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73年中国记者在美国

2019-09-10杨敏

文萃报·周五版 2019年37期
关键词:光明日报尼克松新华社

杨敏

1973年5月17日下午4点半,由新华社社长朱穆之率领的中国新闻代表团乘坐波音747飞机,到达了美国纽约。飞机在纽约上空盘旋时,时任《光明日报》编辑部负责人的张常海从舷窗往下看,地上的一栋栋高楼,就像“西安的碑林一样”。

82岁的张常海回忆:这是1949年以来,中国新闻界第一次正式访美。这是对1972年10月美国报纸主编协会访华的礼节性回访。

代表团成员的审查非常严格,由各单位军、工宣队提名,姚文元审核,周恩来批准。代表团由22人组成,秘书卜昭敏来自国家安全部门,公开身份是新华社国际部副主任。“他的一个任务,是防止团员叛逃。”张常海说。

出国前,代表团成员在北京“红都”每人订制了两套中山装,4位女性团員各定做了两套西装,这些衣服回国后都需要上交。时任新华社外事记者组组长的李琴为了这次出国,还烫了头发。“我特地让社里开了证明信,到西单第一理发店,说明烫头发是工作需要,而非个人生活需要。”

代表团在美国的机票和酒店的费用由中国政府自己承担。在房间安排时,中方为安全起见,要求两人住一间房。“后来有美国人问我,中国怎么有这么多同性恋?”张常海笑道,“因为在美国人看来,只有同性恋才会同住一间房。”

让张常海哭笑不得的是,每天他回到房间,装着简单衣物的皮革包都被翻得一团乱。“因为《光明日记》从前的驻外记者都是国安部派出的,这些美国人发现队伍里有《光明日报》编辑部负责人,以为我是特务头子。”张常海笑起来。走在初夏的街头,他们常常热得满头大汗,觉得自己穿得太正式了,但又不敢随便脱。

一天,代表团回到房间,打开电视,有一段内容特别引起他们的注意:“美国这个地方,又是犯罪,又是车祸,又是污染,简直没法活下去了,怎么办呢?请饮‘可口可乐’!”团里懂英文的几个人看完乐了。他们第一次见识到,美国的广告可以这样牺牲国家形象,似乎也没有相关部门来追究。

5月29日下午,尼克松在白宫椭圆办公室里会见了代表团。此时,正是水门事件发生之后,尼克松接受调查的关键时刻。临行前,周恩来交待:若有人问起对水门事件的看法,要给尼克松抬轿子,不作负面言论。张常海注意观察尼克松,没觉得他有任何异常表现。

  美国记者对中国同行对水门事件的看法十分好奇,一再追问,但他们通常只能得到诸如此类的回答:“作为你们的客人,回答这个问题是不适当的。”或者:“我们不知道足够的事实,所以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回国后,张常海写了三篇美国游记,但姚文元只同意发一篇。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 )

猜你喜欢

光明日报尼克松新华社
深情寄语殷殷祝福
25美分欠款
《光明日报》和@光明日报2017年全国两会报道对比分析
蒋介石气得骂了娘
《新华社烈士传》再版发行
新中国六十华诞大阅兵
不能没有水
尼克松的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