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被情绪影响的心脏疾病

2019-09-10

文萃报·周二版 2019年34期
关键词:双心心脏病心血管

忧愁、顾虑和悲观,可以使人得病:积极、愉快和坚强的意志以及乐观的情绪,可以使人强壮和长寿。

——巴甫洛夫

在临床工作中常常遇到一类患者,有很明确的胸闷、胸痛、心慌、憋气这些症状,但是经过心内科医生反复的检查、各种的治疗,包括药物、介入治疗、射频消融等,患者的症状仍没有缓解。

1995年,我国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提出双心医学的概念,这个疾病就连医务人员有时也会忽视它的存在。经过多学科的交叉探讨,医生发现很多的患者实际上存在精神心理问题,从而导致发生了一些心血管疾病样的症状。医学上把有这些临床表现的疾病称为双心障碍。

现在,双心障碍患者数量越来越多,其症状表现一般都非常严重,在医院不同科室检查找不到原因,治疗效果又不好,患者非常痛苦。若医生能及早发现或认识到双心障碍,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效果会非常好,患者生活質量明显改善。

另外,有一部分患者,无论其有无心血管疾病,精神心理问题会导致其心脏病的发病风险增加。对于得了心脏病之后的患者,其再发心血管事件风险和预后不良风险增加。

最新的研究表明,在北京市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中,有焦虑或抑郁情绪的这部分患者,要比没有焦虑或抑郁情绪的患者,一年再住院的风险、一年心肌梗死的风险、一年反复就诊率和医疗花费都是要明显增加3至4倍,如果焦虑合并抑郁,上述风险要增加6倍。在心血管疾病人群当中,焦虑抑郁是非常普遍的。 (摘自《中老年时报》8.10)

猜你喜欢

双心心脏病心血管
虎斑卷瓣兰
“心慌”一定是心脏病吗?
中医新解心脏病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基于“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理论的双心医学与功能性室性期前收缩的关系探讨
“双心门诊”的双重呵护
我做了七八次产检都正常 孩子怎么有心脏病?
lncRNA与心血管疾病
胱抑素C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
Smog in Los Ange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