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氟苯嘧啶对稻飞虱的控制效果与应用技术研究

2019-09-10张国于居龙庄义庆姚克兵方继朝郭慧芳赵来成束兆林

农学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嘧啶飞虱稻飞虱

张国 于居龙 庄义庆 姚克兵 方继朝 郭慧芳 赵来成 束兆林

摘要:明确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对水稻主要害虫稻飞虱(白背飞虱与褐飞虱)的防治效果及对田间主要天敌蜘蛛的影响,为其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设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75 mL/hm(低剂量)、150 mL/hm(中剂量)和225 mL/hm(高剂量)3个剂量处理,设25%吡蚜酮悬浮剂300 mL/hm和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90 g/hm为对照药剂处理,以清水处理为空白对照,每处理3次重复,于稻飞虱若虫盛期喷雾施药。结果表明:与对照药剂相比,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对稻飞虱的杀虫活性最高。田间调查结果显示,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低、中、高剂量处理药后14天对白背飞虱的平均防治效果分别为95.16%、96.78%和100.00%;对褐飞虱药后14天的平均防治效果分别为90.29%、96.07%和93.81%。高剂量试验药剂对稻田蜘蛛有一定影响,药后21〜35天田间蜘蛛总数有所下降;中、低剂量试验药剂对田间蜘蛛影响较弱,至药后35天蜘蛛总数才微弱下降,对蜘蛛的安全性要优于对照药剂吡蚜酮及噻蟲嗪。综上,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对稻飞虱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并表现出较长的持效期,对天敌蜘蛛的影响较小,可在水稻生产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稻飞虱;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蜘蛛;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S435.112+.3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cjas18020017

0引言

稻飞虱(白背飞虱、褐飞虱)是水稻上一种重要的迁飞性害虫,其高繁殖力、迁飞性以及传毒等特点,对中国水稻安全生产有着严重隐患。目前化学防治是防治稻飞虱的主要措施,而由于化学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导致稻飞虱对部分常用农药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因此,为避免出现因单一使用同种杀虫剂防治稻飞虱而造成抗药性急剧上升的问题,有必要开展适合防治稻飞虱的多种药剂轮换使用,筛选敏感性较强的药剂以及配套较适宜的用药方法对稻飞虱的防控具有重大意义。为了有效控制稻飞虱危害,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曾大力推广使用对稻飞虱具有特效的扑虱灵和吡虫啉等农药,曾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稻飞虱的危害。但是,由于单一农药的长期使用,诱发了稻飞虱高抗性的产生,最终导致2005年以后稻飞虱在中国暴发成灾。除此之外,诸如三唑磷、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等对褐飞虱具有刺激生殖作用,加剧了稻飞虱的再增猖獗。三氟苯嘧啶是杜邦公司研发的新型介离子类或两性离子类杀虫剂,亦为新型嘧啶酮类化合物,于2017年8月31日在中国获准正式登记。其高效,持效,用量低,对环境友好,主要防治水稻飞虱、叶蝉等。它与新烟碱类杀虫剂具有不同的作用机理,对传粉昆虫无不利影响。相关研究表明,不同药剂与三氟苯嘧啶混配均对稻飞虱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因此,为了筛选出稻飞虱防治的新药剂,进一步验证三氟苯嘧啶对稻飞虱防治效果,探讨其配套应用技术,笔者进行了三氟苯嘧啶控制稻飞虱试验,评价其对天敌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田概况

试验田位于江苏省镇江市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行香)基地(119.3111°E,31.9646°N),水稻品种为‘南粳9108’,2017年5月16日旱育秧,6月15日移栽。试验田地势平整,灌溉排水方便。试验前及试验期间未对靶标生物及其他非靶标生物使用其他药物进行防治。

1.2供试药剂

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triflumezopyrim,SC),杜邦公司提供;25%吡蚜酮悬浮剂(pymetrozine,SC),江苏克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提供;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thiamethoxam,WDG),深圳市瑞德丰农药有限公司提供。

1.3供试虫源

供试白背飞虱与褐飞虱由江苏省农科院提供,供试飞虱于2008年采集,在人工气候室温度(25±1)°C,光周期14L:10D]中用‘武运粳7号’稻苗饲养至2017年6月4日进行室内毒力测定。

1.4试验方法

1.4.1稻飞虱室内毒力测定  室内毒力测定采用浸苗法。将出苗后10天左右的‘南粳9108’稻苗连根一起在不同浓度药液中浸10 s,取出后用湿润的脱脂棉包住稻苗根部,置于玻璃试管中,20 min后接入2〜3龄若虫,以清水处理作对照。每个药剂设7个浓度,每个浓度设4个重复,各接入20头2〜3龄若虫,于药后24 h检查试虫存活情况,计算死亡率,并与对照死亡率进行比较,计算校正死亡率。计算公式如(1)〜(2)所示。

毒力测定在人工气候室中进行,温度(27±1)°C,光周期14 h光照、10 h黑暗。

1.4.2田间试验  试验设置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75、150、225 mL/hm,25%吡蚜酮悬浮剂300 mL/hm,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90 g/hm,和对照共6个处理,随机排列,每处理重复3次。小区面积66.7 m,处理间用泥埂相隔,防止田水串流,确保各药剂试验数据的准确性。于9月12日稻飞虱若虫盛期喷药,采用3WBD-16型电动喷雾器粗喷雾,药液量750 kg/hm。喷药前和喷药后1、3、7、14、21、28、35天,每小区平行跳跃法取样,每点调查2丛,共计调查20穴,记录稻飞虱虫口数以及蜘蛛数量(狼蛛、微珠、肖蛛、球腹蛛、跳蛛等),以对照区稻飞虱(蜘蛛)自然虫口增减率计算防治效果。

1.5数据处理与分析

毒力测定的数据采用唐启义开发的DPS 7.05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并进行差异显著性测定。田间各处理防效差异性分析采用SPSS 20的Tukey检验进行。

2结果与分析

2.1三氟苯嘧啶对稻飞虱的室内毒力结果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三氟苯嘧啶对白背飞虱、褐飞虱的杀虫活性最高,其对白背飞虱2〜3龄若虫的LC为0.8877 mg/L,对褐飞虱2〜3龄若虫的LC为1.1388 mg/L。此外,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对于白背飞虱也有较好的杀虫活性,对白背飞虱2〜3龄若虫的LC。为3.729 mg/L。而25%吡蚜酮则表现出较低的杀虫活性,这主要是由于吡蚜酮作用机理为阻塞昆虫口针,使其停止取食,最终饥饿而死,但稻飞虱在“饥饿”致死前仍能存活数日,因此短期内显示出较低的杀虫活性(表1)。

2.2三氟苯嘧啶对稻飞虱的田间防治效果

2.2.1三氟苯嘧啶对白背飞虱的防治效果  在白背飞虱计算公式如(3)〜(4)所示。

若虫高峰期(9月12日),虫龄结构以低龄(2〜3龄)为主,占总数56.81%,高龄若虫占总数34.47%,采用3WBD-16型电动喷雾器集中分批施药。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药后1天,高剂量三氟苯嘧啶(225 mL/hm)对白背飞虱的防治效果为73.34%,显著高于中(150 mL/hm)、低(75 mL/hm)剂量三氟苯嘧啶和对照药剂吡蚜酮和噻虫嗪,表现出较好的速效性;药后3天,高剂量三氟苯嘧啶防效显著高于中、低剂量三氟苯嘧啶和对照药剂噻虫嗪,但与对照药剂吡蚜酮无显著差异;用药7天后,中、高剂量三氟苯嘧啶对白背飞虱的防治效果显著高于低剂量三氟苯嘧啶与对照药剂噻虫嗪,与对照药剂吡蚜酮无显著差异;用药14天与21天后,三氟苯嘧啶不同剂量处理的防治效果均在95%以上,浓度之间无显著差异,与对照药剂吡蚜酮无显著差异,但防治效果显著高于对照药剂噻虫嗪处理;用药28天与35天后,各药剂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防效均在90%以上(表2)。

2.2.2三氟苯嘧啶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  在水稻褐飞虱六(3)代发生盛期(若虫比例76.09%),各处理依次喷药,田间调查结果显示,药后1天,中、高剂量三氟苯嘧啶对褐飞虱的防效显著高于低剂量三氟苯嘧啶和对照药剂噻虫嗪,但与对照药剂吡蚜酮的防效无显著差异;用药3天后,各剂量三氟苯嘧啶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均在65%以上,浓度间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对照药剂吡蚜酮和噻虫嗪。药后7天,不同剂量三氟苯嘧啶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均上升至80%以上,各浓度间无显著差异,与对照药剂吡蚜酮亦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对照药剂噻虫嗪;药后14〜35天,各处理的防治效果与药后7天的趋势基本一致,随药后时间的推移,防治效果逐步提升(表3)。

2.2.3三氟苯嘧啶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  根据调查结果,药后1天,高剂量三氟苯嘧啶对田间稻飞虱(包括灰飞虱、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下同)的防治效果为69.42%,显著高于中、低剂量三氟苯嘧啶以及对照药剂吡蚜酮和噻虫嗪;药后3天,高剂量三氟苯嘧啶防效上升为80.87%,各处理的防治效果与药后1天的趋势基本一致,不同的是中、低剂量三氟苯嘧啶防治效果显著高于对照药剂噻虫嗪,但与对照药剂吡蚜酮无显著差异;药后7天,各剂量三氟苯嘧啶防治效果间无显著差异,且与对照药剂吡蚜酮亦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对照药剂噻虫嗪;自用药14天后起,各处理的防治效果与药后7天的趋势基本一致,至用药21天后,除噻虫嗪防效低于50%外,其他各处理防效均达到90%以上(表4)。

2.3三氟苯嘧啶對田间捕食性天敌(蜘蛛)的杀伤效果

2.3.1三氟苯嘧啶对田间狼蛛的杀伤效果  在喷药前和喷药后,分别调查稻飞虱田间虫口数量,同时记载稻田捕食性天敌蜘蛛数量的动态,结果表明,用药1天后,高剂量三氟苯嘧啶对狼蛛的杀伤率显著高于中、低剂量,但与对照药剂无显著差异;用药3天与7天后,各处理间对狼蛛的杀伤率与药后1天的趋势基本相同;药后14天,各剂量三氟苯嘧啶对狼蛛的杀伤率之间无显著差异,但显著低于对照药剂吡蚜酮和噻虫嗪;药后21天与28天,各处理间对狼蛛的杀伤率与药后14天的趋势基本相同;药后35天,低剂量三氟苯嘧啶对狼蛛的杀伤率显著低于中、高剂量三氟苯嘧啶,与此同时,中、高剂量三氟苯嘧啶对狼蛛的杀伤率亦显著低于对照药剂噻虫嗪和吡蚜酮(表5)。

2.3.2三氟苯嘧啶对田间微蛛的杀伤效果  通过调查各处理后微蛛种群数量显示,药后1天,各剂量三氟苯嘧啶对微蛛的杀伤率均为负值,显著低于对照药剂吡蚜酮与噻虫嗪;药后3天,各剂量三氟苯嘧啶对微蛛的杀伤率间无显著差异,与对照药剂吡蚜酮无显著差异,但显著低于对照药剂噻虫嗪;药后7天与药后14天,各处理间对微蛛的杀伤率与药后3天的趋势基本相同;药后21天,各处理间对微蛛的杀伤率与药后1天的趋势基本相同;药后28天,低剂量三氟苯嘧啶对微蛛的杀伤率显著低于中、高剂量,而中、高剂量三氟苯嘧啶对微蛛的杀伤率又显著低于对照药剂;药后35天,中剂量三氟苯嘧啶对微蛛的杀伤率为-37.18%,显著低于低剂量与高剂量三氟苯嘧啶,低剂量与高剂量三氟苯嘧啶对微蛛的杀伤率显著低于对照药剂噻虫嗪,但与对照药剂吡蚜酮无显著差异(表6)。

2.3.3三氟苯嘧啶对田间总蜘蛛的杀伤效果  根据田间总蜘蛛(狼蛛、微蛛、肖蛛、圆蛛、跳蛛、球腹蛛等)的调查结果表明,药后1天,中、高剂量三氟苯嘧啶对蜘蛛的杀伤率分别为-4.80%与-8.90%,显著高于低剂量三氟苯嘧啶,低于对照药剂吡蚜酮与噻虫嗪;药后3天,中、高剂量三氟苯嘧啶对蜘蛛的杀伤率显著高于低剂量三氟苯嘧啶,低于对照药剂噻虫嗪和吡蚜酮;药后7天,中、低剂量三氟苯嘧啶对田间蜘蛛的杀伤率显著低于高剂量三氟苯嘧啶以及对照药剂吡蚜酮和噻虫嗪;药后14天,各剂量三氟苯嘧啶对蜘蛛的杀伤率间无显著差异,但显著低于对照药剂;药后21天,各处理间对蜘蛛的杀伤率与药后7天的趋势基本相同;药后28天,不同剂量三氟苯嘧啶对蜘蛛的杀伤率均显著不同,与对照药剂相比,中、低剂量三氟苯嘧啶杀伤率显著低于两种对照药剂,高剂量三氟苯嘧啶与对照药剂吡蚜酮无显著差异,但显著低于噻虫嗪;药后35天,低剂量三氟苯嘧啶对蜘蛛的杀伤率显著低于中、高剂量三氟苯嘧啶,与对照药剂相比,中、高剂量三氟苯嘧啶与吡蚜酮无显著差异,却显著低于噻虫嗪(表7)。

3讨论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稻飞虱在中国连年大暴发,至90年代初,稻飞虱中等偏重以上程度发生共13年,占总年份的一半以上。90年代后,由于特效新型农药吡虫啉的大范围推广和使用,使得这一时期的稻飞虱得到有效控制。但自2005年开始,褐飞虱连续3年在中国大暴发,其对吡虫啉的抗性成为诸多学者不得不正视的问题。之后,为缓解褐飞虱的危害,与吡虫啉不具有交互抗性的噻虫嗪被作为推荐药剂进入人们视野。但随着噻虫嗪田间使用量的增加,褐飞虱对噻虫嗪抗药性水平上升明显。抗性监测结果也证明褐飞虱对噻虫嗪已产生中等至高水平抗药性。其中,高水平抗药性种群占总监测种群数的60%,田间防治效果都低于80%。在本研究中,噻虫嗪对敏感品系的白背飞虱与褐飞虱的LC。分别为3.73 mg/L和6.35 mg/L,但田间调查显示,用药3天后,其对白背飞虱的田间防效低于50%,用药14天后,其防治效果低于80%,至药后21天,其防效才达到80%以上。对褐飞虱来说,整个调查期间,其防效一直处于60%以下。王鹏等通过监测中国主要稻区褐飞虱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发现,2011年江苏通州、宜兴等地褐飞虱对噻虫嗪的抗性由2010年的低抗转变为高抗。李荣玉等监测贵州2013—2015年褐飞虱对噻虫嗪的抗性动态发现,3年间贵州多地褐飞虱对噻虫嗪的抗性均达到局等抗性水品。

相较于噻虫嗪而言,吡蚜酮对稻飞虱有着全然不同的作用机理,其主要通过抑制稻飞虱对水稻韧皮部取食来达到防治目的。田间药效试验显示,使用不同浓度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防治稻飞虱,用药15天后,防治效果均可达到95%以上。在本研究中,吡蚜酮表现出较差的速效杀虫活性,这可能是由于其对昆虫的作用机理不同所导致,但吡蚜酮的田间防治效果要明显高于噻虫嗪。就白背飞虱而言,其药后14天防治效果就达到90%以上,对褐飞虱而言,其药后14天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药后21天达到90%以上。本研究中,虽然吡蚜酮对稻飞虱仍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为缓解吡虫啉的抗性问题,吡蚜酮作为其替代品被大面积推广已有10余年时间,抗性风险越来越高。李建群等通过调查发现,2011年浙江金华、嘉兴、温州等地的褐飞虱对吡蚜酮均已达到中等抗性水平,2012年在南方水稻主产省采集的褐飞虱回迁种群监测结果显示,褐飞虱对吡蚜酮抗性倍数已达到100倍以上的高抗水平。因此,选择高效低毒、持效期持久的新型杀虫剂与吡蚜酮轮换使用成为当下的迫切需求。

三氟苯嘧啶(triflumezopyrim)是由美国杜邦公司研发的一种作用于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nAChR)正位结合位点的新型介离子杀虫剂(mesoionic insecticide),对褐飞虱等害虫高效。本研究发现,三氟苯嘧啶对稻飞虱敏感品系具有较好的速效杀虫活性,田间防治效果顯示,不论是白背飞虱还是褐飞虱,用药14天后其防治效果均能达到90%以上且持效期较长,对天敌安全。李壬湘等通过比较三氟苯嘧啶与其他药剂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发现用药3天后,三氟苯嘧啶即表现出较高的防治效果。唐涛等通过三氟苯嘧啶与其他药剂混配防治水稻害虫,研究结果发现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25 g/hm混配的所有药剂处理均对水稻稻飞虱的控制作用较好,药后42天的防治效果达75.48%〜87.06%。因此,在水稻生产中,三氟苯嘧啶是控制稻飞虱的理想药剂,可替代目前稻飞虱已产生抗性的农药品种。

三氟苯嘧啶是新型介离子类或两性离子类杀虫剂、新型嘧啶酮类化合物,对水稻白背飞虱与褐飞虱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且高效、持效、用量低,属水基化剂型,对环境友好,对稻田蜘蛛影响较小,推荐剂量为75-150 mL/hm,在稻飞虱低龄若虫盛期兑水750 kg/hm粗喷雾,力求喷雾均匀,建议在水稻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程家安,朱金良,祝增荣,等.稻田飞虱灾变与环境调控[J].环境昆虫学报,2008,30(2):176-182.

[2]Wu J C,Xu J X,Yuan S Z,et al.Pesticide-induced susceptibility of rice to brown planthopper Nilaparvata lugens[J].Entomologia Experimentalis et Applicata,2001,100(1):119-126.

[3]Zhu Z R,Cheng J A,Jiang M X,et al.Complex influence of rice variety,fertilization timing and insecticide on population dynamics of 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Nilaparvata lugens(Stal)(Homoptera:Delphacidae)and their natural enemies in rice in Hangzhou,China[J].Journal of Pest Science,2004,77(2):65-74.

[4]徐广春,顾中言,徐德进,等.五种常用杀虫剂对灰飞虱繁殖力的影响[J].植物保护学报,2008,35(4):361-366.

[5]印建莉,胡君欢,徐海伟,等.杀虫剂胁迫下褐飞虱迁飞虫和本地虫后代体内粗脂肪、可溶性糖及氨基酸含量的比较[J].昆虫学报,2008,51(11):1103-1112.

[6]唐涛,叶波,刘雪源,等.多靶标杀虫剂——三氟苯嘧啶混配剂对水稻害虫的田间防治效果[J].植物保护,2016,42(6):202-207.

[7]胡国文,唐启义,马巨法,等.中国褐飞虱的分布和为害[J].昆虫知识,1997,34(1):50-51.

[8]程遐年,王海扣.我国稻飞虱的研究与治理的进展[J].植保技术与推广,1996,16(4):40-41.

[9]Nauen R,Denholm I.Resistance of insect pests to neonicotinoid insecticides: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rospects[J].Archives of Insect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2005,58(4):200-215.

[10]刘叙杆,赵兴华,王彦华,等.褐飞虱对氟虫腈和新烟碱类药剂的抗性动态变化[J].中国水稻科学,2010,24(1):73-80.

[11]王彦华,李永平,陈进,等.褐飞虱对吡虫啉敏感性的时空变化及现实遗传力[J].中国水稻科學,2008,22(4):421-426.

[12]张帅,张绍明,周群芳,等.褐飞虱对噻嗪酮和噻虫嗪的室内抗性及田间防效[J].中国植保导刊,2014,34(7):77-79.

[13]王鹏,甯佐苹,张帅,等.我国主要稻区褐飞虱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监测[J].中国水稻科学,2013,27(2):191-197.

[14]李荣玉,李明,吴小毛,等.贵州稻区褐飞虱种群对六种杀虫剂的抗性动态[J].昆虫学报,2016,59(11):1232-1237.

[15]何月平,陈利,陈建明,等.吡蚜酮对水稻褐飞虱取食行为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10,24(6):635-640.

[16]徐德进,顾中言,徐广春,等.吡蚜酮防治褐飞虱的使用技术及对天敌的安全性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18(5):1054-1059.

[17]Ausbom J,Wolf H,Mader W,et al.The insecticide pymetrozine selectively affects chordotonal mechanorecepter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2005,208(23):4451-4466.

[18]李建群,包云峰,陈永全.浅析褐飞虱对吡蚜酮的抗药性及其对策[J].中国稻米,2014,20(3):99-100.

[19]  Cordova D,Benner E A,Schroeder M E,et al.Mode of action of triflumezopyrim:A novel mesoionic insecticide which inhibits the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J].Insect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2016,74:32-41.

[20]李壬湘,徐向东,高琛,等.三氟苯嘧啶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初报[J].湖南农业科学,2017(8):61-63.

猜你喜欢

嘧啶飞虱稻飞虱
Bph36介导的抗性机制及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
Bph36介导的抗性机制及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
中国水稻褐飞虱研究的文献计量及热点分析
水稻稻飞虱的危害与防治方法
江城县水稻稻飞虱主要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HCO3—对真空紫外/紫外/氯(VUV/UV/Cl)降解水中抗生素磺胺二甲基嘧啶的影响研究
HCO3—对真空紫外/紫外/氯(VUV/UV/Cl)降解水中抗生素磺胺二甲基嘧啶的影响研究
嘧啶型抗血小板药物的合成研究进展
商河县夏玉米灰飞虱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