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民办高校治理结构研究
2019-09-10贾姣
摘要:针对民办高校的权力与责任进行的研究,基本上着重分析和明确政府对高校的权责以及高校对学生的权责,并提出完善权责关系的关键是健全法律法规体系,转变政府角色定位,建立针对高校学生的学生权利救济制度,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以民办高校为主体,调查研究当前民办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学生就业心理、就业竞争力、就业质量等就业基本形势至关重要。本文以四川省民办高校学生就業率、就业质量、就业单位评价、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等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就业竞争力;师资结构;人才供给侧改革
一、四川省民办高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现状
经过对四川省几所民办高校今年毕业数据的调研,初步了解并分析了四川省民办高校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就业地区、单位性质、就业满意度等,并通过对省外民办高校《就业质量调查报告》进行梳理,以期通过进一步分析当前民办高校治理模式对人才的影响,及其毕业生质量与社会人才培养要求存在的差距,进而优化民办高校治理模式,同时也为民办高校就业工作提供相关参考和建议。本文主要从四川省民办高校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就业心理、就业满意度、就业质量维度进行调查分析。
通过对四川省内几所民办高校2019届毕业生就业数据调查发现,2019年川内几所民办高校本科就业率达到96.26%,专科就业率达到96.32%,总体就业率为96.27%,相较于公立高校就业率较高。同时通过访谈得知,民办高校在就业工作上的要求较高,对就业工作十分重视,并成立专门的教师队伍针对就业困难的毕业生进行专项帮扶和就业推荐。
毕业生的就业所在地主要集中在四川省,有79.57%的毕业生选择在四川省内就业。四川省之外,在广东省就业的毕业生比例为3.14%,在重庆市就业的毕业生比例为3.02%,在福建省就业的毕业生比例为2.31%,在贵州省就业的毕业生比例为2.25%,在浙江省就业的毕业生比例为1.01%,在北京市就业的毕业生比例为1.01%。在其他省(市、区)就业的毕业生比例均低于1.00%。
因此,四川省内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省内,竞争相对激烈,就业压力较大。落实具体单位就业的毕业生中,从毕业生就业的单位性质分布情况看,股份制、民营企业就业的毕业生比例最高,比例为49.15%。此外,国有企业就业的毕业生比例为12.02%,到事业单位就业的毕业生比例为7.72%。民办院校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
二、民办高校就业竞争力的现状分析
从上述现状内容以及我们调研的结果中反映出如下几个问题:
(一)师资结构方面
由于民办高校是在2003年国家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允许民办教育发展壮大,但是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的区别显而易见,无论是历史发展进程,还是政府资源倾斜,师资积累程度都是无法相提并论的,那么单就民办高校的师资结构我们调研的结果如下:
首先,民办高校的师资来源均是社会招聘和校园招聘渠道而来,大部分的民办高校办学历史在8~15年。办学历史的长短决定了学校的积淀成果是否丰厚,决定了民办高校的办学经验是否丰富,决定了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的提升速度,更决定了毕业生毕业后的发展情况。因此,民办高校的师资结构多以年轻的应届毕业生为主体,年龄多在25-35岁。该年龄阶段的教师师资结构占比较重的是讲师、助教,稳定的一定比例的副教授职称比较紧缺,但是引进人才的成本较高,吸引高学历的博士人职难度较大,已毕业的博士生多优先选择公办高校,不仅有多项福利、解决配偶工作等、甚至有高昂的安家费做后盾。因此,在高学历的人才竞争上民办高校并不占优势;学历结构的不均衡,职称结构的不均衡都使得民办高校在培养师资方面成本高、周期长,引进人才压力更大。
其次,民办高校的师资质量情况,因为民办高校的教师多以校园招聘为主,进来的新教师多是应届研究生毕业生,从学校就读到学校任教,其中没有任何的实务操作经验,企业工作经验直接上手给民办高等学校的本科生上课,难免会出现浮于理论,不接地气,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因此,缩短上岗前的培训周期显得尤为重要,另外在上课之余由学校对接的各类校企合作企业与教师互换,互相挂职锻炼,也是快速培养新教师成长提升的有效手段。
最后,民办高校的师资流动情况,与公办高校的人事编制系事业编制相比,民办高校的教师与高校之间系合同制,受《劳动合同法》的约束,流动性很强。进来的在读博士生多是兼职的教师,一旦顺利毕业会选择福利和条件更好的公办高校,能够长期稳定工作的多是硕士研究生,但硕士研究生年轻、职称多是讲师,这样就出现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的断层,流动性强,无法稳定团队。
(二)生源结构方面
多数报考民办高校的考生,首选都是公办高校,一是长期以来的观念和意识,认为公办高校系政府出资创办的,公信力强;二是公办院校的学费有政府补贴,学费成本很低,且有各项助学金、奖学金、专项奖学金等等冲抵就学成本,相反的民办高校的创办和运营资金都来源于出资方,政府的补贴相对较少。因此,学费普遍都比公办院校贵一倍左右,这些无形中导致我们录取的生源多是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此类学生具有明显的独生子女特点、又是明显的“90后”“00后”,从小并未承受太多艰辛,家庭给予的教育多是民主和宽容。因此,这代学生情商高、动手能力强、反应快,但是静心读书的耐力和定力不足,将来考研继续深造的比例较少,选择毕业并就业的学生占比非常大。
(三)管理模式
四川省民办高校多以社会资本“出资人”与公办高校合作办学的模式为主,这就造成天然的分裂结构,出资人更关注投资回报率,而学院派更关注学术能力与学生就业竞争力等。两方在合作管理过程中的管理权责不清晰,利益分配机制不明朗等现实问题,导致出资方在宏观战略方向上的偏重不同,逐利性强,公益性弱。
三、民办高校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调整对策
(一)特色办学
特色是民办高校发展的生命力所在。找准学校定位和专业特色,有利于民办高校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同时还可拓展学生升学渠道,提升学生就业优势。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是教育领域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出“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发展目标。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做好应用型高校发展的顶层设计,
(二)教育改革
民办高校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培养适销对路人才。可成立院就业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完善、协调运行体系;做好信息发布和就业推荐工作;主动沟通用人单位,尽可能多地增加学生就业岗位。
(三)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
这是民办高校适应市场的创新之举,提高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根本,在民办高校打造企业环境与教学环境相互对应、互为依托的教育平台,达到“订单式培养”要求,校企合作的无缝对接也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桥梁和平台。
(四)积极鼓励学生努力提升就业所需各项素质和能力,加强面试技巧学习
积极运用心理防御机制,提高就业受挫能力。正确就业定位,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借助社会、学校和家长的力量.把握多种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沈逸君.现代消费型服务产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探索[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2(11).
[2]周琳.基于就业能力的高校就业指导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7(4).
作者简介:
贾姣,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四川成都。
①青年基金项目:2018年度四川省教育厅青年基金项目(立项编号:18SB0767)。