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丽也忧伤

2019-09-10沈晓坚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19年4期
关键词:意境意象

沈晓坚

摘 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是美的,从不同的角度则有不同的感悟,本文主要是从美丽也忧伤的方面来浅析《春江花月夜》之美。

关键词:意象;意境;离别;忧伤

在灿若星辰的唐朝诗人中,张若虚是无名的,在全唐诗中其诗也仅存两首;然其《春江花月夜》则是“孤篇盖全唐”。闻一多先生更是以极高的评价赞誉此诗:“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又说“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是美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不同的角度则能欣赏到不同的美,但这种美始终伴随着离别的思念与忧伤,犹如高悬夜空中的那一轮皎皎孤月,虽美而孤独忧伤。

《春江花月夜》之美,美在意境,美在作者所选择的意象,美在作者的情感,美在意象与情感共同组成的那副画面,美在每一个读者的想象之中。

美在意象,作者选择的传情达意的具体物象为江、花、月,江水乃人类生命之源,花乃世间美好之事物,而月自古以来寄托着人们浓浓的情思。此五种事物合在一起,美在自然,美在和谐,缺一不可。作者所限定的时间是春天的夜晚,如若是夏日之夜则太过炎热,而秋日之夜又给人萧瑟之感,冬日之夜又太过冰冷。此时又为月夜,如若无月,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夜晚,何谈“月照花林皆似霰”,更不可能“何处相思明月楼”。

美在景,前八句写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寂静的夜晚来临,广袤无垠的江面上一轮明月“生”起,诗人用一“生”字让宁静的夜有了活泼的生命气息;“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在月色的照耀下,波光万里,江面的美景逐渐清晰起来,蜿蜒的河流两岸有鲜花相伴,月光掩映下的花林犹如梦境一般,也恰似飞雪而至;在这如幻的梦境中,天地之间一片明净,“江天一色无纤尘”是诗人眼中之景,更是诗人心中之情,天地澄净,人心清明,此处没有纷争,亦无尔虞我诈,可以什么都不去想,只用欣赏这天地之间的美景。王国维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

美在豁达,江月年年望相似,人生代代无穷已。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有千古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作者所流露的是青春易老,世事无常的伤感。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正如后人苏轼所言“哀吾生之须臾”,这也是古往今来无数人的心声。但张若虚跳出窠臼,摆脱常规,站在前所未有的高度,呐喊出了江月虽好,但千百年来亘古未变,个人生命虽然短暂,但代代传承中有着新的变化,整个人类无穷无尽,这是年年望相似的江月永远所无法匹敌的。

美在意境,此诗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春江花月夜》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

《春江花月夜》是美的,但无可否认的是这种美中带有一种挥之不去淡淡的忧伤。“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春江花月夜是美好的,天地清明;而俯照大地的那輪皎月却是孤单的,一个“孤”字尽显作者内心的孤独,以我观物,物皆着我色。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是豁达的,但此句之后作者笔锋一转,继而谈到“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一个“但”字代表着作者情感的转折,“流水”一词自古以来与离别有关,更是有“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此佳句。而全诗共18句,从“不知江月待何人”一直到文章的最后共11句全部萦绕着离别来谈。“白云一片去悠悠”,随着游子的远去,留下的只是无尽的思念;“青枫浦上不胜愁”,一“愁”字点明了情绪。江淹在《别赋》中谈到“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何处相思明月楼”,这种相思看不到边际,亦不知何时能结束,远去的游子可能很快回来,但也有可能永不回来。天空中的孤月也愿与孤单的思妇为伴,只是这会倍增寂寥。思妇在忙碌中来转移这种思念,结果是“捣衣砧上拂还来”,思妇所忙之事同样是为离人赶制寒衣,诗人用“拂还来”一词形象而又贴切地表达了这种无处不在的思念之情;还,复返也,仍旧、依然也。“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一个“梦”字反衬了现实回家愿望的可望而不可及,现实仍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可怜,可惜之意;美好的青春都快要逝去了,游子依然在外漂泊。最后,诗人以“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作结。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认为此诗正意只在“不知乘月几人归”。情是满满的,只是不知能有几人归来,亦如天上那轮明月,月圆能有几日?

《西江花月夜》在美景的衬托下,更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忧伤。这是诗人内心的写照,更是无数游子的心声。为了生计或是功名,古往今来多少游子背井离乡,功成名就者不乏,客死异乡者同样也不少。在外的游子恰如孤立无依的白云,任风吹荡,又如茫茫大海上不系之孤舟。此诗千百年来之所以能触动无数人的人心,激起后人的共鸣,无非是在外的游子穿越千年在诗中找到了共鸣。

《西江花月夜》是美丽的,美在画面和谐,美在情、景、理交融的意境,但这种美紧扣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自然也是忧伤的;这种忧伤在诗中表达得含蓄委婉,犹如春夜之明月,月圆月缺乃是自然,人们无法改变,只能接受。《春江花月夜》本身就如同光耀千古的一轮孤月,而此诗亦是“孤篇盖全唐”。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M].长春:吉林出版社出版,2001(4).

[2]温玉林.情景交融、意趣相生:《春江花月夜》艺术美新探[J].语文教学研究,2012(4).

[3]闻一多.唐诗杂论.宫体诗的自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彭定球.全唐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猜你喜欢

意境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来自林间的风
高中语文古诗词意象学习策略研究
春色满园
英语读思言的隐喻意象与教学互见
光影意境
一朵花的意境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