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植棉始期探讨
2019-09-10崔瑞敏田海燕周永萍
崔瑞敏 田海燕 周永萍
摘要:河北省是中国重要的棉花集中产区之一,有着悠久的植棉历史。多年来,农学、史学专家对河北省植棉的历史不断挖掘、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在河北省植棉开始时间问题上,一直没有明确的结论。大致有3种不同观点,一是河北植棉开始于宋代末期至元代初期,二是始于宋代,三是始于唐代或更早。笔者通过广泛查阅河北植棉史料,梳理、归纳、分析,认为河北植棉始于唐代的观点更符合史实。
关键词:河北省;棉花;始期;历史
中图分类号:S562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cjas18060021
0引言
棉花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占有重要地位,为炎黄子孙的繁衍生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何时开始种植棉花?经过历代农学、史学、考古学等方面专家的不断考古、发现、分析、论证,认为中国植棉开始时间在公元前2世纪或更早一些,但关于河北省植棉开始时间问题,众多专家观点不一。查阅、整理、分析河北省植棉史料,探讨河北省植棉始期,对于深入研究河北省植棉历史及其发展演变历程,具有重要意义。
1始于宋末元初
1.1依据一
宋代之前,没有“棉”字。宋代以前,中国的文字中,只有带丝旁的“绵”,没有带木旁的“棉”。“棉”字是从《宋书》起才开始出现的,由此认为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在南北朝时期,故而推断,河北植棉开始时间应该在宋末元初。
1.2依据二
棉花在中国传播的时间和路径。公元前2世纪或更早一些,棉花及纺织品已经传入中国。但此后的一千多年里,由于种种原因,棉花的种植始终局限于边疆地区,直到13世纪宋末元初的时候,棉花种子才由南部扩展到长江流域,西部也由甘肃进一步传播到泾渭平原,大约在14世纪,在黄河流域汇合,奠定了黄河流域植棉的历史。由此大致推断,棉花传入河北的时间稍晚于甘肃、陕西等省,应该在宋末元初。
1.3依据三
河北地方志记载。《金史》卷25《地理志》载河间府‘产无缝绵’,作为当地名产”。《嘉靖河间府志》卷7《土产》记载金代‘河间府产无缝绵’,‘无缝绵即绵花’,‘又名木绵’”。明《大名府志》:“国家草昧之初,户口散亡,图籍不存,当时州县长吏率按民间口画丈度所及而籍之,故其夏地、秋地、棉花、枣林、农林之额不同……”。这一时期的顺天、永平、保定、河间、真定、顺德、广平、大名等府的地方志,都有物产棉花的记载。另据《明太祖实录》: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彰德、卫辉、广平、大名、东昌、开封、怀庆七府……计今年所收谷粟麦三百余万斤,棉花一千一百八十万三千余斤”。上述七府中,彰德所轄磁州、涉县、武安,大名府所辖元城、魏县,今均属河北邯郸地区,广平府则包括今邯郸市和邢台市若干县。明代中叶,河北植棉已有相当大的规模和较高的生产技术,因此有人推测河北植棉始于元或宋末元初。
2始于唐代之后
唐代棉花只作为观赏植物。一些学者举证:公元851年(唐朝大中五年)著名的阿拉伯旅行家苏来曼在《苏莱曼东游记》中,记述当时北京地区所见到的棉花还是在花园里作为观赏植物。棉花织品仅供上层统治阶级享用;唐宋以来,不少著名诗人为棉花题诗作赋,如王维有“撞布作衣裳”,杜甫有“光明白叠布”,白居易有“吴绵细软桂布密,柔如狐腋白似云”,等,从这些高度赞誉棉花织品的诗赋推断,唐代在中原广大地区把棉花视为奇物珍品,因而推断河北植棉始于唐代之后的宋代。
3始于唐代或更早
3.1史志记载唐代河北已有贡布、贡棉
河北棉史研究专家卢惠民在《古棉花图丛考》中举证,河北唐代已有棉花种植:唐宋时期河北幽州、冀州、易州、莫州、沧州、邢州、定州、妖州、贝州等地出产的土贡棉、土贡布,在北方享有盛名。唐、宋时沧、邢、赵、贝诸州赏贡之。……”
明代河北涞水儒学教谕张才、唐县儒学教谕张珪重编的《弘治保定郡志》(1488—1504年引九域志)中有唐贡细绵布五千匹,粗绵布四千匹,绵花七百五十斤”。《唐书地理志》也有河北省“幽州范阳郡、冀州仪都郡、易州、莫州土贡绵、沧州、邢州土贡绵”的记述。方观承《棉花图》的《跋》中有“故谓布为棉布。唐、宋时,沧、邢、赵、贝诸州赏贡之”。《太平寰宇记》(987年)载:“赵州、贝州土贡布”。
关于唐代的“贡布、贡绵”,河北的棉花专家、毕生从事教学、科研、棉花史料研究的河北农业大学教授王恒铨,在《御题棉花图》附录五“评唐代内地无棉论”中指出:“唐代赋税有两种形式,一为租庸调法,即所谓‘上之所取’。另一形式为贡赋,即所谓‘下之所供’,贡或称土贡,是‘地方政府各以其地所生之物而贡,并须以其中最好的一份上贡,是规定赋税之外的另一种形式。通过历代王朝的修订补充,至唐代而臻于完备,成为一种有法令明文规定的国家制度’。如《唐六典》即规定十道各应赋、应贡之物。故《通典》、《元和郡县志》和《新唐书·地理志》等都详载各州、府、郡、县的供应物品。不明乎此,而大呼唐代无棉,唐代并非无棉,只缘昧于赋耳”。
3.2唐代的“绵”即“棉”
王恒铨教授对唐代河北“贡棉、贡布”的诠释唐代前己出现有关棉花的名词,诸如:撞木、木绵、吉贝、或称古贝,棉字书也见于南北朝时之《玉篇》。唐代史书皆摒而不用,独尊‘绵’字。导致一字两义。《唐六典》即以‘绵’代‘棉’,后人孰敢逾矩。宋人袁文之《翁牖闲评》:‘木绵只合作此绵字。今字书又出一棉字为木绵。’看来以‘绵’代‘棉’己成习惯。终究还是给后世造成混淆而难于分辨的局面。如清人姚乳在其《援鹑堂笔记》所述‘布也、绵也、絮也,三者古今名实异同分合,最为难晓。’不知此,即使知有贡赋,遍寻唐史仍不见棉字,于是又呼唐代无棉。唐代非无棉也,只因目不识‘绵’耳”。
3.3古农书《四时纂要》为证
唐·韩鄂的《四时纂要》约成书于唐末或五代初,原书在中国早已失传。1960年,日本山本书店老板山本敬太郎发现了明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宋代杭州民间刻本的朝鲜翻刻本,随即影印出版。中国根据影印本,由农史学家、农业古籍整理和研究专家缪启愉先生校释,于1981年出版。《四时纂要》保存了不少己散失的珍贵资料,填补了中国自《齐民要术》至《陈旉农书》之间相隔6个世纪农业生产技术的空白。《四时纂要》中的“种木棉法”从棉花的种子处理,整地、播种、施肥,中耕除草,病虫害的防治都有详细的说明,对棉花的植物学特性也作了精细的分析,是关于棉花栽培的珍贵文献。有学者分析了作者唐·韩鄂所处年代、所在地区,认为“种木棉法”应该是在广泛收集、总结当时棉农植棉经验及植棉技术的基础上编著的。据此推断在中国的唐代乃至唐代以前渭水流域和黄河下游及中原大地棉花种植不仅已经有了较大规模,生产技术也已有相当水平。因而一些专家认为,河北植棉始于唐代或更早。
参考文献
[1]过兴先.我国古代植棉史的讨论[J].中国农业科学,1986,19(6):84-88.
[2]刘咸,陈渭坤.中国植棉史考略[J].中国农史,1987(1):35-44.
[3]智天成.我国植棉考略[J].中国棉花,1959(10):26.
[4]汪若海.我国植棉史拾零[J].农业考古,1991(1):323-324,337.
[5]于邵杰.中国植棉史考证[J].中国农史,1993,12(2):28-34.
[6]武国强,龚春生.中国古代植棉技术的浅究[J].农业考古,2011(1):256-258.
[7]孙家山.中国农学史[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
[8]孙世芳.历史上黄河中下游棉花商品性生产的发展及影响[J].古今农业,1991(1):16-20.
[9]陈家麟.关于我国历史上开始种植棉花的时间和地區问题[J].古今农业,1991(4):321-322.
[10]卢农.论我国棉业史的几个问题[J].湖北农业科学,1957(5):358-360.
[11]章楷.植棉史话[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
[12]章楷.中国植棉简史[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9.
[13]汪子春.植棉小史[J].世界农业,1980(9):40-45.
[14]伍国强.关于我国古代植棉业的发展和元明时代植棉技术的研究[J].江西棉花,1987(Z1):34-36.
[15]吴存浩.中国农业史[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
[16]王若海,李秀兰.中国棉史纪事[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17]桂超万修,高继珩等纂.栾城县志[M].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刻本.
[18]雷鹤鸣修,赵文濂纂.重修新乐县志[M].清光绪十一年(1885)刻本.
[19]吴中彦,胡景桂纂.重修广平府志[M].清光绪二十年(1894)铅印本.
[20]俞廷献,曹鹏修,吴思忠纂.容城县志[M].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铅印本.
[21]孙传栻修,王景美等纂.直隶赵州志[M].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铅印本.
[22]郑大进纂修.正定府志[M].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
[23]丁灿修,王堉德纂,张焕续修,范翰文续纂.续修故城县志[M].(1921)刻本.
[24]赵文濂.正定县志[M].卷十九,物产,清光绪元年(1875)刻本.
[25]贾思绂.南宫县志[M].卷二十,物产,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26]苑朋欣.清末新政时期直隶的棉花生产[J].农业考古,2004(3):218-220.
[27]从翰香.试论明代植棉和棉纺织业的发展[J].中国史研究,1981(1):62.
[28]张谢.明清时期河北棉业述略[J].河北学刊,1982(1):123-128.
[29]王达.中国明清时期农书总目[J].中国农史,2000,20(1):102-113.
[30]王兴亚.明清时期北方五省棉纺织业的兴起与发展[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79-86.
[31]秦华杰,吴长城,樊志民.明清时期华北棉业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0,37(2):304-308.
[32]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33]河北省农业厅农业志编辑办公室[M].志源,1-4,10,1989-1993.
[34]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河北省志第16卷,农业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35]杜晓莉.从“棉花”的异译看它的传入及在中国的发展[J].汉语史研究集刊(第八辑),2005:293-299.
[36]E.J.唐纳尔.棉花的早期历史[J].世界农业,1980(4):41-45.
[37]胡竞良.中国棉产改进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6.
[38]卢惠民.古棉花图从考[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39]卢惠民.河北植棉小史[J].农业考古,1982(2):155-156.
[40]王恒铨.唐代植棉史考证[C].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征文,1998.
[41]王恒铨.河北棉花[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42]王恒铨.御题棉花图注释[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43]马秀娟,曾素梅,刘晓蔚.清代《御题棉花图》产生和传播的原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879-1880.
[44]缪启愉.四时纂要校释[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
[45]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M].北京:三联书店,1957.
[46]彭世奖.农史研究的又一丰碑一《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读后记[J].中国农史,2001,20(2):110-112.
[47]王福昌.中国古代农书的乡村社会史料价值一以《齐民要术》和《四时纂要》为例[J].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3):7-11.
[48]李金铮.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农村社会史论文综述[J].古今农业,2013(3):85-87.
[49]伍国强.从我国古农书《四时纂要》看唐代棉花生产技术[J].江西棉花,2001,23(5):28-29.
[50]崔瑞敏,刘素恩,崔淑芳.河北植棉史[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