行放款难并存。
此外,近年来大量资金通过理财、同业等方式流出银行体系,持续推高企业杠杆率,房地产、互联网金融市场乱象频生,促使中小民营实体经济生产经营面临诸多困难。
3.政府政策扶持的宏观引导不到位
政府对各类企业的扶持力度显失公平,大量的社会资源偏向国企做大做强集中,对中小民营企业发展认识不足。推行的优惠政策,企业运用不到位,未能起到应有的实际效果。企业普遍反映的用地难、厂租贵、企业负担重等仍未得到有效解决,中小民营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依然严重。
缺少必要的担保机构,政府扶持、担保体系不完善。对于民间借贷,脱离于政府的有效监管和规范,民间借贷、拆借成为民营中小企业解决资金短缺的快捷途径,这无疑将进一步推高企业的融资成本。
三、改善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及融资环境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企业的“自身素质”
打铁还需自身硬,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题,关键还是提升企业自身实力。如规范财务核算与内控管理,提高信息透明度;开源节流,降本增效,提升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如果经营没有利润,即使从外界筹措到资金,企业发展也难以持久。
融资平台和营商环境只是企业发展的外因,对发展起决定作用依靠的仍是自身的管理水平、盈利能力、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广大民营企业既要抢抓机遇,借助有利的东风,也要强身健体,抓好企业内功,正确看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主动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努力把企业做强做优。
(二)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
1.积极主动发力,争取融资双赢的效果
企业的进步与发展永远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支持,各金融机构应健全银行信贷体系,完善贷款激励机制。在信贷支持上向中小民营企业倾斜,规范收费管理,给予适当的让利。加快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推广和应用,利用“互联网+”思维革新产品,创新担保模式和方式,用专业化的水平对接中小企业多样化的需要。
2.强化责任意识,增强服务中小实体经济的能力
金融是维系实体经济生存的血脉,在服务实体经济、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银行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应践行金融助力新旧动能转换的理念,不断提升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服务效率和水平,构建普惠化、便利化的金融服务体系。
对符合国家产业和环保政策、有利于扩大就业、有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具有商业可持续性的中小民营企业,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银行应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可坚持“三优先”的原则一优先列入支持序列、优先审批授信业务、优先安排贷款投放,促进中小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国家宏观层面的金融专项政策扶持
1.一如既往的政策支持
继续建立健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民间融资平台的监管,推动民间融资业务发展的规范化: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多元化的融资市场,规范发展各类新型机构:加快透明化的社会信用和信贷担保体系建设:发展政策性担保机构,为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提供第三方担保。
2.围绕资金和信用做文章,探索创新扶持性政策
在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时,除了传统政策,政府部门的“有形之手”该如何精准发力?怎样搭平台激发民企活力呢?
(1)直接“输血”。政府主导成立或联合推动相关企业成立纾困基金,用债权基金化解股东股票质押风险,保持充足的资金流动性,让企业经营更加稳健。
(2)设立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帮助企业发债。通过为债券加持信用,消除投资者的顾虑,增强市场各方信心,降低成本,提升融资效率,改善融资环境。
(3)探索政府搭台帮助企业融资。如成立“中小企业云平台”,搭建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免费向银行开放,使企业成为“透明人”。通过信息的共享,提升民企贷款效率。
(四)优化中小民营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融资软环境
要认真研究企业遇到的困难,结合实际抓好政策举措落实,大力支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为企业融资创造宽松的软环境。
1.有效消除歧视,创造充足市场空间
平等参与市场竞争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但国有企业的垄断却对民营经济发展有明显的“挤出效应”。国家要在制度设计和政策实施上杜绝任何形式的所有制歧视,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革,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经营运行等方面为民营企业打造公平竞争环境,创造充足市场空间。
2.优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发展的推动力
根据调查问卷的反馈,尽管政府出台了系列“暖企”政策,但真正被企业熟悉、了解及运用的却不多。因此,在制定扶持发展政策和实施意见时,更要考虑可行性、适用性。
一要落实好国家税费减免优惠政策,为企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助力献策。二要充分听取民营企业意见,完善政策执行方式,提升执行效果,增强民营企业的认同感。三要强调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营商环境。四要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家产权,强化司法保护,用心用情用力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3.强化党和政府对民营企业主价值观引领带动作用
党和政府要发挥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以思想引领为切入点,进行国情、党情、民情教育,增进民营企业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文化的认同感。
黨和政府在发挥总揽经济全局作用的同时,一定要协调各方资源,发挥民营企业内部党组织的作用,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引领的新格局。政府是民营企业主的管理者、引领者,在与民营企业主接触中,应积极对接,主动服务,解决企业经营中遇到的困难。
四、研究结论与展望
中国经济航船正驶入高质量发展的新航道,脱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植根于人民群众开拓进取精神中的民营经济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引领下,必将拥有更为广阔的天地。
当前济宁地区中小民营经济面临的挑战,更多是发展中的困难、前进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烦恼,一定能在新时代、新的发展环境中,通过不断的内部深化自身发展和外部国家宏观软环境的不断改善探索中得到解决。“失去什么,都不能失去前进的勇气。”不畏浮云遮望眼,拨开迷雾,中小民营经济发展的大好前景就在眼前。
参考文献:
[1]吴银萍,罗传健.金融业规模结构、信息披露质量与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22):171-173.
[2]冯珊珊.互联网金融下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工程经济,2017,27(5):66-68.
[3]卜妍.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政策的有效性实证研究:以苏州市吴江区为例[J].唯实(现代管理),2017(6)
[4]魏涛.化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三方联动机制研究[J].学术论坛,2016,38(1):70-74.
[5]民营经济领域意识形态现状及问题研究[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6(4):29-36.
作者简介:
李睿宁,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