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生成:从古希腊历史观到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
2019-09-10肖安琪
摘要:本文从历史的生成过程出发,论述了古希腊历史观和德国古典哲学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历史观,并分析了他们对马克思历史形成的影响。为透彻理解马克思的历史概念,本文最后浅析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关键词:历史;古希腊历史观;黑格尔历史观;马克思历史观;世界历史
“历史”一词追溯于古希腊时期,意为讲故事、叙述事情。后来,“历史”一词发展为指过去发生的事情,并且对过去事情的描述和研究也被称为“历史”。所以,“历史”一词带有了双重色彩,它既指代过去发生事情本身,同时又指对过去事情的研究。
正因如此,西方历史哲学家在对历史的理解上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方式。其一,将历史理解为就是指过去发生的事情,强调历史的客观性。其二,注重对历史的研究。这类历史哲学家意在从杂多历史事件背后,总结历史的规律,从而全面的掌握历史进程。
马克思打破传统理解历史的两种方式,将其统一,创造出新的历史哲学理论。任何一种思想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伟大的马克思自然也不例外。想要了解马克思的历史,必然要知道马克思理解历史的思想源于何处?并且实现了怎样的超越?
一、古希腊的历史观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主要发源地,许多哲学思想都可以在其中找到渊源,但是历史哲学思想我们在其中却找不到出处,这不禁令人发问,包罗万象的古希腊哲学为什么没有历史哲学思想的萌芽?
经细读古希腊哲学史后,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主观原因:历史学家与哲学家们的思维方式导致。历史学家只关心历史事件,上升不到哲学层次。而古希腊的哲学家们,无论是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火,还是把握客观事物的“逻各斯”,他们都是在追求世界的本原,追求“变中不变”,通过静止、不变、固定的形而上的思维方式来解释世界。而历史作为具体的事件,是不在哲学家的视野范围内。客观原因:古希腊是无时间的,历史是时间的演化过程,没有时间性,何谈历史性。
虽说古希腊没有明确的历史哲学观念,但他们是有历史观的。在这个时期,历史观主要分为退化的历史观和循环的历史观。退化的历史即把人类的历史看作是一个退步的过程,他们把历史划分为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英雄时代和黑铁时代,并且认为人类的历史是退步的,是一代不如一代的。另一种是循环历史观,循环的历史观认为人类的历史发展,就像自然界的春夏秋冬四季一样,是不断更替循环发展的。自然史是循环的,那么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历史必然也是循环的,这一思想直至苏格拉底才得到终结。“苏格拉底明确宣称: ‘我研究的并不是田地和树木,而是城里的人。’”[1]
我们之所以要对历史哲学形成前的历史观进行梳理,就是因为18世纪以前的历史与哲学是相对立的。直到维科在《新科學》中提出历史哲学,将历史与哲学进行统一,并且提出历史是由人创造的,同时维科指出历史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性,但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却不是因人而产生的,是由“天意”所决定的。这一思想深深的影响了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
二、黑格尔的历史观
黑格尔秉持进步的历史观,并且受维科历史观的影响,提出历史是不断进步发展的,但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不是“天意”,而是人的理性与自由。黑格尔在继承前人历史理论的同时,为了凸显自己与他们的历史观不同,他称自己的历史观为哲学的历史,意图站在哲学的基础上去思考历史问题。黑格尔赞同历史不是杂乱无章事件的堆砌,而是有其内在发展规律的,并且这样的必然性是可被人类的理性所认知和把握的。之所以黑格尔认为我们有能力通过理性认知历史,是因为在黑格尔看来,历史自身的发展是合乎理性的,理性是主宰者。“他认为绝对理念构成世界的本体,理性的力量作为一种逻各斯精神,不是一种内在的抽象理想,是要作为一种自我推动力,实现自身,遍布世界,包括自然与人类历史。”[2]因此,黑格尔历史是与人相关的,但却不受人控制。黑格尔赋予历史理性的逻辑,将历史建立在哲学的基础上,对历史进行了深层次的发展。
除了上述之外,黑格尔的历史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他意图将历史描述为理性与自由相互交织的历史。在黑格尔看来,历史发展的动力是理性与自由。但二者的作用机理是不同的,如上所述,历史发展是存在逻辑的,其逻辑是合乎人类理性的,黑格尔所谓的合乎理性是指历史本身的逻辑,并且这种逻辑不是知性的外在规定,而是思辨的内在规定。历史发展虽然是合乎理性的,但是发展是存在目的性的,历史发展目的是自由。在黑格尔这里,理性与自由不是对立的,而是内在统一的,理性的本质与特征是自由,这种自由不仅体现为理性的自我实现,在历史领域体现为历史的自我规定性。既然理性精神主宰历史,使历史实现自身。这不禁让我们发问?精神是怎样使历史合乎理性的?黑格尔用“理性的狡计”回答了这个问题,“理性的狡计”作为历史运行的内在机制,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人类自由活动之间进行调节,从而达到和谐发展。
黑格尔指出对历史进行深刻的理解需要思辨的思维方式,历史发展的各个要素不是僵死、孤立的,而是复杂且相互联系。因此对历史进行本质的把握,需要将各个历史要素联系起来。“黑格尔第一次一一这是他的伟大功绩一一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成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成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3]
三、马克思的历史观
历史与人的关系始终是历史哲学思考的问题,显然黑格尔由于深陷唯心主义未能真正揭示历史发展的本质,马克思克服黑格尔思辨的思维方式,将思辨的历史哲学与分析批判的历史哲学统一,创新出新的历史哲学理论。在形而上的层面上,历史是人自我创造与生成的过程,在现实的社会领域内,历史是人实践创造的结果。历史是人类活动的承载者,是一种表现形式。
马克思认为历史就是人类自身发展史,无论是生产史,还是经济史,它都与“现实的人”实践活动分不开。马克思淡及历史时,通过“现实的人”进行解读,并对历史发展提出四要素说明。首先,它是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前提,即物质资料的生产。人类只有满足自己的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生命需求时,历史才会有发展。在这过程中人们产生的活动,也就是实践,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人们不再是单纯的对自然界直接采用,而是有创造性的进行物质生产。其次,历史发展的第二要素就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当人们满足了温饱问题时,新的更高的需要便由此而生,人们想要更快、更便捷的生产工具,更美丽的服饰等等。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被实现,新一轮更高的物质需要又会产生,循环反复,不断的再创造推动着历史向前发展。第三,历史发展的第三要素,即种的繁衍。人作为历史的主体,维持自己生命的同时,肩负繁育后代的使命。第四,历史发展的第四要素是人类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社会关系。起初最早的社会关系是以父母、子女构成的家庭关系。
马克思在历史四要素的论述中,多次使用“现实的人”这一概念,他曾明确划分自己“现实的人”与费尔巴哈“抽象的人”是不同的。马克思“现实的人”是有血有肉,是可以摸得着、看得见现实存在的人,而并非是思想维度中抽象的人。马克思正是通过对费尔巴哈的批判,透过“感性的人”看到“感性的活动”,通过实践来进行哲学革命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去理解,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4]
四、马克思的世界历史
马克思一向将历史解读为人自身活动的发展史,那么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逐步扩大,种种局限被突破,历史终将从狭隘的民族史向世界历史發展。马克思认为在他之前,只有黑格尔以理性的角度对世界历史思想进行系统的阐释。如上所述,黑格尔认为历史发展是存在内在机制的。而冲破地域限制,民族史向世界史发展就是其中的机制之一。黑格尔认为历史发展是以自由为目的的,而“自由意识的不同程度”正是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黑格尔认定,世界历史同太阳的行程是一致的,他从东方的中国起始,经过希腊、罗马、到日耳曼结束。德国是‘世界精神’的完善体现,普鲁士国家是历史的顶峰。”[5]显然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思想唯心主义色彩过于浓厚,但是能够突破民族地域限制提出世界历史概念,也是对历史发展的促进。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正是在黑格尔世界历史想批判与继承中建立的。
黑格尔意识到历史发展的世界化趋向,马克思是赞同的。马克思认为民族史向世界史发展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驱动其转向的不是理性,而是人在生产过程,由于生产力突破地域限制,加大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而导致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分工和交换的不断扩大,民族打破原有闭关自守的状态,各民族的分工也会消失的越来越彻底,历史向世界史发展也愈来愈成为可能。马克思为了证实自己世界历史的思想,举例说明:“如果在英国发明了一种机器,他夺走了印度和中国无数劳动者的饭碗,并引起这些国家的整个生存形式的改变,那么,这个发明便成为一个世界历史性的事实。”[6]
十分明显,历史证实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的预见,随着生产力与科技的迅猛发展,当今世界的各民族无一不都深处世界历史的洪流中。在这样的洪流中,形成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并存的世界历史局面,这显然是马克思并未预见的。那怎样在两种制度的关系中,实现以共产主义为基础的世界历史,是值得我们深刻思考的。
参考文献
[1]张志伟,西方哲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张奎良.马克思的十大理论创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作者简介:
肖安琪(1994年3月),女,汉,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黑龙江大学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